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初中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汇总5篇)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汇总5篇)

时间:2023-09-30 07:01:42 作者:温柔雨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汇总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一

师: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出示)通过移项,使等号左边仅含未知数的项,等号右边仅含常数的项,使方程更接近x=a的形式.(与课题对照渗透转化思想)

(基础训练)抢答:判断下列移项是否正确,如有错误,请修改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二

为了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数轴的概念和数轴的画法,知道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为大家分享了七年级数学数轴的课件教学,欢迎借鉴!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

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 问题3:

1,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3,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

1,数轴的三个要素;

2,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教学反思: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三

(一)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数轴形成的过程,感受类比、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直观表示有理数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建立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二)难点

数轴的引入.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和教学程序如下:

(一)创设情境 问题导入 1.创设情境

源于初一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2.实物抽象

多媒体出示问题:

(图略)

(1)试一试:你能帮助这些小动物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2)想一想:小鸡与小猫如何区别自己的位置呢?

(3)做一做: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小动物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方向,距离)?(注重说出表示方法及其意义)

(4)观察图形,试着用一句话反映图形所示的内容.同桌交流得出结论.(把正数、0和负数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

(5)联想:生活中有类似的例子吗?

结合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以动画的形式,通过旋转、抽象、类比、概括等环节展示数轴的形成.(播放动画二)

让学生首先从直观上有一定的感受,为后面的建模过程积累必要的经验. 3.抽象建模

(2)让学生根据描述性定义,各画一条数轴,然后学生互评,教师总结:

取原点,规定正方向,选取单位长度.

(三)合作交流 构建新知 1.例1:如图,指出数轴上、、、四点各表示什么数.(此问让学生独立完成)

(图略)2.例2:请在上图中找出表示-2,-3,-的点.(教师以其中一个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在数轴上的位置,让学生模仿老师的思路,找出另外2个有理数的位置)

4.观察图5和自画图中表示各数的点与原点的相对位置关系,你发现了什么?(先自己思考,再小组交流,得出规律,最后完成填空)

5.回到情境1中,深层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四)小结与作业 1.小结

与同桌交流,本节课里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

全班内进行交流,会画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请找出几例生活中的数轴.

分层要求,满足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四、教案设计说明

(一)问题情境

从具体到抽象,吸引学生参与.

(二)建立模型

(三)应用与拓展

让学生在理解数轴的基础上,把数轴运用到新的环境中.

(四)小结与作业

面向全体学生,分层要求,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五)评价

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发挥评价具有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四

1.能力目标:体会诗的意境;体会炼字的传神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关心身边事物的感情。

3.写作目标:仿写练习

教学重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炼字的传神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关心身边事物的感情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秋

展示秋景图片,伴随背景音乐欣赏

请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许多文人墨客的吟秋的诗文也传诵不衰:

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秋天是喜悦,是悠闲,是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欣赏现代诗人何其芳的诗作《秋天》,去倾听秋的诉说。(板书:秋天)

二、诵秋

快速回忆以前学过的朗读方法,回答朗读应注意什么?朗读时应注意什么?

1.初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2.播放录音,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语气。

3.生字词识记。

4.指读课文,教师点评。

4.齐声朗读。(要求:学生在脑海中勾画诗中的图景)

三、整体感知--寻秋

如果你不知道诗的题目是《秋天》,你凭哪些景可知是秋天?(写景要有典型性)

四、探究精读--品秋

(一)农家丰收图

1.徐志摩在他的作品《私语》中写道:“秋在一片将黄未黄的树叶上”,这节说秋在农家,从哪里看出秋在农家的?(提示抓关键词)

明确:稻香、镰刀、背篓、竹篱、瓜果……

2.根据画意,给第一节诗起一个贴切的名字。

3.对比阅读,体味词语的妙处,把握情感。

4.生读。

(二)霜晨归渔图

1.依照第一节阅读的方式,请同学们找出第二节诗文中的关键词,并体味好处,把握情感。

2.生读。

(三)“少女思恋图”

1.第三幅图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

2.还有没有疑问?质疑探究。

3.生读。

五、了解作者,体会诗人感情。

三幅画,让我们仿佛看见了那幽幽的山谷、闻到了浓浓的稻香、听到了轻轻的渔歌和牧羊女甜蜜的心事,可见诗人怀着是对秋天的一种极度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来完成的诗作。

六、课堂延展--绘秋

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体悟文章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画。

七、小结。

杨玲玲

[《秋天》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五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引入课题 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

点表示数的理性认识。

探究新知 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归纳结论 问题3:

1, 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3, 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 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 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

1, 数轴的三个要素;

2, 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 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 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 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