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春望教案设计一等奖(精选8篇)

春望教案设计一等奖(精选8篇)

时间:2023-10-14 16:31:27 作者:笔尘 春望教案设计一等奖(精选8篇)

教案编写是一项艰巨而又重要的任务,教师要认真对待,精心编写,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和学生的良好发展。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五年级教案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春望教案设计一等奖篇一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杜甫诗歌“诗史”的特点。

4、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前准备】

关于战争的图片及关于石壕吏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战争图片,问:战争会带来什么?

(通过这个问题导入今天的古诗――《石壕吏》)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让学生尝试圈点疑难字词)

注意重点字词:

逾墙走:越过墙逃跑一何:多么

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绝:没有

幽咽:隐约、轻声地哭。犹得:还可以

2、给文章定朗读基调: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朗读语气该是怎样?

明确:(悲愤沉郁)

3、投入感情再次朗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明确主题

1、思考:全文围绕那两个字展开的?

明确:捉人

2、为什么捉人?捉何人?老妇人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中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打仗抓人;抓壮年男子;“老妪力虽衰”(看图)

3、为何连这样一个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过?(多媒体展示写作背景)

明确:通过了解背景后重点介绍杜甫是将途中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学生复习文学常识:《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再者结合当时时代背景介绍杜甫的诗为什么称是“诗史”。

4、主要内容分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头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内容?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

(2)研讨:a、为何吏要夜捉人?

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b、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当时的时代气氛。

兵荒马乱鸡犬不宁

总结;一段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下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由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

(3)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对比分析

这两句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强烈的对照;两个“一何”更加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四、即兴发挥,深入理解

(1)、把吏和妇人的对话用现代文的方式陈述(意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让同学进行即兴表演,揣摩人物形象。(意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总结:这二、三两段是本文的重点,就是老妇致词的内容,事件在这里也达到了高潮。

(3)最后一段的写作意图(提问:如果去掉后会有怎么的效果?)

夜久表明老妇哭诉时间长,可以看出县吏的凶狠。如闻二字一方面老妇这家的凄苦绝望,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有无限深情。老妇被带走后这家到底会怎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是事件的结局。

(4)、总结性研讨:

a、吏和老妇的形象。

明确:吏(蛮横凶狠)妇(凄苦悲伤)

b、文章结构

明确:开端(1)致词的由来

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

结局(4)致词的结果

五、小结

通过这首“诗史”诗,我们可以想象下老妇被带走后在军中的生活,再试着想想孤苦伶仃的老翁又会是什么样子?他们还能再见面么?因此,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不易,望大家珍惜。

六、作业

1、背诵。

2、续写。

春望教案设计一等奖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一、导入

七年级我们所学的《登岳阳楼》的写作背景和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1.关于作者。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2.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六月攻破潼关,玄宗奔蜀,长安陷落。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八月,杜甫从鄜(fu)州家中到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本诗写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

三、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抵搔浑溅簪

师补充律诗的押韵问题。

四、听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师提示:五言律诗的节奏一般是221式和212式。

五、学生个别朗诵、全班集体朗诵。

六、理解诗意

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的内容了吗?小组交流,参照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1.学生小组交流。

2.说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国破感时恨别抵搔

3.小组推举代表说出各句话的意思。

七、再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

1.本文题目为“春望”,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

如:国破山河城春草木花鸟

2.看到这样的景色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用原诗或自我归纳的语句回答。

如:恨感搔更短不胜簪家书

3.作者通过春望这首诗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如:感时恨别忧国思家

八、赏析诗歌

参考角度:1.诗歌中精彩的字词句;2.写作手法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首联对比反衬寓情于景颔联触景生情承上启下

颈联思家迫切引起共鸣尾联细节描写忧思之深

九、探究质疑

(触景生情/移情于物)

十、拓展比较

诗人在本诗中反映了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当七年之后诗人听到官兵胜利的消息后又会是怎么的呢?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比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学生讨论并说出诗歌的大意。

2.思考下列问题: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着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

板书设计: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

寓情于景感时忧国

城春草木

溅泪花

触景生情过渡

惊心鸟

产生共鸣烽火家书

恨别思家

细节描写搔更短不胜簪

春望教案设计一等奖篇三

韩愈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早已为我们熟知。那么,今天让我们跟随春望和望岳这两首诗,一起走进杜甫。

二、杜甫简介

大家齐读一遍,然后补充到课本上。

学习诗歌讲究知人论世,杜甫的诗歌能够成为诗史,跟杜甫本人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作者的人生经历。

杜甫的一生,青年时年少狂放、胸怀大志,中年时运不济、仕途坎坷,暮年忧国忧民,饥寒交迫。其中,《望岳》便作于诗人当年意气风发的读书和壮游时期;《春望》作于坎坷艰难的长安十年期间。

了解完杜甫人生经历,我们来齐读这两篇诗,读出不同时期杜甫的感情。纠正:注意了岱宗夫如何夫(读fu2声),还有望岳这一首诗的情感重点应放在哪一句,对,最后一句。

《望岳》

好,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望岳》,先听一段音频,大家注意体会其中的感情。来,我们试着再来读一遍。这一遍就进步多了。

望:诗人望泰山,将所见所感蕴含在这一首《望岳》之中,请同学们对照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内容。思考:

(1)诗人望见了怎样的泰山,又有怎样的泰山美景?请大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这里是远望之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赏: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找出你喜欢的诗句谈一谈,读一读。可以从用词、修辞、感情三方面任一来谈。

(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用词、修辞、感情)用你的感觉把它读出来。)比如:我喜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一句,因为“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美。或“割”字用得好,形容泰山就像一把巨斧,将阳光切断,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以这样的形式来说。

真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大家谈得都很好,理由说得也很清楚。

情:那么从这首诗中,我们读出一个怎样的杜甫呢?以“我从()中,读出一个()的杜甫”这种形式来回答。各小组讨论一下。小组代表来说一下。

《春望》

教师过渡:《望岳》是杜甫青年时期写下的名篇,它让我们认识了一个热爱自然、积极进取、志向远大的热血男儿;那么,杜甫后来的生活如何呢?我们继续走进杜甫的生活。

我们先来看几句诗:残杯冷炙,疾病缠身,颠沛流离。这就是杜甫进入中年的生活,他被后人誉为“诗圣”,却经历着郁郁不得志的生活。我们接着学习《春望》。

读:大家先齐读一遍这首诗。

望中景:放眼望去,国都长安城已残破不堪,只剩下旧有的山河;春天已经来临,可是城中只有幽深的草木。花儿似乎在流泪,草儿也感到惊心,这一切怎不让人悲伤„„情景交融望中情:破、深、泪、恨别、烽火、家书、白头、搔„„从中我们可以读出杜甫的痛苦、忧国思家之情。

赏:这么一首感人至深的诗,你喜欢哪一句呢?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读一读。

看来这首诗真不愧为经典,每一句都有人喜欢。

老师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喜欢的一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情:(1)此时,杜甫的豪情已不再有,他的心中充满的是怎样的情感?

是妻离子散的悲愁,是家国沦陷的沉痛。

(2)与《望岳》对比,从这首诗中,我们读出一个怎样的杜甫?

小结,解读杜甫人生:

1.如果说《望岳》表现的是年轻时的杜甫积极入世的冲天豪情壮志的话,那《春望》体现的则是经过岁月冲洗、战争创伤后的杜甫沉重的社稷之思、家国之忧。历经岁月的沉淀,杜甫的诗歌以其饱满深沉的情感,向我们讲述着历史的沧桑,人生的起落。诗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实践着他兼济天下的理想与抱负。

2.怀着对历史的追忆,对诗人的敬意,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首诗吧。

春望教案设计一等奖篇四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4、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

1、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2、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

浑,简直;

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杜甫《春望》背景

《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二月,“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x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三、出示目标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自主探究

(一)自主学习,独立完成以下问题

提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2、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3、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五、合作提升

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时间8分钟

2、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六、当堂检测

1、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内容?

2、这首诗抒发的情感?

七、抽查清

古诗文导读

11、12题

春望教案设计一等奖篇五

1、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即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感恩父母。

2、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理解父母、尊敬父母、体谅关心父母,与父母和谐相处,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

春望教案设计一等奖篇六

望岳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学生自由发言。

《春望》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

春望教案设计一等奖篇七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准确流畅地背诵。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水平,同时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望岳》,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

2.通过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每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诗歌教学必须让朗读贯穿始终,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把握诗歌内容。

2.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诗歌学习的主体。老师尽量少讲,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老师点拨,师生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石壕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唤醒情感

1.听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字词、生字词,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诵读。

3.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三、细读课文,品味探讨

1.观官吏之举

通过诗文改动让学生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2.听老妇之诉

文中有一个字最能表现老妇的心情,找出具体的语句谈谈。

想象当时具体的情景。

3.察作者之情

四、展读课文,深入探究

1.领会杜甫矛盾的心理

2.试背诗文。

板书设计:

观官吏之举――毒

听老妇之诉――苦

察作者之情――忧

春望教案设计一等奖篇八

一、导入(复习导入)

2、杜甫的诗大多都真实地表现了现实生活,后人把他的诗叫做“诗史”。特别是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时期所作的《三吏》、《三别》更是真实的反映了战争给人发带来的苦难生活。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之一《石壕吏》。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2、齐读课文,自我寻找语感。

3、结合书下注释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质疑并讨论

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

2、明明是朝庭征兵,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这里含有什么意味。

3、同对“征兵”这件事,对“小吏”和“老妇”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5、故事的结尾一段暗示了什么?你对独与老翁别作何感想呢?

四、表演

根据课文的分析请同学把故事编成短剧进行表演。最后对课文进行简短的小结。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吏――乎――怒

妇――啼――苦

致词――吏夜归――独与老翁别

相关范文推荐
  • 10-14 教师节活动总结(优秀11篇)
    每一次军训都是一段难忘的经历,需要通过总结来挖掘其中的价值和意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军训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教师节活动总结篇一我校为了让老
  • 10-14 最新对爱人早安问候语(模板8篇)
    环保宣传不仅可以改变我们自己,还可以改变整个社会,让世界更加美好。写一篇较为完美的环保宣传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可行的环保措施和建议。环保宣传语5:小碎步,大
  • 10-14 小班开学第一课的教案与反思(优秀9篇)
    编写一份全面而具体的安全教案,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的安全教育,帮助他们保障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这里提供了一些优秀的高中教案范文,供教师参考和借鉴。小班开学第一课
  • 10-14 高尔基教案(模板8篇)
    初一教案可以有效地规划教学内容和活动,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以下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亲自编写的六年级教案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
  • 10-14 最新婚宴上的讲话稿(实用11篇)
    辩论是在双方对立的观点中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可以加深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我觉得辩论对我们的学习很有帮助。在辩论中,如何通过合理的结构来组织自己的辩论材料,使观点
  • 10-14 最新抗疫护士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护士个人事迹材料(汇总10篇)
    抗疫护士个人先进事迹材料篇一尊敬的各位领导、同行们、姐妹们:大家好!今天是第x个国际护士节,我很荣幸、也很高兴能在这个神圣的节日和大家共同分享护理工作的快乐与艰
  • 10-14 2023年语文老师学科教学总结(精选13篇)
    学习总结是培养自我学习能力和自律性的有效方式。知识点总结:语文中的古文阅读技巧语文老师学科教学总结篇一什么是合格的语文老师呢?听合格的语文老师讲课,是一种艺术享
  • 10-14 2023年父亲节幽默祝福语(模板19篇)
    竞聘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熟悉常见的竞聘流程和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有自信地面对竞争对手。下面是一些关于竞聘
  • 10-14 2023年核心价值观记心中演讲稿(模板8篇)
    在小学生演讲稿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优秀的思想和观点,这些演讲稿不仅具有教育意义,也给我们带来了启发和思考。如果你正在写一篇关于青春的总结,下面的范文可以为你提供
  • 10-14 自己的求职信(实用10篇)
    公司宣传语是一种展现企业个性和品牌形象的重要工具。写一篇完美的公司宣传语需要大量的头脑风暴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要有耐心和毅力。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具有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