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孔子论学的心得体会 拜孔子心得体会(通用10篇)

孔子论学的心得体会 拜孔子心得体会(通用10篇)

时间:2023-10-04 08:03:23 作者:飞雪 孔子论学的心得体会 拜孔子心得体会(通用10篇)

心得体会是个人在经历某种事物、活动或事件后,通过思考、总结和反思,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孔子论学的心得体会篇一

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誉为中国文化的奠基人。拜访孔子的思想,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深厚的历史底蕴,更使我思考和反思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通过这次拜访,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从中汲取了一些启示。

首先,孔子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和互动性,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关键。在拜访中,我了解到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他强调孝和弟是仁的根本,这也体现了他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视。现代社会,我们往往忽视了与他人的良好关系,注重个人主义和自我表现。而通过拜访孔子,我认识到了与人为善的重要性,并在与他人交往中更加注重了亲和力和沟通能力。

其次,孔子注重了教育的重要性。孔子主张以教育教化人民,他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只要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人们就能变得更好。在拜访中,我了解到孔子曾经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对于学习注重了态度和方法。作为一个当代年轻人,我深感在学习中注重自主学习和积极思考的重要性。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要关注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为他们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机会。

再次,孔子注重了道德的培养。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理念,即要成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在拜访期间,我了解到孔子曾经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要求人们要融入到和谐社会中去,发展自己的道德品质,关心他人。这使我意识到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要将孔子的仁爱之心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不仅关注自己的利益,更要关心他人的感受,做一个有道德情操的人。

最后,孔子提倡了君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他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领导国家,并为人民谋福祉。在拜访中,我了解到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注重的是道德修养和个人的品质。通过拜访孔子,我认识到自身的修身养性是很重要的,只有拥有高尚的品质才能带领团队,为人民谋福祉。

总之,通过拜访孔子,我对其思想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他的思想不仅对当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更具有普世价值。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继续坚守孔子弘扬的价值观,关注人际关系,重视教育、注重道德修养,以更好地奉献于社会。拜孔子,让我受益匪浅,为我的人生道路添加了一道明亮的风景线。

孔子论学的心得体会篇二

第一段:介绍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200字)

拜孔子心得体会,这是一次让我受益匪浅的经历。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千百年来其思想依然在中国人的心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拜访孔子,是一次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绝佳机会,我深信这一次经历将会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的传统和人文,进一步提升自己。

第二段:孔子的思想对我产生的启发(200字)

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这一思想成为了中国儒家文化和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在拜访孔子的过程中,我深刻体验到了孔子思想对我的启发。孔子认为,人应该具备的品质有仁、义、礼、智、信等几个方面,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仁。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所谓的立德、治国、平天下。通过学习孔子的思想,我意识到只有自己先做到仁,才能影响身边的人,乃至整个社会。而做到仁也需要自己努力去学习和实践,培养自己的善良之心,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言行。

第三段: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的影响(200字)

孔子提出了“教育无别”,他强调教育是一切的基础和前提,每个人都有教育的权利。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的影响深远。他的“由易至难”的教育方法启示我,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逐步引导他们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逐渐提升自己。此外,孔子还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他讲求“吾道一以贯之”,即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通过这次拜访,我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也更加理解了孔子的教育理念,我将努力成为一个好老师,并以此影响更多的学生和人。

第四段: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200字)

孔子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拜访孔子,我学习到了关于孔子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孔子提出了“君子”的标准,使得中国人民始终追求道德高尚,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同时,孔子的“礼”也是中国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影响着中国人的语言、行为和思维方式。孔子的学说不断传承,为中国人建立了一种与之相称的价值观,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指导。在拜访孔子之后,我更加自豪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刻体会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影响力。

第五段:对未来的展望(200字)

通过此次拜访,我了解到孔子思想的伟大和卓越,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时代变迁,我相信孔子的思想将在未来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会将孔子的思想与我自身的学习与发展相结合,不断努力,提升自己,为实现孔子的教育理想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此外,我也将把所学所感传递给身边的人,希望能够影响他们,进而传播孔子的精神。拜孔子心得体会,不仅丰富了我的人文知识,也成为我进一步拓展视野、完善自己的重要经历。我相信,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受益于孔子的思想,不断成长和进步。

孔子论学的心得体会篇三

论语心得――“礼”,说到“礼”字,很自然我们会想到“礼貌”、“礼节”等词语。“礼”的本义是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在儒家看来,礼是个体生存的根本,正如孔子所说,“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一切的根本,我们万事都要以礼为先。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他们的大事小事都做得恰当。如果有行不通的地方变为恰当而求恰当,用规矩制度来加以节制。如果一个君主以礼治国,大到国家政治格局不会动荡,小到百姓生活不会出现偷盗之事。正所谓“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如也。君在,qe如也,与与如也。

君子使用臣子,臣子服侍君主。君主应该以礼来使用臣子,臣子应该忠心的服侍君主。君主应当知人善任,虚心纳谏。臣子应当尽心尽力,忠心爱国,为国家大业出谋划策。臣子上朝时,君主没有到来,同下大夫说话时应呈现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因呈现出正直而恭敬的样子。等到君主来的时候,因呈现出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样子,行步安详的样子。这便是君臣之礼,臣对君恭敬,君对臣赏识。共同为国家大业付出,使得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行乡饮酒礼后,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之后,自己这才出去。这是对长者的尊敬以及对自己行为的约束。不与长者计较,对长者保持尊敬,虚心向长者学习,让自己品格得以升华。这便是礼。

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不再是君主制国家。但在那个时代,礼制非常重要。君与民之间的礼,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君与臣之间的礼,促进国家兴旺发达。民与民之间的礼,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然而在这个浮躁的世界,礼已经逐渐淡化,邻里之间没有往来,对待亲人态度冷漠,对待老者态度敷衍。这都是我们应该修正的行为。我们应该懂礼,用礼,以友好的方式待人,以奉献的精神报效国家!

文档为doc格式

孔子论学的心得体会篇四

今晚去看了《孔子》,感觉和以前看的电影的感觉有点不一样。也许是被表演所打动?也许是被发哥所诠释的孔子内里的那种精神所触动?不知道!但是我想说,《孔子》虽说有些商业色彩,但是片子还是一部非常好的划时代的片子。

片子里所阐述和诠释的是一种很中国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这和以前那些用中国皮、外国心的香蕉影片相比,是更加让人感到亲切的。包括季氏对孔子的排挤、卫公对南子的言听计从、鲁国大难临头对孔子势力的怀念、齐国君臣面对鲁国虚假部队到来而不得已的唱双簧,都把中国人的人性弱点和价值缺失表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贯穿前半部的三桓勾结,把中国官场勾结与利用、信任和背叛的精髓表现的极其到位而又毫不突出!相比于今年看的《十月围城》《阿凡达》那些用西方价值诠释故事的影片,《孔子》的很中国至少很对我的胃口。因为不管这些价值观和思想好或不好,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的精神家园!中国自古儒道不分家,两者是相对对立而又辩证统一的。孔子和老子的对话,不仅效果做的`好,话题也选的好!对于中国人来说,用什么样的价值观来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是大多数人一辈子去苦思冥想的事情。孔子和老子各自所阐述的立场,正代表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于物质和人际世界的种种困惑和应对的态度。于丹教授说过:“没个中国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儒家的,人生理想都是道家的。”此语正好可以作为这段对话的注解。

我看了点影评,有的说本片对情节把握恰到好处,有的人说前重后轻、后半段没有重点。其实我以为,要想用那一百多分钟去诠释先贤孔子充满挫折波澜和苦难的一生是比较愚蠢的!孔子生时正逢中国历史上持续最长时间战乱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时局混乱,各种故事可以说自然是光怪陆离的,你想一一把握没有那个时间、也没有那个必要,表现了也只会让观众产生疲劳感,反而找不到重点了。颜回之死可以说是本片最大的悲剧,被孔子称为第一贤人的颜回最后在冰水中冻死。这个艺术加工虽然于历史不合,但是艺术加工的正是恰到好处;为保卫在那个时代极其珍贵的书籍,颜回不顾冰冷的河水抢救书籍,他的死在悲壮中透出了一种唯美——一种精神的丰碑建立起来了!假设:孔子晚年编写《春秋》,看到那些被颜回抢救回来的宝贵书籍,又怎能不百感丛生?!影片固然有一些瑕疵和不足,有的问题还是非常严重的!如将孔子儿子的名字孔鯉——拼写成了孔锂,这个错误之低级简直让人啼笑皆非!但这个是后期制作人员、包括导演的疏忽,不能就因此而否定这个一部片子!

最后的孔子死去的安详而又从容,如同童话中的一个仙人,代表了一种中国最古老而又最高的人生境界。那种唯美而又玄妙的境界,恐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了!

最后一句话:为了中国这位大圣贤有更多的人能了解一点他的故事,请去看看他的故事吧!西方影片的画面固然漂亮,但对中国人来说——去纳鲁人的家园游历怎么能比到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朝拜更重要!

孔子论学的心得体会篇五

范玉亭

跟着闫老师学习三天孔子教学法,虽然学习时间比较短,但是收获颇多。

闫老师给我们解释了孔子教学法就是中国文化教学法,也是圣贤教学法,闫老师也详细地解释了教育是什么,教育:开智为教,重生为育;施善长善,耐心呵护;有效有益,长期反复;向上向善,自我成长。闫老师把课堂教学分成了四个板块:开口,学前习,学中习,学后习。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让学生先学会开口就变得尤为重要,孔子教学法设立师生互动的开口环节,意在最大限度地调整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学前习以温习旧知识,从旧知识中引入到新知上,让同学们更容易接受,这对后进生也会有很大帮助,使课堂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学后习即布置适当作业,让学生多说,多动口来提高学生忆的能力。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学后习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这种教学方法,学后习也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在这三天的学习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开口即学习,参与即成长。”闫老师的孔子教学法让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也会积极学习并践行孔子教学法。

孔子论学的心得体会篇六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留下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和文化遗产,影响着我们至今。他的“仁、礼、义、智、信”五种品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这种品行的发展是基于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良好秩序和发展而得以实现的。本文将从孔子的精神和学说中提炼出几个重要元素,分享我的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坚持和尊重传统

孔子所追求的“礼”是指尊重传统、传承智慧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则。这种精神使我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变化时保持了一份理智和坚定,我们应该在教育和生活中注重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发挥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潜能,使之成为独特的文化优势。

第三段,持之以恒,不弃初心

孔子所强调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代表了对学习的执着追求和终生学习的态度。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更需要坚持学习,始终保持初心,逐步挑战和突破自己,在不断努力和改进自己的基础上,实现自身价值和人生目标。

第四段,坚持道义与良心

孔子在教育和治国方面也注重了道义上的根据,他所强调的道义包含仁爱、忠诚和行为举止。这种道德规范在当今社会中依然保持着它的价值,它要求我们向良心和真实承担自己的行为和责任。只有在道义守正、良心做人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社会公正的治理模式,实现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繁荣。

第五段,勇毅和自立自强

孔子所追求的自立自强也是我们现代社会所追求的一种优秀品质。孔子所倡导的自立自强主要指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让自己得以成为一名更好的人。勇毅则是帮助你克服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积极应对生命中的各种变化。在当今社会中,我们需要拥有勇气和毅力,面对挑战和压力,尽可能地实现人生目标。

总之,孔子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人物,他的精神和学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学习孔子的精神,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养,还可以提升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应对能力,充实我们的人生旅程。

孔子论学的心得体会篇七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他的思想和事迹对于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孔子的事迹,我深受启发,体会到了他的智慧和价值观。以下是我对孔子事迹的心得体会。

首先,孔子的为人处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孔子其时处于一个战乱频繁的时代,但他却始终努力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他善待他人,待人宽厚,待人以礼。无论是跟学生相处还是与政治同僚交往,他总是以诚待人,尊重别人的观点和意见。这使我深刻地明白到一个人的为人处世之道,不仅仅关乎个人品德,更能影响到他所处环境的氛围,带动他人往好的方向发展。

其次,孔子的教育思想让我受益匪浅。孔子提倡“教育无疆界”,主张对所有人进行普遍的教育。他强调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他强调“君子以文会友”,意思是通过文化的学习来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对于我来说非常有启示意义,教育应该是全面发展的,注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而非仅仅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第三,孔子在政治上展现出了高瞻远瞩的智慧。他提出“仁政”,主张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他认为国家的繁荣发展是建立在人民的幸福安康之上的。他主张君主要以身作则,以高尚的品德和榜样来感化民众,以此来提高国家的整体素质。他的政治智慧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明白一个国家的成功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更需要高尚的道德和善治的政府。

第四,孔子的思想充满了对人性的智慧洞察。他提出了“人性本善”,这个观点使我对人性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人们天生就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只是后来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堕落。因此,他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唤醒并发扬人们的良善天性,使人们能够舍弃恶习,追求善良的生活。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它让我深信人人都有可塑性,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的能力,只要愿意去努力。

最后,孔子的事迹也激励我积极追求卓越。孔子非常勤奋努力,对学问有着极高的追求。他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中,才华逐渐显露出来,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巨擘。这些努力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榜样,告诉我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断进步。

总而言之,通过学习孔子的事迹,我深受启发。他的为人处事、教育思想、政治智慧、对人性的观察和追求卓越的品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智慧和价值观不仅仅适用于古代,也适用于现代社会。我希望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能够将孔子的思想运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个有道德和智慧的人。

孔子论学的心得体会篇八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与其他的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有关修身(内圣)、治国(外王)的思想流连于语录的字里行间。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就我看来,人的一生中秉怀着许多有关生活的触动,只是很多时候,这些触动没有点燃让我们人格震撼的导引线,而使我们困窘地活着。于丹的《论语》心得中,虽然从其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解读《论语》。但毕竟是一种颇能为大众认可的个人独特的对于《论语》的感悟。每个人要是想要在《论语》中找到让我们人格震撼的导引线,还需自己到论语中慢慢寻觅。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人们对父母的付出视之为必然,孝道在逐渐褪色。对现在的人们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事父母能竭其力;”为人子女,做让父母为你担心的事情,也不算是孝道。如今人们认为只要提供父母良好的生活条件就是孝,而对父母们的感情需求漠然不管,不听从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但父母们真正需要的就是这些。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1也,非求其报也。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所谓的仁,是说其从心底里欣然地去爱别人;他喜欢别人也有福,而且不喜欢别人有灾祸;这是从心中生起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是不求回报的情感。所以说:“那上面的与人相互亲爱有所作为而不有心于作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也就是“恕”这个字的本意。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我对孔子的仁爱之道尤为触动,孔子曾经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爱离我们远吗?我想要仁的时候,念头一动,斯仁至矣,仁爱就来到我的心中,我的生命就被仁爱充满了。

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备,便是修身的理想结果。而修德又是修身的首要任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说的是,先要懂得“孝悌”“谨信”“仁爱”、、,然后“学文”,这就明白告诉我们,应以修德为先。论语中,修德之道无处不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已是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人之“五德”。至于修智,论语》《不仅指明了学习知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为学之道和“举一隅”而“三隅反”的学习方法。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与做人,“做人”“治学”乃之本,德才兼备方能至于至善。“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虚浮而学,德才具不兼备。

在现在社会中,孝道、仁爱、修身和治学,每每被人忽视,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为学之道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孔子论学的心得体会篇九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下面是本站带来的读孔子的论语心得体会,欢迎查看。

《论语》这本书虽然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和对话语录但却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丰富。《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鲜矣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比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炼的语言中却已经蕴藏着很多的道理在里面这本书中每句话后面都配上了译文每篇后面都附上评点让读者更容易接近孔子从中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为人处世。

《学而》一篇中孔子谈到孝悌忠信等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原则。比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君将不君;国将不国……孝悌忠信是孔子经常涉及到的命题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标准衡量这些虽然并不是全都适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会不一样了现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规范例如我们反对古人的"愚忠""愚孝"。

几千年过去了孔子在做人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所强调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现在依然受到肯定。

《为政》一篇也谈到了人生的修养。孔子把孝的问题礼节的问题忠信的问题义勇的问题看得很重。认为一个人不具备这些品格就谈不上有道德也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更无法治理国家。另为孔子对许多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们强调了做人要实事求是别不懂装懂。"先引其炎而后从之。"则交到了我们要有重视实际的求实精神。"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轻言重行的倾向。我们可以从这些言论中学到孔子的思想而对于我们当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论语》所带给我们后人的启迪和价值时说不尽的有空休闲时真该拿出来读一读。

读了《论语》一书,我感触很深,不但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还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

所谓《论语》,即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是我国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判家,还是我国第一个系统阐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

《论语》一书是孔子学说的体现,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即“爱人”这是孔子认为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

其中几则令我印象颇深。

第一则当然就是开篇第一章的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知识以后,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快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嘛!

多么勤奋的人,多么乐观的人,多么大度的人,这样的人不为君子谁为君子?这值得我们学习。学后复习,不仅会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会从旧的知识中领悟到新的东西,就是“温故而知新”,这样岂不是一举两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而来,大家在一起讨论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喜好,一起交流生活、交流学习,真的是很快乐。别人不理解自己,这是很正常的事,因为世界上有这么多人,每个人的思想、喜好都不相同,我们没有必要去为此恼恨、恼怒,应该用宽容大度的心去理解别人,去原谅别人,这样的人才可以被称得“君子”。

孔子不仅仅是勤奋、乐观、大度的人,还是一个谦虚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则: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谦虚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所说所做有很多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如此重要的伟人,还说出如此自谦的话,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孔子还认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即如果一心一意培养仁德,就可以消除恶。的确,品德在一个人的人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决定着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会使一个人丑陋、恶毒,甚至会让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会让一个人美丽、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可见,培养仁德是很重要的。

《论语》真的是一部很富有哲理的书,不仅仅是现在,甚至是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后,它都会激励着人们不断的积极进取,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有幸拜读了陈家昌教授撰写的《论语》导读这本书,觉得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总结出来的道理,在当今的社会里,又仍然那么实用,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是一种纯粹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对当今社会的人,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那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读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在生活如何去寻找快乐。

苦中作乐

我以为古来善苦中作乐者莫过于孔子。试观孔子一生,虽心怀天下而不得用世,虽才华绝代而无人能识,先后畏于匡,困于蔡,厄于陈,在适楚途中始得一觉悟,乃自卫返鲁,删诗正乐作春秋以终世,其经历可以说是辛酸悲苦极了,然而孔子始终没有过怨言。他抱着“君子不怨天不尤人”的坚定信念;安于“一箪食一瓢饮”的清贫生活;和弟子燕居闲谈悠然论道以为乐。这种“嶷巍荡荡,随之自然”的雍容气度,“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广阔胸襟,真足以为万世师表。

既然吃苦在所难免,我们就应该乐着吃,而不是苦中吃。换一种态度对待苦难,生活会少一分苦难,多一分容易;少一分忧愁,多一分快乐;少一分痛苦,多一分甜蜜。人生在世只是短短的数十年,若经常都是在愁苦中度日,多么不值得呀!即使再苦再累也应该学会苦中作乐。有的人感叹教师的工作又苦又累,钱又少,但是若能帮这项工作看成一种享受,学生的进步是自己努力的成果,那我想我们的工作会开展的更好。

苦中作乐,是做人的积极态度,是成功的奠基石,是快乐的姐妹。

助人为乐

儒家以“仁爱”为中心,助人为乐当然是儒家所奉行的。在《论语》中关于这些言论孔子多次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及也记载了孔子的“行”。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孔老夫子提倡助人为乐,并称之为君子之行。孔子也说“大德必寿焉”,这是至理名言。一个人常年行善积德,身心就会健康,良好的道德情操,必然得到别人尊敬,由此产生心灵的慰藉,就会拥有知足长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的喜悦心情,免疫功能就会大大增强,就能使人身心健康,延年益寿。孟子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荀子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也”,帮助别人,别人高兴,自己也快乐,所以我们每个人要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在每年的捐物中,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我们共同关心慈善事业。

手捧这本散发油墨清香的《论语》导读,在一行行一段段隽永朴实的方块字中神游,心里前所未有的充实,觉得自己的内心是如此的平和、快乐。人生短暂,如何把握自己的一生,让生命充实变得有意义,我们每一个人都需不断地探索。

孔子论学的心得体会篇十

读《论语》见孔子人格魅力

武锋

细读《论语》,我们就会发现,孔子是一位具有多彩多姿性格的人,有时还很可爱。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能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里产生重要影响,当然是源于它博大精深的思想,但与孔子本人的人格魅力也有莫大的关系。

孔门弟子亲眼目睹了孔子的人格魅力,并为其所吸引。《论语.述而》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孟子说:“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这是对孔子人格的一种轮廓式的描述。颜渊对孔子更是赞佩不已:“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

即使站在今人的立场上,孔子在很多地方同样让人赞赏。

一、孜孜不倦的学者

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的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孔子自己承认:“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论语.乡党》)。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对这一事件,《史记.孔子世家》所记略有不同:“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太史公多了“学之”两字。综合这两段记述可以看出,孔子在齐国与太师讨论音乐,欣赏了《韶》音之后被其所吸引,然后孜孜不倦的学习,以致“三月不知肉味”,从中得到了极大的乐趣。这正符合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的精神。孔子对学习要求极其严格,“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他常常担心自己的学习不进则退,因此时时策勉自己。孔子好学,而对外界要求不高,“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孔子把学习作为终身的事业,在学习上不断修养自己,他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孔子极力赞赏勤勉好学、心无旁骛的人。他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论语.泰伯》)

孔子同样教导自己的儿子孔鲤好好学习,特别要学习《诗》、《礼》。陈亢以为孔子对自己的儿子孔鲤可能有私心,或许暗里传授一些成才的“秘诀”给他。他一问孔鲤才知,孔子除了叮嘱他好好学习以外并没说什么(《论语.季氏》)。可见,孔子把好学的精神也传给了自己的后代。

孔子满有信心的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孔子以学为乐、以学为荣的精神一望便知。

对于孔子学习的最终目的,有人有过比较好的论述:“孔子注意学习传统文化,其目的并不仅在学习一些知识,而是通过学习来认识生命的意义,端正人生的态度,成就伟大的人格。因此,那种将孔子视为守旧主义者的观点,是颇值得商榷的。”

二、知人论世的智者

孔子看人不从片面出发,而是详细的考察一个人,作出综合评价。因此,孔子能看到一个人的不足,同样也能看到一个人的长处,不把人一棍子打死。所以,孔子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很恰当。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c哉?人焉c哉?”(《论语.为政》)其中,最典型的是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孔子曾不满的说:“管仲之器小哉!”并批评他不节俭、不知礼,批评的分量是很重的(《论语.八佾》)。但当子路认为管仲不仁时(因为管仲未死公子纠之难,反而做了纠的政敌公子小白的相),孔子极力为管仲辩诬,认为管仲有仁的一面。并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莫之知也。”(《论语.宪问》)既有批评,又有赞美,可见孔子知人论世的视界是开阔的,眼光是较高的。在对管仲的评价上,孔子也批评了无条件忠君不知变通的行为,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我们据此可以知道,孔子看问题不是从一家一姓的兴亡为出发点的,他看得更远,注意到了从大局利益考察问题。

颜渊是孔子非常欣赏的学生,孔子曾多次褒扬他。但孔子也指出:“回(颜渊)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论语.先进》)孔子含蓄批评了颜回缺乏怀疑态度的精神,此中可以看出,孔子看一个人是深刻的,不因自己欣赏而去回护他。这也表明孔子知彼知己、谦虚谨慎、不骄不傲。

季康子是鲁国的权臣,他贪欲很盛而又专权,治下盗贼很多,他就此事请教孔子。孔子说:“苟子之不欲,虽赏不窃。”(《论语.颜渊》)意思是说,如果你季康子没有贪欲,就算赏赐人民让他们为盗,他们也不会去盗窃的。这句评论可谓一针见血,指出正是季康子本身的原因才有下面人们的为盗,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孔子的见识是非常敏锐的,对贪权逐利的当权者是严厉的抨击。我们也可以从新出土的郭店楚简材料来考察孔子对类似问题的认识。郭店楚简中有一篇名为《缁衣》的文章,它其中有一句话说:“子曰: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以命,而从其所以行。上好此物也,下必有甚焉者矣。故上之好恶,不可不慎也,民之表也。《诗》云:’赫赫师尹,民具而瞻。’”孔子看到了在上位者的行为对平民百姓所产生的影响,因此孔子特别强调在上位者应该以身作则,对自己严格要求,为普通人树立良好的典范。孔子的这段话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有异曲同工之处。这段话也见今本的《礼记.缁衣》,只是文句略有差异,今本也缺少“《诗》云”一句。

孔子考察人一生的行事之后,提出了忠告,认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这是孔子对人们心理与生理的细致分析,对今人还有警世作用。

孔子用世屡次受挫,他认为这是外在环境造成的,外部环境能够深刻的.影响一个人的发展,甚至束缚人的发展。孔子认为外部环境时有恶劣是正常的情况,有才能的人会经常受到不利情势的历练。对于不好的处境,不是抱怨叹气,而是要努力从各方面修养自己,提高应对环境的能力。他说:“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孔子认为对于多样的外部世界,要取随机应变的态度,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自己的行事方式,从而达到人生目的。他说:“君子之行己,其于必达于己,可以屈则屈,可以伸则伸。故屈节所以有待,求伸者所以及时。是以虽受屈而不毁其节,志达而不犯于义。”当然,孔子所说的能屈能伸是有鲜明的行事原则的,那就是“不毁其节”、“不犯于义”。

三、兼善天下的仁者

儒家是讲究积极入世的,在现世做出一番事业和贡献是儒家梦寐以求的,孔子当然也不例外。可以说,孔子的所有作为都是以在社会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目的的,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改造社会是孔子的理想。他说:“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意思是说,我怎能像匏瓜一样只待在一处而不被饮食?表达了积极用世的思想。而仪封人认为“天将以夫子(孔子)为木铎”(《论语.八佾》),就是说孔子必定要像“木铎”那样,用学问来发挥自己宣传和教化世人的作用。不管是为“木铎”还是不为“匏瓜”,意思是一样的,就是必须要在现实社会做出一番事业,使个人的才学得以为社会服务。

孔子有时提出“天”来支撑自己及自己的事业。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匡人围困,当时形势非常紧急,他的弟子产生了恐惧的情绪。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宋司马桓s欲害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s其如予何?”(《论语.述而》)此处两次提到“天”,当然不是宿命论的意思,而是孔子借此表达自己无论如何艰难都要继续自己事业的信心,从侧面表现了孔子兼善天下的志向。同时,也是孔子在遇到挫折时对自己的安慰与鼓励,是一种自我调适的做法。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