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思想汇报>最新孔雀东南飞的教学反思(汇总5篇)

最新孔雀东南飞的教学反思(汇总5篇)

时间:2023-09-25 16:47:08 作者:MJ笔神 最新孔雀东南飞的教学反思(汇总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孔雀东南飞的教学反思篇一

寓言、童话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让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这篇课文还有一些好的词语描写,可作为写话的示范。

一、好句子、好词语积累。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细”“满””、“绿”“几朵”“雪白”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写话中加修饰词语作一个准备。不足的是在指导阅读时,什么读出来比较平淡,没有引导生对重点词的指导读。

二、充分发挥学生质疑的能力。

弄清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两个问题:1、种葫芦的很喜欢葫芦,2、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么喜欢葫芦,最后葫芦还是一个个落了。

在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上,我都是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提出来。第一个问题的引出,我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自己想到:种葫芦的人喜欢葫;我再顺式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词语“每天”“看几次”“越看越喜欢”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整个过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自然段学完后,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让学生谈谈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问题。生提出了“葫芦为什么都落了”等问题,师再引入“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为什么他那么喜欢葫,那他在做什么呢?”通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习。

三、读、画、说结合

在探究葫芦落的原因中,我通过让学生读,在读中画出种葫芦人的想、说的句子,分析种葫芦人的心理,找到葫芦掉落的原因是因为种葫芦的无知与不听劝告,蚜虫吃光了叶子,最后葫芦就落了。以抓重点词来理解,指导朗读,如“自言自语”说话就要小声,在读这句话时要想象自己这时就在跟自己说,“快”邻居的劝告很急,“奇怪”种葫的人无知又不听劝告的语气等。不足,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了不同的语气,但在读时的语气还没表达出来,主要是重点词的读的引导还不够。

教完这节课,我最深的感触就是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揣摩文字背后的东西,让学生产生怦然心跳的感觉,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读起来自然就水到渠成,也能读得有滋有味。

孔雀东南飞的教学反思篇二

这次的教学方法是以往没有尝试过的,效果如何呢?按着自己的设计上完了第一课时,觉得还是有很多收获的,当然也存在不足。

我先让学生从听孔雀东南飞的歌曲入手,让学生感受到这首诗的悲剧性,接着听读了本诗的.朗诵,同时注意划分全诗的故事情节,最后讨论了以下三个主要人物的形象。本次授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对本文主旨的分析,对本诗的故事情节的分析,人物形象等,都是由学生分析,最后归纳汇总在一起的。因为学生已学习过一些现代文的分析,掌握了一定的分析思路,能够根据诗中的'描述,人物的语言,比较准确地把握本文的主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感觉这样学习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文言诗歌学习,没有那种枯燥的感觉,也没有晦涩难懂的担心,效果还是不错的。

不足之处:

在于阅读还是不够充分,没有让学生的分角色朗读,没有更多的感受诗歌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无法真正通过阅读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知识点落实有些匆忙,没有训练学生的翻译,都是直接点给学生的,而且知识点有遗漏的。打算再利用几节课利用课件进行检查和弥补。

通过反思,明确了今后备课的方向,一定要让学生在课上有收获,体会到了目标叙写的重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更加用心的备课,争取设计出更多的更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思路。

文档为doc格式

孔雀东南飞的教学反思篇三

《孔雀东南飞》340多句、1700多字,诸多人物、诸多难点,短短的40分钟,怎样设计才更有效?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必须抓住一个点,以点带面,让教学突出实效。教学这堂课,我有很多感悟,于是写下这篇教学反思。

卿为牺牲品的封建礼教,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焦母、刘兄、焦仲卿三个人物形象也随之被活画出来。学生们兴致盎然,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他们时而沉浸于对兰芝由衷的赞美,时而澎湃于对封建家长封建礼教的谴责,在爱与恨的交织里,不知不觉便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鉴赏和对悲剧根源的挖掘。

第二,适当启发,适时点拨,教师成为课堂真正的引导者。 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品味,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例如:在探讨兰芝“美好的人”时,很多同学都以第九节为例,“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都认为兰芝长得很美。这时我提示学生,这段文字仅仅是为了表现兰芝长得很美吗?学生一听,马上进一步思考,通过探讨得出了兰芝“自尊高贵”的结论。应该说这是本诗的难点,而教师适时的点拨便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深入探求,而不仅仅是局限在表面。

是我加以引导,“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学生答“依依不舍”。我说既然依依不舍,那么读时应注意什么?生答语速放慢。于是重读之后,学生便知道应该把感情融入到诵读之中。之后,同学们在读到焦母和刘兄的语言时,我适时加以引导,同学们都注意到朗读的语气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所以教师的作用不是“教”会学生怎样去读,而是“引导”学生去正确地读。

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教师绝不应该仅仅是 “知识的化身”,更应是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是培养学生能力,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的前提。

在师生交流环节,很多学生用现代的理念阐述自己对这一爱情悲剧的理解,因而引发了同学们及听课老师的阵阵笑声。如,在探讨焦仲卿是否性格软弱、缺乏反抗意识时,有位同学说:“妈妈养了我18年,而这个女人只跟了自己两三年,所以不能为了这个女人而伤害自己的妈妈。”这番话引发了哄堂大笑,我也笑得直不起腰。应该说,这个时候我失态了。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我应该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正是这个在汉代社会至高无上的“孝”字禁锢了焦仲卿,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封建礼教对儒家子弟思想的禁锢。通过自己的点评适时将学生从自由的现代社会带回阴霾密布的两千年前,既让学生在当时当地感受悲剧的氛围,也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的精髓。

教师的职责就是用我们的语言去激荡学生思维的风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究竟该有怎样的模式?我们每个人都在尝试、在探索、在完善。“去粉饰,无卖弄”,追求课堂实效,回归本色教学,这才是我们探索的方向。

孔雀东南飞的教学反思篇四

学生通过《诗经》篇目的学习,已较规范地学习了赋、比、兴的手法,但是,对于赋、比、兴手法的深入了解还是不够的。《孔雀东南飞》的开首便是一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兴”的手法。为了能让学生再次全面了解赋、比、兴的`手法,我借用胡兰成《赵州大萝卜》一文的内容进行了较详细的说明。

有一则公案如下:

僧问赵州:“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州云:“镇州出大萝卜头。”

胡兰成分析道,答人问有三种方法,即是赋、比、兴。

人家问你一桩事,你顺理成章的陈述下去,这是“赋”。比如有人问你:“在路上你看见某家的新娘子抬过,是吗?”你答这是在何日何地,男家的场面如何,女家的嫁妆如何,这便是赋的答法了。

同是上面一个问题,你说成钟馗嫁妹,老鼠嫁女。人家又问你这时新娘子心情如何,你说:“她像是神前抽了签,已知是吉签,却还未见签语。”这便是比的答法了。因此,人家问你一个道理,你用个比喻来说明,这就是“比”。

假如人家继续问你有没有看到新娘子时,你说:“桃花”,这便是兴的答法了。

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孔雀往东南飞?也有人提出,为什么是孔雀往东南飞,而不是其它的动物?有人说西北有高楼,有人说把美丽的孔雀喻成刘兰芝,有人说以孔雀失偶兴起。

胡兰成的“兴”的理论似乎也可以回答这些问题。他认为,“桃之夭夭”可以与“之子于归”没有关系,它只是一个开始,并非比喻,也没有暗示,就如同许多童谣与民歌,先有了一个长长的“啊”字,其实,什么字义也没有,光是一个发声,但是,一个世界就开始了,这是一个不相干的句子。他认为,一篇好文章,有时,随处也可以出来一些毫不相关的句子,这反倒使文章摇曳生姿。胡兰成的理论对于死抠“比”、“兴”,牵强附会的人是有启发的。

孔雀东南飞的教学反思篇五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文阅读教学这一模块的要求是: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学会解决阅读中的障碍、了解作品的社会影响等等。《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第一首长篇叙事诗。该诗叙述的故事有人物,有情节,有以白描手法刻画的准确、生动的人物形象。如何在本课教学中达到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这些要求,我的初步设想是让学生通过对本课诗句的理解,从中学习人物形象的刻画手法;通过对主题的理解,了解作品的社会影响。于是,本课教学围绕这个思想展开。

全篇教学安排为三课时。第一课时将学生不懂的字音、字义梳理通顺。这一课除了个别字音比较难懂之外,一些基础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课本的注释阅读去了解与掌握。在疏通的同时初步了解故事的梗概。

第二课时让学生通篇朗读,理出层次之后,再分角色朗读。虽然篇幅较长,但学生通过朗读加上老师对个别语段的点拨,学生基本可以弄懂文义。

第三课时是人物形象分析,达到揭示主题的目的。这节课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我的教学环节主要是:

首先让学生从全文中找出能表现刘兰芝人物形象的诗句,通过学生朗读初步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其次由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进而归纳出人物的.形象,再通过故事情节认识人物的悲剧结局。学生通过对文中诗句的分析,从不同侧面了解到文中人物的性格,勾画出人物的形象:从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做细步,精妙世无双这些诗句中,学生看到了刘兰芝的美丽;从鸡鸣入鸡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这一诗句中,学生体会到了刘兰芝的勤劳能干;从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一诗句中,学生悟出了刘兰芝的聪明、知书达理;从勤心事公姥,好自相扶将、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念母劳家里,好自相扶将等诗句中,学生读出了刘兰芝的善良、懂礼;从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兰芝初还时,府吏见叮咛,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意,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等诗句中,学生品味出刘兰芝对待爱情的忠贞。学生对诗句进行以上的分析、思考,都能得出文章是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得出人物性格这样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造成刘兰芝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即使学生能够说出封建家长制是悲剧根源的话语,但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毕竟他们缺乏对当时生活与社会的体验。后来在学生的发言、教师的启发下,班里大多数同学逐渐都能够明白这一点。最后,让学生运用教师教的方法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学生通过练习,基本掌握了这个方法。

我在最后设计了一道开放式思考题:假如在今天,这个悲剧是否会发生?刚开始学生们无从答起。后来我启发到,假如你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办。有的男同学说,会做好母亲和妻子的工作。有的女同学说,我会努力让婆婆喜欢我。虽然学生的回答还很肤浅,离我预设的答案相差很远,但他们毕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他们还是有所收获的。

课后我反思:如果我的教学环节是引导学生对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等诗句的理解,再把学生引向对爱情的忠贞思考的问答,那么这堂课就会更加突出主题。一个爱情悲剧、一篇文学作品是可以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的讨论。语文新课标指出: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实质,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基于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借以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