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讲话稿>2023年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教案(通用8篇)

2023年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教案(通用8篇)

时间:2023-10-15 16:21:04 作者:字海 2023年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教案(通用8篇)

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评价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初一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所设计的一份详细指导性文件,它具有指导教学、规范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写一份较为完美的初一教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下是初一教案的范文,供教师们参考和借鉴。

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教案篇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内心情感,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重点:

走进诗人内心,揣摩情感变化。

难点:

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内心情感,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一)导入

1、大屏幕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你读出了什么?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别董大》高适

《赠汪伦》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2、汇总离别诗里的名句,读,你读出来什么?

自古离别多惆怅,有辛酸,有无奈,有思念,有嘱托……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也提笔写下了一首离别诗,他一改以往离别时悲怅的笔调,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品味个中滋味。

3、老师板书芙蓉,强调写法,“”芙蓉“即木芙蓉,一种植物,本是荷花的别称,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里指的解释即为荷花,不过宋代以后,很少有人将荷花唤作芙蓉了。

4、生齐读课题,出示全诗。用一句话说题目的意思。谁送谁?哪儿送?芙蓉楼在哪儿?

(二)初步感知诗歌,熟读诗歌,把握韵律。

1、提示”壶“,部首:士

2、自由读诗3遍。读准字音,诗句读通顺。

抽生读,师点评。

a:(微笑)嗯,读得好!字字落实,比如”平明“的”两个后鼻韵“,她读准了,再比如”夜入吴“”如相问“的”如“翘舌音的,她也读准了,读得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不但读得字字落实,而且要读出古诗特有的那种味道。尤其是前后鼻韵读得好。

3、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读诗不但要读出它的节奏和味道,更要关注和体会它带给我们的那一份情绪和那一种感觉。

这是一首送别诗,朴实平淡的送,饱含了作者几多深情和惆怅呢?

(三)品诗意

1、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提示学生把词语写在黑板上,师点评

想一想:诗中的哪个字或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好的,不着急,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静静地默读诗。想一想这首诗哪些地方,哪些字眼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情绪,你在这些地方做一做记号,明白吗?有些同学不用老师提示,已经把笔拿起来了,好习惯,这就是我们多年来养成的默契。

2生反馈,

寒:

a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意思为,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

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么样呢?板书:雨

“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b江,板书江

此时江面感觉如何?

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夜雨更增添了萧瑟的秋意。

c吴地

d这寒意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吗?对,更浸透在两个离别的友人心头上。

3、透过诗句,我们也仿佛和王昌龄站在芙蓉楼上看到了什么?

这样的一幅画面,那就是(师指着板书,学生说,吴江夜雨图)

此刻有这样的一幅画面在你脑海定格,你看到了寒气笼罩的江面上……此画面在你脑海定格

你看到了纷纷扬扬的秋雨……

此画面在你脑海定格……

雨点滴落在你身上,寒意侵入了你的……(心)

此时你的感觉是,……你心里泛起的情绪是……

师:这就是诗人,而你眼前出现的是……

生:

师:又一个诗人,是的,孤独,因为一想到朋友即将离我而去,一片估计油然而生……

4、初解孤

师:因为孤独,诗人在满江烟雨中,又看到了什么……

生:楚山。

师:怎样的楚山?生:孤独的,孤寂的。孤傲的,用孤说词语……

从哪个字看出来的?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

师:诗中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什么时候感受到寒雨?什么时候看到楚山?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芙蓉楼送辛渐》,此为其一,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是描绘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形。

出示另一首芙蓉楼送辛渐,指名学生读。

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他们会说些什么?抽3―5人说

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师: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谁想读前2行。

5、走进作者,品读文字

《夜雨寄北》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浪淘沙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声声慢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为什么?想映衬作者的心境?什么境遇?

生:

师:你查过资料?什么叫贬谪?

生:王昌龄

师:听,王昌龄在吟诵……生跟着诵读

四、悟诗情,再品孤。

师:好友辛渐要走了,即将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

生: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

师:这些亲友见到信件后可能会问些什么?

生:他为什么不回来?

他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被贬?

师:是啊,洛阳亲友的问题,疑惑,王昌龄都想到了,但他在送别辛渐时只有一句嘱托的话语,那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引读:当友人问起时,王昌龄会豪迈地说……

当结发妻子问起时,王昌龄会深情地说……

当年迈的双亲问起,王昌龄依旧坚定地说……

师:冰,玉有什么特点?(纯洁、透明、洁白无瑕)

师:王昌龄一遍又一遍的在心底呐喊,是想表白自己的什么?(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师: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唐开元宰相姚崇自写下《冰壶诫》“冰壶者,清洁之至也,君子对之,示不忘乎清也。”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李白也曾用冰壶自我鼓励。

倘若你离家多年未归,会给亲友带去的口信是什么?

生:报平安

师:

“玉壶”比喻什么?王昌龄的真心

那为什么王昌龄却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保持操守的信念?

师:王昌龄从清澈无暇,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精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洛阳亲友,这比任何相似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亲友的深情。

师:寒气漫天的夜雨,打湿了他冰洁的真心没有?

烟波浩渺的吴江,隔断了他对亲友的倾诉没有?

此刻,那孤独的楚山呢?在这吴江夜雨图中,又是怎样的气势?

生:雄浑,豪迈,孤傲,

积极向上,忧国忧民,壮志雄心

但不管世事如何变迁,王昌龄依然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那苍茫的江雨,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了诗人送别诗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孩子们,这就是诗歌的魅力。

(四)拓展

这首诗写了一种情绪,人人都会有的情绪,一个大写的孤子,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所以古今中外表达此情的诗歌不计其数。

大屏幕展示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独坐敬亭山李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王维

王维在送别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诗:劝君更尽一杯酒……

高适作别董庭兰寄语:莫愁前路无知己,……

李白对自己粉丝王伦赠言:桃花潭水深千尺,……

它送别故人孟浩然留下千古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节课就上到这儿!

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教案篇二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能正确默写名句。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1初步感知送别诗。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诵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指名读题。了解题目的意思和正确读法。

(3)看看这些诗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2读准字音,读好句尾字调。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送别诗。

(2)这首诗连同题目、朝代、作者只有38个字,却构思新颖,含蓄隽永,请你好好儿读上几遍。

3了解要素,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1)这首诗虽然短小,却把事件的几个要素都点了出来,你能找到吗?请你快速圈出来。

(2)按顺序一起说:

4教学一、二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1)好好读读一、二两句,说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秋天的雨会带给人什么感觉?[是啊,雨带给人惆怅、凄凉] 板书:寒

5教学三、四两句,感受高洁的情怀。

送别友人哀伤通过是人之常情,但请同学们看这两句。(出示后两句诗)

(1)指名读。

(2)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心志。

(3)课件出示写作背景:

(4)小练笔:诗人想向亲友表达什么?

(5)感情吟读:让我们再一起来听一听诗人的心声,感受诗人玉洁冰清的节操。

6配乐《阳关三叠》,吟诵古诗。

7认真抄默千古名句: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的七绝名作之一。

8 同学们,只要我们心中都有彼此,只要我们懂得坚持,只要我们学会珍惜,我们的离别将不再是悲伤。

板书设计:

平明 芙蓉楼 送辛渐

寒雨 山孤

冰心 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书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体内容。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在过去三年里,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积累了不少古诗词,在不断的积累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每一首诗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或深刻的道理。大家还记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请同学背诵,说说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体会一下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板书课题,请同学朗读。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用卡片检查生字认读:吴孤洛壶

6、检查指导朗读读古诗,边读边想:诗句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三、指导自学

过渡: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的了解诗句。

1、请同学们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板书:读(划停顿,熟读)

解字词(借助注释、查工具书)解诗句(串词串句)

解全诗(串句连诗)

朗读(体会感情,有语气朗读)

2、小组学习。

3、学习汇报。(按学法汇报)

“寒雨连江夜入吴,”一场冷雨连着一江秋水的寒意在夜间悄悄地来到吴地。

“平明送客楚山孤”,清晨送别友人,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我的心也像楚山那样孤寂。

“洛阳亲友如相问,”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问起我的景况,就请转告他们。

“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晶莹透亮,没有受到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四、深入学习,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渡: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诗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我们还需要了解诗的作者及背景,这是我们这节课增加的学法之一。

1、介绍作者王昌龄及背景。

2、了解作者、背景,与诗歌相结合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了解了背景,理解了诗句,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背一二句写友情的句子)

(2)体会诗人表达他和辛渐之间的深厚感情的。

3、深入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你能把作者与友人深深的离别之情读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不仅理解了诗句,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后我们可以多积累一些古诗词。

[注释]

1、芙容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4、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理环境。雨后的清晨,天气初晴,青山滴翠,孤山兀立。一个“孤”字,也形象地传达了诗人此时的心境。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写的是诗人对辛渐的叮咛和托付之语。意思是说:你到达洛阳后,假如有亲戚朋友询问我遭贬后的近况,你可以告诉他们,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这两句诗并不仅仅是诗人的自我表白,更是诗人以凛然的姿态对小人诽谤所进行的驳击,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教案篇四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本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送别时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虽名为送别,实际上却是以表达个人的情操为着力点,学习本诗,有助于学生对王昌龄这位伟大诗人的了解。

设计意图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字字凝练,句句隽永。第一句七个字就写出雨的多个特点,必须要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诗句的难点在于,如何理解王昌龄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中的冰。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王昌龄当时的处境上。所以引入诗人的写作背景,把“问”作为诗眼,引导孩子思考洛阳亲友为什么会问,问什么,我为什么要回答“一片冰心在玉壶”?在此基础上,再来朗读,深化了同学们对诗意的理解。

最后,把送别诗进行复习归类,王昌龄名为送别,实际是要表达自己高洁的情操,果然比其他诗人高出一筹,不愧为“七绝圣手”。

原文呈现

教学目标

1、认识“芙、蓉、洛”三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芙蓉楼送辛渐》,并默写这首诗。

3、理解“玉壶”、“冰心”的含义,把握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4、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解题导入

1、老师吟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学生跟着吟诵)。这是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七绝《出塞》。读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感受?出示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诗家夫子王江宁”,作品有《王昌龄集》。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1)板书课题,齐读。(板书:芙蓉楼送辛渐)

(2)请跟我一起写“芙蓉”,这两个都是形声字,字体对称。

(3)“芙蓉”是什么意思?芙蓉是荷花的别称。

还记得王昌龄的另一首《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3、读诗首先要读懂题目的意思:(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1)这样,你你已经读懂题目了?芙蓉楼在哪?读注释。

(2)“辛渐”是王昌龄的什么人?猜猜看。“朋友”是怎样的朋友呢?

加一个词语形容一下。我给你们讲讲他们之间的故事:当年王昌龄在江宁任县丞,辛渐是他的好朋友。辛渐要从镇江过江到扬州,然后北上到洛阳。王昌龄就送行一百多里,把辛渐从南京一直送到镇江,晚上在芙蓉楼两个好友喝酒话别,一直到天亮才依依惜别。

现在你觉得他俩是怎样的朋友:知己好友

二、读通诗文,学习生字

1、王昌龄在送别知己好友之时,写了这首送别诗,到底说了什么呢?我相信你们早就会读了。(出示)请同学读。

2、提出洛、壶。洛是河流的名称,加上草字头就是“落”。展示“壶”字的演变。指导书写“壶”。

3、再读。读诗注重节奏,加节奏号读。读诗讲究音断气连,示范后请学生再试试。

三、品读诗文,赏析感悟

(1)雨:什么样的雨?寒冷(寒雨),雨大(连江),时间长(夜)

王昌龄用七个字写出了雨的三个特点,果然,七绝圣手不一般。

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为什么说是“孤”呢?楚山非人,怎会孤独呢?好友辛渐远去,诗人感觉孤零零的,所以感觉楚山也孤零零的。

(2)景物中藏着作者的情感。

在这深秋的雨夜,绵绵不断的寒雨下了整整一夜,茫茫的江面烟雨笼罩,水天相接。此时,天刚刚亮,王昌龄要和好朋友辛渐分别了,他会怎么说呢?(学生想象说话)

2、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的这位“七绝圣手”怎么说?出示,齐读。他为什么说这个呢?(我给你们讲讲背后的故事:王昌龄曾经在朝廷做官,为人正直,做官和清廉。因为对宰相张九龄被罢免表示同情,得罪了李林甫等人,被贬谪到岭南。后来朝廷大赦天下,他回到长安。不久又被贬到江宁当县丞,最后甚至被贬到龙标当县尉。他的官越当越小。)

(2)这次好友辛渐回洛阳,洛阳有许多王昌龄的亲友,他们一定会问,会问什么?(学生想象说话)

(3)所以,王昌龄对辛渐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引领个人读,齐读)

(4)“冰心”给你怎样的感觉?(纯洁、透明的、冰清玉洁的)

“玉壶”是晶莹剔透的盛酒器,给你怎样的感觉?(高尚的,纯洁的,正直的)

我王昌龄的心就像就像晶莹剔透的冰装在玉壶里一样,高尚纯洁。

所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王昌龄之前,“冰心”“玉壶”早已被人写进诗里。(出示)

“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是南朝鲍照的诗句,(人像垂下的红丝绳一样耿直,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清透)他就用玉壶冰比喻自己清透的人品。“离心何所赠,自有玉壶冰”是初唐诗人骆宾王的诗句。(离别的时候,我拿什么赠送给你,我这里自有如装在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的真情。)骆宾王用玉壶冰比喻纯洁的真情。

(6)王昌龄在送别辛渐时叮咛,自己的心就像装在玉壶中的冰一样,晶莹纯洁又高尚,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诗流传千古。这两句诗好在哪里呢?他借着送辛渐表达自己的内心,用问答的方式,表达自己高洁的情操。果然是七绝圣手。我们齐读,感受!

3、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时候的表白,表明自己高洁清廉的品质。既写了离情别绪,又写了自己的志向与品格。真是七绝圣手。我们来背诵。

四、归类复习,拓展延伸

1、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出示第一首诗)

《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言语相送)

《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酒相送)

《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踏歌相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目光相送)

《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相送)

作业布置

1、背诵《芙蓉楼送辛渐》并默写。

2、尝试背诵《芙蓉楼送辛渐》(其二)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楚山孤寂

冰心玉壶高洁

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教案篇五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本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送别时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虽名为送别,实际上却是以表达个人的情操为着力点,学习本诗,有助于学生对王昌龄这位伟大诗人的了解。

设计意图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字字凝练,句句隽永。第一句七个字就写出雨的多个特点,必须要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诗句的难点在于,如何理解王昌龄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中的冰。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王昌龄当时的处境上。所以引入诗人的写作背景,把“问”作为诗眼,引导孩子思考洛阳亲友为什么会问,问什么,我为什么要回答“一片冰心在玉壶”?在此基础上,再来朗读,深化了同学们对诗意的理解。

最后,把送别诗进行复习归类,王昌龄名为送别,实际是要表达自己高洁的情操,果然比其他诗人高出一筹,不愧为“七绝圣手”。

原文呈现

教学目标

1、认识“芙、蓉、洛”三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芙蓉楼送辛渐》,并默写这首诗。

3、理解“玉壶”、“冰心”的含义,把握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4、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解题导入

1、 老师吟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学生跟着吟诵)。这是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七绝《出塞》。读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感受?出示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诗家夫子王江宁”,作品有《王昌龄集》。

2、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1)板书课题,齐读。(板书:芙蓉楼送辛渐)

(2)请跟我一起写“芙蓉”,这两个都是形声字,字体对称。

(3)“芙蓉”是什么意思?芙蓉是荷花的别称。

还记得王昌龄的另一首《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3、 读诗首先要读懂题目的意思:(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1)这样,你你已经读懂题目了?芙蓉楼在哪?读注释。

(2)“辛渐”是王昌龄的什么人?猜猜看。“朋友”是怎样的朋友呢?

加一个词语形容一下。我给你们讲讲他们之间的故事:当年王昌龄在江宁任县丞,辛渐是他的好朋友。辛渐要从镇江过江到扬州,然后北上到洛阳。王昌龄就送行一百多里,把辛渐从南京一直送到镇江,晚上在芙蓉楼两个好友喝酒话别,一直到天亮才依依惜别。

现在你觉得他俩是怎样的朋友:知己好友

二、读通诗文,学习生字

1、王昌龄在送别知己好友之时,写了这首送别诗,到底说了什么呢?我相信你们早就会读了。(出示)请同学读。

2、提出洛、壶。洛是河流的名称,加上草字头就是“落”。展示“壶”字的演变。指导书写“壶”。

3、再读。读诗注重节奏,加节奏号读。读诗讲究音断气连,示范后请学生再试试。

三、品读诗文,赏析感悟

(1)雨:什么样的雨?寒冷(寒雨),雨大(连江),时间长(夜)

王昌龄用七个字写出了雨的三个特点,果然,七绝圣手不一般。

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为什么说是“孤”呢?楚山非人,怎会孤独呢?好友辛渐远去,诗人感觉孤零零的,所以感觉楚山也孤零零的。

(2)景物中藏着作者的情感。

在这深秋的雨夜,绵绵不断的寒雨下了整整一夜,茫茫的江面烟雨笼罩,水天相接。此时,天刚刚亮,王昌龄要和好朋友辛渐分别了,他会怎么说呢?(学生想象说话)

2、 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的这位“七绝圣手”怎么说?出示,齐读。他为什么说这个呢?(我给你们讲讲背后的故事:王昌龄曾经在朝廷做官,为人正直,做官和清廉。因为对宰相张九龄被罢免表示同情,得罪了李林甫等人,被贬谪到岭南。后来朝廷大赦天下,他回到长安。不久又被贬到江宁当县丞,最后甚至被贬到龙标当县尉。他的官越当越小。)

(2)这次好友辛渐回洛阳,洛阳有许多王昌龄的亲友,他们一定会问,会问什么?(学生想象说话)

(3)所以,王昌龄对辛渐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引领个人读,齐读)

(4)“冰心”给你怎样的感觉?(纯洁、透明的、冰清玉洁的)

“玉壶”是晶莹剔透的盛酒器,给你怎样的感觉?(高尚的,纯洁的,正直的)

我王昌龄的心就像就像晶莹剔透的冰装在玉壶里一样,高尚纯洁。

所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王昌龄之前,“冰心”“玉壶”早已被人写进诗里。(出示)

“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是南朝鲍照的诗句,(人像垂下的红丝绳一样耿直,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清透)他就用玉壶冰比喻自己清透的人品。“离心何所赠,自有玉壶冰”是初唐诗人骆宾王的诗句。(离别的时候,我拿什么赠送给你,我这里自有如装在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的真情。)骆宾王用玉壶冰比喻纯洁的真情。

(6)王昌龄在送别辛渐时叮咛,自己的心就像装在玉壶中的冰一样,晶莹纯洁又高尚,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诗流传千古。这两句诗好在哪里呢?他借着送辛渐表达自己的内心,用问答的方式,表达自己高洁的情操。果然是七绝圣手。我们齐读,感受!

3、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时候的表白,表明自己高洁清廉的品质。既写了离情别绪,又写了自己的志向与品格。真是七绝圣手。我们来背诵。

四、归类复习,拓展延伸

1、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出示第一首诗)

《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言语相送)

《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酒相送)

《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踏歌相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目光相送)

《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相送)

作业布置

1、背诵《芙蓉楼送辛渐》并默写。

2、尝试背诵《芙蓉楼送辛渐》(其二)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 楚山孤寂

冰心 玉壶高洁

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教案篇六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王昌龄的高尚品质。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王昌龄的高尚品质。

     

      一.谈话激趣,导入揭题。(预设3’)

      师:现在大家已经是三年级了,我相信大家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自己,背诵一首古诗。(两三位同学。适当点评。)

      在盛唐时期就有一位擅长写边塞诗的诗人,叫王昌龄。他不仅擅长写边塞诗,他还擅长写其他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王昌龄写的诗。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指导书写)。

      二、初读古诗,感知内容。(预设20’)

      1.解析试题

      师:“请你自己读一读诗的题目,想一想,说一说你从诗题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王昌龄在哪儿了?”、“王昌龄去干吗了?”(指导学生完整地解题。)

      师:你很聪明,有的文章一看题目就能看出是写什么的?

      “送”是什么意思?你能给“送”组个词吗?(理解意思,点出送别诗)

      2.补充资料

      简介王昌龄。

      3.初读诗句

      师:来,请你们读一读诗句,想一想诗句都写了什么?当然了,读是有要求的。(出示读古诗的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好节奏。)

      (指名朗读,相机点拨,及时评价,指导朗读。)

      师:读得还不错,哪儿看不懂?(生回答。先借助注释自己解答——如果还有不懂的——请同学帮助——师解答。)

      预设1(前两句分析):我们理解诗意很重要的一种方法是借助注释学习,看看注释能不能帮到你。“寒”——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场秋雨一场寒,“夜入”和“平明”——时间跨度,展开想象:前一天晚上到达吴地,第二天天刚亮就要送别他的朋友,或许他们很早就出门了,也可能他们彻夜未眠,不舍得这个离别时刻的到来。“孤”——组词解读,孤单,孤寂,送走好友后,楚山孤零零地立在那里,站在高楼上,放眼望去,江水茫茫,烟波浩渺,阴沉的景象仿佛诗人此刻的心情一样孤寂。

      王昌龄也可能想到了很多,但是他却只叮嘱了辛渐一句话: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出示冰心玉壶的图片和典故。)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情。(预设:10分钟)

      (补充资料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王昌龄的品质。指导学生再读,知道了意思,体会了心情,读出味儿。)

      预设:你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你写到黑板上。王昌龄面对这寒雨,这孤山,是分别的离愁,更是诗人的心声——无论多少凄风冷雨,诗人都坚如磐石,纵然孤身一人,也冰清玉洁。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面对这样沁人心脾的诗句,李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了,孩子们,你们可以闭眼想象。(师配乐朗读。)

      美妙的音乐,也想为你们的声音服务,谁愿意来尝试一下。(指名配乐朗读。)

      四.反馈检测,熟读成诵。(预设7’)

      师:孩子们,我们试着把这首古诗背诵一下吧。(生自由背诵,指名背诵。)

      师:谁愿意来挑战一下,第一关:跟老师对诗句。(指名1——2名学生。)第二关:老师跟你对诗句。(学生先读诗题、作者和前两句。)第三关:我会背。(指名全诗背诵。)

      机动环节:

      1. 短暂的一节课的师生关系马上就要结束了,但是我们的情意并没有结束。李老师马上就要走了,你有没有想对李老师的话。(指名交流,指导学生创编送别诗。)

      2. 我跟你们商量好了,想把小朋友们最优秀的作品展示出来,我们动笔把这首古诗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孤寂    高洁

                       冰清玉洁

                       乐观坚强

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教案篇七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

《相见时难别亦难》)

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2、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设计意图:在此处做资料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难舍难分。)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自由读诗。

(点拨:注意读诗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

指导读法:我们读古诗文,光有节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来。(再次练习朗读)

3、借助注释,结合你自己的感受,谈谈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影响和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画面,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

(三)精读古诗,重点品悟

(学习前两句)

师:同学们对诗的理解和感受谈的都字斟句酌,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

(借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总结。)

1、学习体会“寒”感悟“孤”。(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

(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民送客楚山孤。(齐读)

(2)离别的“寒”内心的“孤”。

(点拨: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学生谈体会。

师: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平添了几份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指导激情诵读前两句。)

总结: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还会为什么感到寒心吗?这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最后“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学生谈体会)(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找含义深刻的字切入,品读感悟,从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对作者复杂的内心的深入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的引导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可谓水到渠成。)

(四)走进作者内心,感悟人物品质

(学习后两句)。

1、小练笔,走进作者内心。

(1)(播放雨声的音效及古诗后两句,创设情境,补白)过渡:面对这苍茫的烟雨,孤峙的楚山,聆听着窗外传来的这淅淅沥沥的夜雨声,诗人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那个无眠之夜,他在想:“————。”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通过一个情境的创设,再次拉近学生与当时环境、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小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切身体会作者内心,能与作者对话,同时也为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2)指名发言。

(3)情境创设,引导激情朗诵古诗后两句。

师:于是,在那长亭外,瑟瑟秋风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家人如冰心玉壶般一览无余的爱啊!

师:在那古道边,萋萋芳草地上,我们听到了同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朋友如冰心玉壶般纯真的情啊!

师:在那一叶小舟上,茫茫沧海边,我们也听到了那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朝廷如冰心玉壶般清澈见底的忠心啊!

(设计意图:此环节仍然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激情引导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想象与朗读的欲望,而且这一个个脑海中不断变换的场景,和朗读后老师及时的补充,也会使学生明白,作者那种对家人,对朋友,对朝廷矢志不渝的`爱无论何时何地都未曾改变。与此同时对“冰心”、“玉壶”这两个抽象的词语也已经形象化,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个性化的理解。因此,此时的朗读,已经化为了学生情到深处的一种自然、真实的流露。)

2、感悟人物品质。

(1)师:没有了对亲人的竹报平安,也没有了封封家书中字斟句酌的牵挂,千言万语化作临别时的一句叮咛:“————。”学生再次激情补白。(古诗后两句。)

(3)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总结:是的,他要让那些恶势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他都不会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洁,保持着自己的信念。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内心,从而体会他刚正不阿,不畏强权,不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此环节是本课的一个点睛之笔。)

(五)课后拓展

如果你是王昌龄的家人或朋友,听到辛渐的一番描述,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可以以书信的形式,也可用诗歌的形式。

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教案篇八

1、基本教学: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能背诵古诗。

2、情感态度:透过学习古诗,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3、潜力运用:自己会写离别赠言

教学课件关于送别的诗歌。

一、以情导入:

2、过渡揭题:别急,我们暂且把这种思绪搁置一下,先来共同学习一首应时应景之作——其实是一首关于送别的诗歌。

播课件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穿插《出塞》)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4、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5、群众诵读

6、出示问题,初步理解

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播课件(重点词句)

播课件,描述诗的意境。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第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情绪。后两句,写的是自己,但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必须要问到诗人的状况,所以诗人在送别辛渐时个性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此刻的状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也证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本诗既写了朋友的离情别绪,更加写出了自己的高风亮节。

展开想象诵读诗,师生共评

7、背诵:

(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三、积累训练

1、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课件出示)

2、那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课件出示)

四、拓展。

1、赠言示范

2、写离别赠言(课件播放送别)

板书设计: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写景:渲染气氛——寒雨

叙事点出送别——送客

抒情:证明心意——一片冰心

相关范文推荐
  • 10-15 以母亲节为的演讲稿(通用10篇)
    竞争上岗是一个检验个人综合素质的过程,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以应对各种挑战。以下是一些爱国诗歌,让我们一起感受中国风华。以母亲节为的演讲稿篇一尊敬的家长,亲爱的老师
  • 10-15 2023年微信新年快乐祝福语 霜降微信经典祝福语(通用8篇)
    在各个历史时期,爱国标语都扮演着激励人们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的重要角色。在创作爱国标语时,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凸显主题,让标语更加生动有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社会各界所
  • 10-15 2023年初中美术教学计划 初中年级美术教学计划(大全17篇)
    教学计划是教师制定和实施教学策略的基础,它能够帮助教师提供有效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在职业规划中,我们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职业规划案例,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 10-15 茅以升读后感 篇心得体会读后感(优质20篇)
    写作提纲可以让我们在大量材料中选择和整理,避免遗漏重要信息。提纲的编写应灵活和可调整,随时根据写作需求进行修改和完善。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主题下的提
  • 10-15 2023年土地承包租赁合同无效 土地承包租赁合同(汇总5篇)
    严格遵守承包合同可以降低工程风险,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的顺利实施。由于合伙协议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每个行业和企业的合伙协议都有所不同,范文仅供参考。土地承包租赁合同
  • 10-15 我们在行动 光盘行动倡议书六年级(实用8篇)
    发言稿可以提前准备,它能够确保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不会遗漏重要内容,更加自信地进行演讲。发言稿的篇幅应该适当,避免过长或过短,保持主题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这些发言稿
  • 10-15 彩墨游戏教学反思与评价 彩墨游戏教学反思(大全8篇)
    岗位职责是对一个职位所需执行的工作任务和责任的明确描述,有助于员工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目标。要做好一份工作,首先我们要清楚自己的岗位职责是什么。岗位职责的明确性
  • 10-15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与联系(优质9篇)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化地思考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教案范文中的教学活动设计独具匠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与联系篇一作为一名初
  • 10-15 最新中学音乐老师的教学工作总结报告(大全16篇)
    销售工作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销售情况的客观记录,为企业领导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学生会工作总结的范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
  • 10-15 2023年初三学生期末评语(大全17篇)
    感恩让我们更加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从而拥有更多快乐和满足感。写感恩的文章,我们可以以具体的事例来诠释我们内心的感恩之情。下面是一些关于感恩的优秀演讲稿,希望能给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