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中秋节随笔散文 中秋节的思念散文随笔(优秀8篇)

中秋节随笔散文 中秋节的思念散文随笔(优秀8篇)

时间:2023-10-16 19:13:14 作者:MJ笔神 中秋节随笔散文 中秋节的思念散文随笔(优秀8篇)

奋斗是一种自信和自律,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达到心中的目标和愿望。还应该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奋斗历程和成果。6、接下来是一些奋斗中的挑战和困难,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中秋节随笔散文篇一

中秋节月亮圆,风景美,思念千千结。那大家都在中秋节有哪些思念?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中秋节的思念散文随笔,希望你有所收获。

中秋节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到了,在心底埋藏许久的思念也如影随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月圆之夜,总是很轻易的勾起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出门在外的儿女思念远在家乡的父母,远在家乡的父母也思念身在他乡的子女……不管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浓浓的乡思,不管是思念家乡的父母,还是思念家在远方的亲人,心底的思念都一样浓,一样的深切。

拿着打火机,一起来到空地上。我们先选择了几根手挂花炮握在手里,点着火,“嚓” , 一条条金色的火焰喷了出来,我们高兴地挥舞着,火焰就像一条条“金蛇”的飞来飞去;接着,我们又点起了一个大花炮,烟花如一只五彩缤纷的凤凰飞上天空,“嘭” , 凤凰又变成了美丽的花朵撒落下来,多有意思呀!我和小姨跳着叫着,欣赏着这迷人的夜景。

可是今天,我在赏月时,很想念小姨,小姨也许也很想念我吧。我多么希望年年和小姨一起放花炮,共欣明月呀!

中秋佳节,月儿圆圆的高挂在一望无际的夜空中,散发出的淡淡柔和的光芒,似乎在述说着无限的思念。这时我想起了出自王维的一句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家的阳台上,我,独自看着一轮明月。记忆的河流开始在脑海里汇聚,闪烁。

我,望着夜空中那一轮白白的圆月,不禁想起了已经逝去的爷爷。在遥远天国的爷爷身体是否安康,生活是否快乐,此刻是否在思念着我……想到这里,我的眼框中慢慢的涌出了一种名为思念的液体。

爷爷去世后,才发现,为什么我以前不多陪陪爷爷。泪,在脸上蔓延。流着泪的我不禁想起了往事。

爷爷去世前的每一个中秋,我都会去到爷爷家,和爷爷一同坐在天台上赏月。

还记得前几年中秋节的早上,天才微微亮,家里的电话突然“嘟嘟“地响了,“喂,是荣仔吗?你们今天晚上回家吃饭吗?”电话那头传来爷爷沙哑的声音。“当然回去啊,我们晚上一起赏月”听到爷爷沙哑的声音,我感慨到爷爷老了“晚上,我等你们一起回来吃饭。”说完,爷爷慢慢地把电话扣上。

现在每当想起爷爷每个中秋都会说的那句:“晚上,我等你们一起回来吃饭。”我总会不由自主的留下眼泪。

抹掉脸上的泪,转身回到房间里,躺在床上,柔和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在我身上。

闭上眼,记忆的储存库被打开,以前和爷爷度过的每一刻都清晰的浮现在脑海中。

眼角处残留着抹不去的伤感。我忆起了与爷爷度过的每个日子,忆起了爷爷和我讲人生道理的每一刻。那一段段美好的回忆,那一句句经典的话语,深邃的眼眸,严肃的声音,构成了一幅幅温暖的画面。

我看到了月光的白,我听见了夜空的钟声。那哀伤的月光将我和爷爷共同度过的时间剪成忧伤的剪影,留在沉寂的回忆中。

第15个中秋,在想念爷爷中孤独度过的中秋。也将永远成为我最难忘的回忆。

厅里的大钟慢慢的摆动发出阵阵响声,把我从想念中拉了回来。

“咚,咚,咚……”钟声停止了,一切归于平静,浓浓的思念化作漫天的叶飘散在关于中秋的记忆中。

一年中秋又来临,撕着日历上的日子,我准备中秋的脚步加快了许多。中秋乃是明月高照阖家团员的日子,我要为父母买上年年花样翻新的各式月饼,还要为故去的姨夫买上并不愿吃的月饼,到坟前虔诚祭奠,来告慰抚养我的亲人和亲人的嘱托,以期得到心灵的慰藉。

中秋并不是姨夫的祭日,选择这一天祭奠是因为姨夫的缘故。离开我已20xx年了,姨夫与姨生活了不到十年姨因为病就离去了,因为姨有病不能生育,我便成了姨家的孩子,一直待到姨夫再娶成家。一手好农活的姨夫,每到中秋节前一个月就要到当地的公社去帮公家做月饼。那时还小的我就常常吃到新鲜的月饼,星期天为了能看到四五天不回家的姨夫,我便走着步行十里地就到了公社所在地。这样一来一是缓解了思念的痛苦,二是自己能随便挑拣月饼吃,三是看到了月饼制作的整个流程。吃多了吃腻了月饼,我更多的是关注月饼的配料调馅和装模,姨夫见我有兴趣就让我试着把包好馅的面团子装进有各种花纹图案的模,翻过来一扣月饼就出来了,放在很薄的铁皮上再放入煤炭烧烤的炉子里再出来就熟了,晾干后包装上市尔后进入千家万户。姨夫这样的年年中秋帮忙到我离开后也每停止,后来姨夫患病了就再也没去帮忙。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我买了糕点白酒香烟去为姨夫拜年,已经不能下炕的姨夫硬撑着坐起来与我吃了一顿饭,期间姨夫问我最多的不是工作,而是问我小的时候还记得吃月饼的事吗?瞅着姨夫饱含深情地问话,我连连点头“记得,记得,什么时候也忘不了,到八月十五我再来,给您买月饼吃”,不知是已感来日无多,还是我说到了月饼姨夫竟像小孩子似地呜呜的哭了起来。看着姨夫流泪痛苦的样子,我也禁不住地流下了没有让姨夫察觉的泪滴。我赶紧拿来毛巾为姨夫擦去泪滴,稍微平静些的姨夫看着窗外纷纷飘落的雪花,又叫表弟拿来一个过去做月饼的木制模,“外甥拿着它,记着就行了,每年八月十五给我买月饼吃”。

没有等到八月十五月饼的姨夫,于七月二十日就走了。为了姨夫的嘱托,此后每年中秋我都要回家与父母过节的当天,再骑车子到十几里外的姨夫坟前,摆上月饼、苹果、香烟等祭奠的供品。做了多半辈子月饼的姨夫与月饼结下了深情,却并不愿意吃月饼,生前每到中秋只是象征性地咬几口就给我吃。姨夫那句八月十五给我买月饼吃的话,现在想来只是姨夫的托词,言外之意就告诉我不要忘了中秋上坟。每年清明、七月十五上坟的日子外,我又增加了中秋祭奠,用烧纸燃烧我的思念之情。

中秋浓浓的氛围包围着我,闻着月饼块块飘来的芳香,默诵着王维的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抒写出一段与中秋相关的不为人知的情感,权当自己对中秋的另一种纪念。

中秋节随笔散文篇二

时间如流水,仿佛是转眼间,春去了秋又来,多半年的时光就这样渐渐的过来了。转眼到了中秋,中秋节不知不觉的来到了眼前。

太阳慢慢的落下了西山,都说月到中秋分外明,明月高挂泛着银白,星光闪烁洒下了斑驳一片,这是中秋的月亮,朦胧又现月影婆娑,仰望苍穹,深蓝色的天幕明澈如水,宁静而又深邃。萧瑟的北风迎面吹来,凉飕飕的感觉,一轮圆月静静的嵌在浩瀚的天空中。

记忆的阀门慢慢的打开,儿时的记忆犹如就在眼前。一样的中秋,一样的北风,一样的天空,一样的明月,不一样的情怀。

我家住在农村,那是物质匮乏的年代,人是贫穷的,在那个解决不了温饱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亲密的,感情是深厚的。那个难以忘怀的年代,也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中秋节这个中国人民传统的节日,在我们北方,其规模仅次于春节。和春节一样,也是走亲访友的日子。

那时候是人民公社,以生产队为基础,白天走亲戚要和生产队长请假,一般不批准,而且耽误了挣工分,白天走亲戚的不多,只有晚上才能走亲访友。那时候,无非是带上几封月饼(每封两个,用纸包着,上面是一个红色的标签)一点水果。到亲朋好友家里吃顿饭,喝点酒,拉拉家常,谈谈半年多来各自家里的变化,家长里短。亲朋好友之间的亲情关系,表现的亲密无间。每逢到了农历的八月十一的晚上开始,走亲访友的人们。熙熙扬扬的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现在,人们富裕了,就连走亲访友携带的礼物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过去的几封月饼,一点水果,现在是一箱好酒,或者一包名茶。差一点的一箱牛奶,一箱八宝粥,两斤月饼。东西多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却淡薄了。多少人把走亲访友看成了一项任务,没有多少人能和亲朋好友在一起吃顿饭,喝点酒,拉拉家常了。有的人把走亲访友看成是走走形式,走走过程而已。亲朋好友之间的感情,也慢慢淡薄了。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生活的节奏在加快,为了生存大家都在忙忙碌碌。亲朋好友在一起交流的时间少了,就连中秋节这样重要的节日,似乎慢慢的也淡薄了。人们与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仿佛也渐行渐远了。

一轮明月当空,我抬头望着月亮,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中秋节还是一样的中秋,还是一样的刮着北风,不一样的是我的情怀,我多么想回到从前,回到我儿时记忆的那个时代,回到那个时代的中秋节。

中秋节随笔散文篇三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大节日之一,你知道关于中秋节的散文随笔吗?下面本站小编精心整理了关于中秋节的散文随笔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有人说,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圆月如西子之明眸。这似明眸的圆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实为不妥,谚语有“八月十五云遮月”之说。云生月隐,神秘、迷离。此中秋圆月虽不及西子之善睐明眸,却独具情调。

我愿随月在云中漫步,听她讲古老的传说;也愿站在静处悄悄凝望。不过,这一切都化为柔和的月光洒在我身上。这才是真实的接触,是老朋友的祝福。许多人愿意在屋中欢饮度过这中秋之夜,而我却更喜欢在宁谧的夜晚,在高高的阳台或户外倾听月的歌声,感受“月中清露点朝夜”。

我曾读过唐人曹松的《中秋对月》中“直到天头无尽处, 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诗句,也曾看过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绝对,还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些难得的佳作中曹松的诗抒发的是不平,《峨眉山月歌》抒发对故友的思念,朱先生的文章抒发哀愁。他们均写月,写月的无私公平普照大地,写月的淡淡月光给人的安慰,纵然其中并非都是中秋圆月。月亮从古至今都是思念、温柔、恬静的象征。尤其是中秋圆月,多少诗人睹物生情,写下传世之作;又有多少离别之人的惆怅。而我却没有这样的哀愁,我记起中国台湾的地震,它牵动着我也牵动着亿万炎黄赤子的心,一片片温暖跨海传情。中秋的月好象也正为此感人之举默默流泪。她,繁忙的信差,祖国人民的安慰由她传达。那么,原来思念、温柔、美好、恬静的象征中,更应添上一笔关爱和帮助,使无助的人看到她就想到希望,想到明天的美好。这月光虽不及太阳炽热的光芒,但却更能唤起联想——在困难之时,定有人伸出无私的手,给你帮助和温暖。这联想不是对世俗的乞求,而是我们这生活在地球上的一类年轻生命的本性——人性。大海纳百川,这中秋圆月仿佛是平静的大海吸收这每个人的思索,在她的温柔恬静中,思索的波涛也在缓缓地释放,化成云雾环绕其周。这是意境,注入新象征的意境。

愿这意境荡涤我陈旧的思想,冲刷掉世间的不平。或许你对这圆月还有些古老的思索,朋友,请开启你思维的闸门,畅想明天,畅想属于自己的“心月”吧。

偶然回头时,发现身边多了一个人,原来是跟随我出来旅行的小外甥。

“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我们来背诗好吗?写月亮的,我一句你一句。”小外甥向我挑战了。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他眼睛一眨就是一句。

他背:“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我回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

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你说,月亮像什么?”

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你说呢?你觉得月亮像什么?”我笑着反问道。

“像眼睛,天的眼睛。”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他的比喻使我惊讶。我好奇地问:“你说说,这是什么样的眼睛?”

小外甥想了一会儿,说:“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天边那些淡淡的云絮在不知不觉中聚集起来,一会儿,月光就被云层封锁了。“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小外甥打了个呵欠,摇摇晃晃地走回舱里去了。

甲板上又只留下我一个人。我久久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中秋节随笔散文篇四

称这天为中秋节的原因是: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个,民间称为中秋。

中秋那天,人们买来除了月饼外的'各式各样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吃的。傍晚,一家人吃着团圆饭,望着即将要黑的天空,都盼望月亮早点儿出来。

晚上,月亮出来了,像个大圆盘似的。这时一家人把桌椅、茶具都搬到阳台上,各种月饼也都一齐拿了出来。大家望着皎洁的月亮,想起了在外地不能回家的亲人;有的人在月光下举杯相庆,寄托了美好的愿望;烟花冉冉升起,在夜空中绽放!

中秋节是我们合家欢乐的日子,是我们思念亲人的日子,更是我们不可磨灭的日子。

中秋节随笔散文篇五

时间在流逝,月光变得更加皎洁。最后,月亮奋力一跃,终于冲破了云朵的阻挡出现在天空中。我大喊着:爸爸,妈妈!快看,月亮出来了!这时,爸爸不猜谜语,妈妈不做饭了,都过来看月亮了,他们回答道:是呀,月亮真的好圆。这时候,我们的心完全被月亮带走了,似乎那美丽灯海,宏伟的建筑顿时都显得黯然无光了。就连那满天的星斗,也好像刹那间失去了光芒,全世界都是那么美好。

皎洁的月光投向大地,到了清晨,月亮消失了,中秋节过去了,不过没关系,我过得很愉悦,我喜欢中秋节,更喜欢层林尽染的秋天。

中秋节随笔散文篇六

“月是故乡明”――大雨初晴的外乡,太阳只是懒懒的从云中伸出脚,天气阴冷。随值中秋佳节,课仍是要上的,但“中秋月饼”不可或缺。同学们自发的交班费,到校外的超市里买了53块月饼――均分。

儿时的月饼如山珍海味一样可贵。如今身在他乡,那月饼的味道和着思乡情更显得越发厚重。和我年龄最相近的堂兄,出国一年多了。我想他对家乡的思念,一定比任何人都真挚。

年幼时的中秋,总少不了可口的月饼。爷爷在我六岁时便撒手人寰,奶奶自此孤苦,却享了儿孙满堂的福。她在世时,中秋就是我的“小春节”。每每中秋将至,他乡的姑姑、姑父、兄长都要放下手头的琐事,带礼物来看望奶奶。这礼物中的思念、孝顺、祝福让她幸福的合不拢嘴。我却实质性的大嚼月饼――饿了吃月饼,不饿也吃。我这一辈中最年幼的,所以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最长者的奶奶对我更是关爱倍至,估计一定羡煞哥哥姐姐们了吧。记得四姑带回的一种装在铁盒里的月饼,味道极致:面衣松软酥脆、分层包裹,馅油而不腻、香嫩可口。咬下一块嚼在嘴里,浓郁的味道一下子迸发开来,冲击味蕾,仿佛萦绕在你整个脑腔久久不肯散去。奶奶却很少吃,只是看到我嚼的特香时,好奇的掰下无名指大小的一块,含在嘴里――她仅剩几颗牙齿,只能慢慢的用牙床磨烂,却笑眯眯的享受。我狡猾的盯着奶奶,生怕她觉得美味,还要再吃。

如今六载春秋,匆匆而过,那点和奶奶有关的记忆,也越来越淡了。现在的中秋,虽不及以前的“小春节”,但被节的浓浓气息包围,也会让你倍感亲切。每每这时便会真切的想念家里的团圆饭。

“内睦者,家道倡。”,我的家族是一个尊老爱幼的集体。“长兄为大”、诚实守信、诚信待人潜移默化地成了大家为人处世的守则。我自以为我家家教颇严,但似乎除了我之外的各位并未被制约或束缚。亦可能是我的特殊身份――我是本辈中最小的,可偏偏最大的侄女比我还大。这就是传说中的“萝卜小,长在辈儿上了”。最主要的是:我,一个典型的90后。我又不像哥哥们,他们小的时候大都多多少少的经历过一段贫穷、艰难的日子。因此种种,我和他们的思想判若鸿沟。这些有趣的事,却不是大家饭桌上谈论的话题。

我家聚餐,才真正是全家总动员。

每至年初,姐姐们纷纷归家。这时候的聚餐,才是团圆饭。那会儿我总感觉是被厚厚的亲情,暖暖地包裹。家族中某家的主人,会在聊天时,通知大伙到自己家吃饭。然后备好食材,其他人也都放下手头的`事,早早来到帮忙。准备一大家的饭菜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俗语有云:“众口难调”。想要满足大家挑剔的味蕾,更是不小的挑战。这却难不住我家厨神――三娘和老婶是家里的大厨,一辈子的辛勤劳作,让她们积累了一手精湛的厨艺。母亲性格随和,是两位多年最合衬的下手。姐姐们则是能者多劳,帮忙备料。(我想农耕时,一道美味是对自己一天劳作的犒赏。

心里也会因此得到安慰,从而缓解身体的疲劳。)当食材和炙热的铁锅接触,大片蒸汽霎时云朵般地升起,随即又顺着屋顶向着门外铺卷开来,这为团圆饭的开始拉开帷幕。片顷,几桌美味做好:不必说香甜细腻的西红柿鸡蛋,香辣入味的鱼香肉丝,满口生香的精肉炒蒜苔……;也不必说金黄的干炸鸡脯肉铺满碟子,均匀切片的五香肘子肉淋上蒜泥,大块大块的炖排骨扇动鼻翼……。单是一道香味肆溢的慢火炖鱼,就让我垂涎三尺(此处省去三千字)。我的工作最为神圣,这工作也非我莫属――请长辈入席。时不时还买个酒、倒个水、端个菜、烧个火、劈个柴诸如此类。更可悲的是,我从来不敢劝酒。四哥在我小的时候经常双手捧着我的头,轻轻一用力便把我拎的老高,再把眼泪打转的我放下。现在调侃说,我个子高,多亏了他之前经常拎我。我被劝酒时,总会把求救的目光投向小哥,他每次都是满目同情,笑笑,像是在说:喝吧,我也没法。然后我的目光划过严厉的父亲,没等定格在三大爷身上,他已经开口了:你们小一辈哥们儿之间的事,我不管。老叔仍是一如既往的可爱一笑……没有比一大家子人坐在一起,说说笑笑更幸福的事了!

还记得小哥新婚后的那顿羊肉馅饺子。

小哥结婚是一大家人期盼已久的大事。他与嫂子十年恋爱,七年异地。在他出国的几年里,嫂子也经常来家里做客。为人诚恳的她,很快便与家里人熟识。老叔为筹备他的婚礼可谓费尽心思,早在婚礼开始前一个月,就开始筹划。家里老辈人也都参与其中,帮老叔拿主意。三天婚宴的菜肴、烟酒、请客等事宜,经老东家们反复讨论后,才终有定夺。虽然看似简单,但这关乎家族的声誉、更是小哥的终身大事。所以,他们都十分用心――我只是在一旁听着,就被他们讨论时认真的态度“烤”的冒汗。还有就是其中不泛一些做豆腐,杀猪宰羊一系列的琐事,这可忙坏了我这个“二半调子师傅”。(省去5千字心情……)

举行婚礼时,亲朋好友齐聚,本不宽敞的庭院里人们摩肩接踵。院子里搭起临时婚庆舞台――我们在这见证小哥的幸福。“愿你目光所及,都是幸福。十年相伴,让七年的异地恋爱,终结到‘我愿意’那刻,一切都值得。新婚快乐~”大侄女朋友圈的这席话,也正是亲人们的心声吧。可悲的是,我送交杯酒的帅气身姿,二姐没拍上。我相信,这着实让大家期待的心情顿时不好了吧。

婚礼过后的第二天,大家陆陆续续回家。只剩几个不常回老家的姑姑,被老叔软磨硬泡的留下吃午饭。他还别出心裁的提出中午吃羊肉馅饺子。要知道,要做出美味的羊肉馅饺子。不单对馅要求苛刻,饺子入锅时火候的掌握也是难题。更难的是,要做一顿30几口人的。可这都难不住贤惠的姐姐们,在大嫂的带领下,鲜美的羊肉芹菜馅饺子最终端上桌子。几个小辈孩子,叽叽喳喳说个停,还吵着不吃羊肉。娇生惯养的他们哪知道老一辈人的艰辛,但最终还得是宠爱他们的人来做份猪肉饺子妥协。我时时觉得,当我们老的、小的30几个亲人坐在一起的时候,不管吃什么,都是最美味的。那时候吃了多少我确也忘记了,我只记得我没有说话,默默的看着这一切,一股股暖流自胃里涌起,温润目光,温暖心房久久都不散去。

愿诸位一切安好,我托清风捎去安康。

中秋节随笔散文篇七

汽车绕过盘山公路,山腰上大雾弥漫,又一次远离家乡,却不知道归来何年。

这熟悉的山山水水,这熟悉的一草一木,在车窗外渐渐模糊渐行渐远。小村里依然宁静,炊烟飘过青瓦红墙,这一天就要结束,却留不住幸福美满。

岔道口的老柿子树,村东头的那口鱼塘,在夜幕中依旧苍茫依旧孤单。

满头白发的父母,风霜刻画的脸,教我做人的父母,已经老去的父母,那身影不再高大,那脚步开始蹒跚。多少次远离家乡,父母反复叮嘱殷切期盼,多少次泪湿衣衫,别过头去不让父母发现。

那片土地啊,我心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如今高楼已取代了青瓦红墙,回不去的青春,回不去的故土,深夜里常常内心不安。

听说村头又添了几座新坟,坟头的野菊花那么灿烂,不见了夕阳西下荷锄而归的田园,大风吹落了黄叶,生机消失在秋天。不见了老槐树下吃饭聊天的温暖,金钱迷失了本性,灵魂消失在心田。

一条水泥路通向远方,远方又是何方,记忆中的纯朴还留下多少,所有的一切都变了模样,已经物是人非。

我像一个远方的客人,只是乡音未改,徒留对过去无限的怀念……

【本文作者:郭良】

中秋节随笔散文篇八

由于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灾,致使全国道路交通运输一度中断和瘫痪,新年刚过,随着气候的逐渐回暖,积雪在气温的回暖中也相继融化了,受雪灾影响而滞后的新一轮探亲流随之而来,在一个天气晴朗,春风和煦的日子里,我从南方某城市回家省亲,飞机在合肥骆岗机场降落后,再坐上合肥开往南陵的巴士,车过芜湖长江大桥后就属于长江以南地域了,沿途,开发区连片,工业园随处可见。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皖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令我唏嘘不已。几年前的颠波和扬尘早已被改革的浪潮淹没得没了印象,放眼望去,宽阔的混凝土道路或平直或逶迤,春日娇阳下的柏油路面不时幻化成一幕幕淡淡的海市蜃楼,一幅美丽如画的皖南秀美的山水在振翅飞翔!满眼高楼林立,田园青青,那翠绿疯长的麦苗、怒放的油菜花、掩映其间,煞是醒目。皖南的季节来临总是比北方早些日子的,未闻布谷声声鸣,却见草色碧幽幽,勤劳的皖南人已忙碌在田间地头,开始播洒稻种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说的应是江南。不是吗,当北方的农民朋友还未洗净春酒的杯酌,还未购置犁田耙地的农机配件之时,南方的耕牛已在辛勤地劳作了。打开车窗,一任弥漫着泥土气息的风儿塞满车厢,张大嘴巴吞食这久违的清新空气,吸入心脾,再浓浓地吐出胸中的浊气,神清气爽的感觉真是痛快。路旁,田间开满了一大片红的紫的花,夹杂些淡淡的白色,宛如紫云。那是什么?哦,红花草,是久违的红花草啊!红花草,又名紫云英,属越年生草本植物,多在秋季套播于晚稻田中,作早稻的基肥,是我国稻田最主要的冬季绿肥作物,还能直接作饲料喂养牲畜且营养价值颇高。

记忆中的红花草有着我童年时代许多难以忘怀的故事。我的家乡是一个既是山乡也是水乡的村落,说是山村,因为它链接黄山余脉,村后是一片绵延亘古的小山脉,是属于国有泾县马头林场的,山上栽植了各类松树和杉树,景色还是宜人的,春季里满山遍野的山花竞相争艳,,也成了乡村小伙子和姑娘们的好去处,他们如山中的野花盛开的烂漫一般,在山野间述说着心中久已的烂漫情怀,也应该是这个季节,我常和小伙伴们在红花草田里翻跟头、摔跤,一阵嬉闹后,总把那草糟蹋得匍匐一片。累了,就躺倒在草地上,喘着气,看着蔚蓝的天空,直至听到那看队人(就是看护本生产队田间庄稼的人)的叫骂声,直到暮霭临近听到妈妈喊回家吃饭的呟喝......这就是家乡,这就是江南的乡村风景,回想起儿时的童年趣事,无不心生对皖南乡村的感叹。

说家乡是水乡,也再贴切不过了,家乡依山伴水,村子的前面就是青弋江,这条在中国雄鸡状版图上有着显著地理位置的河流是家乡的母亲河,南陵十景之一的青弋波光就是指家乡这段水面,故乡还有东方红水库,那是父亲们的杰作,父亲曾当过几十年的生产队长,为了故乡的建设是立过汗马功劳的,父亲也曾作为农村建设的带头人随县领导去过大寨、华西等地参观学习经验,现如今,父亲还是村里的人民代表。

故乡的乡风淳朴,文化底蕴浓厚,景色也很美,除了亘绵的野山、美丽的青弋江、那灌溉数千亩良田的东方红水库、那沿青弋江岸边的青翠的竹林,还有那山脚下的藕塘,那是一个十亩大小的池塘,满塘里是一片碧绿,高低错落的荷叶随风摇摆如少女翩翩起舞。叶面的水珠晶莹剔透,闪闪发光,随着荷叶的摇摆在叶面上滚来滚去,有的一不小心叮咚一声滴入水中。荷花有的盛开如羞红的笑脸,有的含苞如颦蹙的愁颜,都在微风中袅袅婷婷地扭动着腰肢,梳理着心事。莲蓬有的在花心里甜睡如幸福的婴孩,有的则卖弄着丰满肥硕的风情等待人们采摘。

清澈透明的水中,波光花影之下,各种各样的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有的调皮地跳出水面,甩一条矫健的弧线滑入水中,有的优雅地摇头摆尾似谈情说爱。我们这些十三四岁的小鬼(家乡大人们对小孩的称呼)便不由分说纷纷跳入水中,追逐嬉戏起来,有的潜入水中扎猛子炫耀泳技,有的躲在叶下玩起捉迷藏,有的往荷叶上泼水看那珠飞玉溅,有的便拣成熟的莲蓬剥开咀嚼得满口喷香。有的就一门心思痴痴呆呆地想捉住几条鱼在手中,但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及,总也逮不到。儿时的欢乐,故乡的情景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我想,故乡中的那片荷塘现在也应该是绿肥红瘦、满塘生辉了吧。

在我的记忆里,故乡的每个夏天都会发二、三次的水。在梅雨季节里水发的都比较大,田野里的庄稼时常在这个季节遭洪水嗜略,常常是一片汪洋。村子四周的河塘小沟都是沟满塘溢,村头路口尺把深的积水却要好几天才能下去。对于我们这些喜欢游泳戏水的顽皮少年来说,全然体会不出发水对庄稼的祸害,更不能体会到父辈们心中那种如刀割似的心情,望着那一望无际白茫茫的一片汪洋,反倒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整个夏天,那些池塘、那些河沟就是我们的乐园。采一片荷叶当成小伞戴到头顶遮阳,摘一把菱角津津有味地吃到肚子充饥,用小篮子或玻璃罐头瓶子捉鱼儿,挖些蚯蚓用缝衣针自制的鱼钩垂钓,用铁丝磨尖做成的投枪扎青蛙,等等。最难忘的当然是在发水时在水流湍急的沟渠里张网堵鱼,蛙鸣虫吟,月明星稀或者细雨霏霏,夜幕里一抹渔火,神秘而又有一点恐怖。发水的时候从陈村水库或是一些养鱼塘里逃出来的鱼多而且还大,当逮着一条大鱼时,那种高兴劲简直就是无法比喻,还有就是钓鱼、撒(网)鱼、堵鱼、扎鱼,装笼子,我和弟弟总比别人收获多些。我那时就常常很盼望下雨发水,因为再没有什么比逮鱼的事更令人快乐了。

贫穷与饥饿是大人们操心的事,只要不是饿得难受,孩子们永远是快乐的。现在想起来,我们那个皖东南小村,从来都是靠天吃饭。有时庄稼长势喜人,你还来不及憧憬一下好日子,忽啦啦一场大雨就把希望浇灭了。发水的事太平常了,有时又是干旱。我们老家盛产棉花,因此,也就有了种棉之乡的桂冠,据说故乡盛产的棉花都是优质棉,后来又给挂了个优质棉生产基地,但现在种的人日渐减少了,原因就是棉花太娇贵,怕淹又怕旱。

这些年不一样了,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脑子活络的村民走南闯北,有做生意的、有打工的、还有承包建筑工地的,发家致富的路子是越走越宽。现如今,走到进村的路口就见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面,两边的漂亮的乡村小楼鳞次栉比,与乡亲们攀谈,听到的都是满怀的豪言,看到的都是掩不住的笑容。

我突然发觉,生我养我的乡村真的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了。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