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思想汇报>分数加减简便运算教学设计及反思 除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优质5篇)

分数加减简便运算教学设计及反思 除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优质5篇)

时间:2023-09-24 11:17:24 作者:笔砚 分数加减简便运算教学设计及反思 除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优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分数加减简便运算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生:分成4大组再传下去比较快。

师:那好,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分,比一比,看哪一组传得快?(分发练习纸)

探究:

师:我们开学时,要发练习本做作业,小黑板出示:

能解决吗?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

生独立计算,师巡回观察,发现大部分同学都用竖式计算。

小组内交流,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内同学听,组长统计,你们小组一共想出了几种方法?

反馈:

师: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想出了哪几种方法?

生1:240÷48=5(本),我是用竖式算的。有240本本子,平均分给48个同学,就是240÷48,结果得5,每人分到5本。

生2:240÷12=20(本)

20÷4=5(本)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是先把240本本子分给12个4人小组,每个小组分到20本,再把20本平均分成4份,每人得5本。

生3:240÷4=60(本)

60÷12=5(本)

我是先把240本作业本平均分成4大组,每组分到60本,每组有12人,再除以12,每人得5本。

生4:240÷8=30(本)

30÷6=5(本)

我是先把240本作业本分成8个小组,再分给小组中的6个人。每人也是得5本。

生5:12×4=48(人)240÷48=5(本)

生6:240÷(6×8)

=240÷48

=5(本)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那么多办法。不论哪种分法,每个同学分到的本数一样吗?

生:一样,都是5本。

师:第2种怎样列综合算式?

生:240÷12÷4

=20÷4

=5(本)

师:你觉得哪种方法简便?

这时,同学们激烈地争论起来,有的认为第一种简便,有的认为第二种简便……

[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除法的简便运算,让学生运用除法的性质灵活、合理地进行简便计算。书本上的教材是这样设计安排的:

1、准备练习。

24÷2÷360÷6÷5

24÷(2×3)60÷(6×5)

让学生通过计算,感知“用被除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用被除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2、例题教学。

例1是这样的:“饲养场养了6窝小猪,每窝有6只,现把360克防病粉掺入饲料。每只小猪平均服药多少克?”

分数加减简便运算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学生的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的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反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益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块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当时我看到优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我知道对他们我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

差生体现出荣辱不惊时我想到了小学数学教育网上讲的一个意义深刻的故事:一位老教师到市场上买菜,遇到当年他教育过的一个做小生意发财的学生,正在卖鸡蛋的学生热情地邀请老师去吃饭,老师说:“卖鸡蛋这样的工作你不觉得难为情吗?”学生说:“这和当年你教育我的情形相比,我觉得算不了什么”

这个故事主要讽刺了老师对待差生教育行为,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正如学生比赛赢了也不敢伸张。是啊,我们真的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阳光,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挫折,还能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康的人格。

从另一个层面看:学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师的关照,他在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变得坚强,而这种品质将使他终身受益。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课,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的优生,却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会在一次不正规的比赛中哭泣。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的293个著名文艺家的传记,发现其中有127人在生活中都遭受过重的的挫折。“自古英雄都是梦,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说法,表面有成绩的人大多是有磨难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对于优生也是如此。

分数加减简便运算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师:大家的收获真不少,能介绍一下你买到的东西,描述一下付款的经过吗?

生1:我买了1只足球98元,我付出100元,营业员找给我2元。

师:为什么能找到2元?

生1:因为足球只要98元,而我付了100元,多付了2元,所以营业员要找给我2元。

师:噢,原来这样。

生2:我买的是彩电,我付出20xx元,找回1元。

生3:我也买了1只足球,我先付出90元,再付出8元,这样就不用营业员找了。

……

师:在买东西的过程中,你们感到哪种付款方式最方便?

生1:我认为付出整十、整百、整千元,再让营业员找一些零钱比较方便,这样我们不必带一些零钱去购物了。

生2:我认为身边正好有零钱的话,要多少钱就付多少钱,不用营业员找了,也好把零钱用了,减轻负担。

师:营业员们,你们的收款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生:他们买足球的话,大部分都付100元,我收了钱后,再找给他们2元。

师:为什么还要找给他们2元?

生1:因为足球是98元,我多收了2元,所以要找给他们,否则就占人家的便宜了。

生2:我记得有一位顾客买了一台vcd,他付给我3张100元,1张50元,2张20元和1张5元,正好是395元,我就不用找钱给他了。

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将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实际相连,创造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在活动的体验中,去探索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这不仅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模拟购物的活动情境,再现生活原型,让学生投入到愉悦的“购物”活动中。热闹、欢快的购物场面,似乎使他们忘却了那是在上数学课,而考虑较多的就是怎样付款和收款,从中不断地体验到“多收了钱要找给人家,多付了钱要找回”。在热热闹闹购物之后,让学生交流购物经历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追问:“为什么要找给2元?”“为什么能找回2元?”“哪种付款方式最方便?”为学生探究简算方法,突破教学难点起了良好的铺垫。

分数加减简便运算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在学习完分数的加法后,还可以直接教学例3,这样处理显得比较自然。具体环节如下:

1减几分之几。

1.师:刚才大家已经算出哥哥、妹妹共吃了这块蛋糕的八分之三,那么这块蛋糕还剩几分之几,怎样列式?(让学生明确一个蛋糕该用多少来表示)

2.思考并讨论:怎样计算?

3.汇报交流:

(1)让学生说出“1”在这里表示什么,应看作几分之几来计算。

(2)思考:八分之八—八分之三=?学生可能说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块,还剩5块,也就是八分之五。也可能说出,8个八分之一减去3个八分之一是5个八分之一也就是八分之五。

剩下的八分之五你打算怎样处理?能编出一道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在1减几分之几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明确了同分母分数减法的算理,这一部分可以作为练习来处理。

分数加减简便运算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我在教学一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我先引导学生摆小棒,准备了52根小棒,捆成5捆,另两根。让学生分,目的引导学生通过先分整捆的,理解除法计算要从高位除起,然后再把剩的一捆和两根合起来再分,可是学生分的时候,不按我预想的说,有的说先分50根,每人25根,再把2根分给两人,每人一根,共分26根,我启发说整捆整捆的分。有的说每人先分20根,再分5根,再分一根。共分得26根。

我又启发说:能不能两步分完。有学生答,可以先分整十数,再把剩的一捆打开和两根合起来分,我非常高兴,于是一边引导一边演示分,可后来想想,这样做让学生失去了一次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机会,对问题理解不深刻,我应引导学生试分一下,比较一下哪种分法更简单,边分边让学生说过程,想算理,对算理会更明白。因此上课时要多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在探索中求知,明理。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