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育>最新语文新课标教育的特点 语文教育教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大全5篇)

最新语文新课标教育的特点 语文教育教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大全5篇)

时间:2023-10-02 09:55:03 作者:紫薇儿 最新语文新课标教育的特点 语文教育教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大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新课标教育的特点篇一

静下心来,又一次认真地阅读了新课程标准,感受颇深。

新课标主要涉及了五个重大变化。

首先,强调文化自信。学好语文是一个中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学科第一次和国家的战略挂钩,课时量上,语文占到20-22%,如此大的课时比重,相信语文的题目广度会越来越大。

其次,传统文化分量继续加大,小学原来学129首古诗文,现在增加到160首,懒得背诵的孩子要吃大亏。

再来,语文的考试也有重大变化,除了考基础阅读、作文之外,还会考整本书阅读,主要考察学生的提取信息能力、评价人物能力,品味语言能力。

第四,本次还首先提出了学习任务群,原来高中的概念,现在下移到小学初中,原来孩子是一篇一篇的学,现在要一组一组的学。尤其是里面涉及到实用性的阅读,思辨性阅读,跨学科学习能力,对学生要求非常高。

最后一点,考刷题想考好语文的时代彻底过去了,以前语文考试有套路,很多孩子把套路熟悉了,刷题刷多了,语文成绩差不了,这次明确规定了学业质量的标准,以后教学和考试会高度统一,命题也会更加科学精细,考察的方式也会更加灵活,考查内容会非常主观。

作为小学教师,一名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此次的《新课标》在语文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等方面,相较于以往更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不仅应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还有能够和谐地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既能让学生充分阅读,又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阅读的作用。

我们首先要依托于新课标中课程结构和育人目标,明确学习任务的定位和功能,准确理解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内提示,围绕学习主体,以学习任务为导向,整合学习情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设计给予大任务、大单元、真真实情景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内容学习和思维发展的整合,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统筹安排教学活动,注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培养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和发展所需的基本素养。

通过学习,我真正了解了现行教材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组织形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留给教师较大的空间。教师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更需要深入的研究教材,只有进行个性化的整合和重组,才能使教材使用得心应手。

语文新课标教育的特点篇二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教育工作十分神圣的职业,对无数的祖国的新一代的素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对如何有效的开展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提高小学语文水平做好深刻的总结工作,这有利于为未来的语文学习做好铺垫,奠定坚实的基础。我认为对于小学语文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应当从下面四个方面思考: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沿用的是单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种方式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开发,同时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这种腐朽的观念被人们抛弃,教师们意识到,要想是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是教学效益最大化,变化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多元化是一个重要的渠道。根据经验,总结起来有下面几个具体策略:

(一)营造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建立在师生、同学之间感情融洽,平等交流之上的.,心理学家曾经指出,在学生拥有积极的情绪的时候能增加对学习的兴趣,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要想学生在上课时保持着积极的情绪进行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保证课堂气氛的活跃和轻松。游戏化语文教学是个值得提倡的教学模式,游戏本身就是具有活泼,积极的特点,在游戏教学开始乃至课堂结束学生都处于一种热情,欢快,愉悦的氛围,能从学生的内心挖掘对语文的兴趣,大大的提高学生在游戏参与过程中的积极性。

(二)培养语文兴趣,引导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小学是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最佳阶段,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好动,能用不同的视角看世界,同时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兴趣式教育在对子今后的成长中有着重要意义。当学生对某个科目感兴趣了,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和强烈的学习动力,形成自发的意识去主动学习它。西拉斯说过“学习要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而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呢?我認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1,进行趣味课堂导入,使学生以一个良好的状态投身于课堂学习。2,开展相关的语文活动,通过朗诵比赛,趣味游戏等活动,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培养语文兴趣。3,与学生频繁进行课堂互动,调动学习积极性。

(三)巧用课前导语,活跃课堂气氛

高一时期学生对即将要接触的新知识或多或少会感到好奇,但是在得知化学知识难度跨越太大之后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降低。这时适当的使用一些导语会让学生重燃学习的激情,以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进入课堂。那么如何能巧妙的运用课前导语呢?这里总结了一些方法:1、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好奇心 2、承上启下,通过对上堂课知识的温习,再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本节课的知识点,能让学生有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3、利用多媒体展现有趣的图片和视频。

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发育、观念形成都还处于较为初级的发展阶段,老师的教学能力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密切相关。要开展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促进小学生提高语文水平,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有一定的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水平与良好的行为修养。在素质教育中,着重对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明确语文知识是学生发展的基础,而不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小学语文教授的不仅是课本知识,还有品德层面的教学。所以,教师自身必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以身作则,为学生传递榜样的力量。只有踏踏实实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养,认真总结教学经验,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优秀、专业的教师,能够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在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老师作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出现了,现在,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角。语文是门语言类的学科,同时也是门基础性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不光要教授学生基础的语文知识,同时还要对学生情商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在教学中应当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学生身上,时刻关注学生的成绩和情绪的变化,保证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优化小学语文教育,从学生角度思考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一)联系生活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语文知识起源于生活,最终还是要应用于生活的,为了使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知识,适应时代的发展,适用于生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入生活的元素,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来说是个锻炼。在开展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上,确立教学模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使他们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做到像叶圣陶所说的那样,“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终生受益”。在教授学生能够读懂、读懂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推敲、分析其中的立意角度、写作意图以及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阅读理解的能力,以此提高小学语文素质。

(二) 涉猎课外知识,提升学生素养

语文是学习是靠一点点的知识,一次次的阅读积累而形成的,仅仅满足于课堂上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是远远不够的,这只会让学生对语文的视野局限于小范围。所以,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当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寻找课外资源加大阅读量。比如,学生可以多看《唐诗三百首》、《弟子规》等,在阅读遇到困难时,可以借助老师和家长的指导。课外书籍能开拓学习语文的知识面,得到知识营养的滋润。小学生通过自主地为自己打造课外语文“课堂”,能够进一步感受语文魅力,加强语文素养,塑造语文人格,提高语文素质。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要想学生得到高质量的语文教学,那么,教师就应当花费实践和精力对教学工作进行总结,每一次反思都能得到新的启发,每一次探讨都会是一份收获。优化小学语文教育是当今教育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语文对学生完善人格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语文教育工作来说,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及时做好总结工作,在过往的教学中,吸取经验,创新教学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

语文新课标教育的特点篇三

德育教育的渗透

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让学生学文,并且要让学生学做人。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德育教育的渗透。下面笔者就以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浅谈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方法。

一、结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确定德育教育目标

教师在备课中,在确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时,也要确定德育教育目标,因为这两个目标是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在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时,也要实现德育教育目标,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以正确的培养,使之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比如在教学《在山的那边》、《理想》、《我的信念》等课时,就要确定理想、信念等的德育教育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观、信念观,使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的同时,接受人生教育。

二、课堂提问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顾及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顾及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提高。在强化知识能力的同时也要强化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学生在思考、讨论和回答德育教育问题时,师生互相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在双边互动中得到提高。因此,在备课时,结合课文内容适当设计一些相关的德育教育问题。当然,也不能喧宾夺主地占去学文的时间。

三、课前预习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语文教学的德育教育上,不仅仅要在课堂上去渗透,还要在课前预习中去渗透。在预习每一课当前,让学生查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经历以及创作谈等等,从而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写什么,突出什么,表现什么。了解了作者的写作动态,就不难理解作品的主旨。比如在教学《我的信念》、《送东阳马生序》等课时,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同时,了解作者。了解了玛丽.居里夫人在发现镭的过程中的进取精神和奉献精神,了解了宋濂在年少时求学的艰难和勤奋精神,你不能不为作者的品行所感动。此外,还可以了解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使学生在作者身上学到自己应得到的东西,让作者的成就感激励学生的成就感,让作者的人生经历激励学生的理想奋斗目标.这样,学生在学文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思想素质,从而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要多方面,多角度地去考虑,每堂课都不能忽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品德素质。

语文新课标教育的特点篇四

九年语文 吴纯莲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自己作文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以及对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考,笔者觉得要走出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必须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加强作文与做人的有机联系,注重学生的人格建构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大凡优秀的文章,都是对真、善、美追求的一种文字表达。要真正写好文章,没有做人的基础是办不到的。作文应是学生做人素质的真实再现,是学生内心活动的自然表露。所以,要写好文章,必须首先教会学生怎样锻炼自己做好社会所需要的人。写文章是为了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为了使人们去追求真、善、美,扬弃假、恶、仇。学生一旦超越狭小的自我,思想意识达到社会的高层次,必然会主动去关心社会,主动去观察、分析和思考社会。孟子在《公孙丑》里谈到“知言养气”时说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韩愈在《答李翊书》里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也。”文气之“气”,可以理解为作者之气质、胸怀、思想、性格以及审美情趣。新课标倡导写作要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就是指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二、回归作文本源,强化作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属于生活。生活是本无字书,这部书博大精深。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悟生活不仅要体验生活,深入生活,还要心入生活,即善于在生活中探求、挖掘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形成自己作文的活水源头。有的家长逼学生观察,甚至让学生扳个凳子坐着,四下里瞪眼,以为这是体悟生活,其实是胡闹。文学意义上的观察并非要人傻里傻气用眼去看,而是要用心去体验,用心去认识身边的人和事。没有心的人是另一种盲人,什么也发现不了。用心悟生活实际是一种善于用情感意识去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这样的感悟并非难为,一是让眼与心沟通,入目即入心,入心即升华;二是捕捉信号,即物心与我心撞击的火花。这样,学生就会悟出一份惊喜,就会悟出生活的底蕴,就会悟出成功的真谛。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用细腻的心去寻找真善美之所在,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培养学生从斑斓的生活中主动搜索作文的信息。

三、提倡学生关心时事,多听新闻,多阅报刊,树立大阅读观

学生阅读面狭窄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严重失误,也是学生写不好作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写好作文需要有积累,包括生活的积累和阅读的积累;写好作文需要有底蕴,包括文学的底蕴和精神的底蕴;写好作文还需要一个学习和模仿的过程。这一切,都离不开阅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大阅读观,提倡学生关心时事,多听新闻.多阅报刊,以便有感而发。同时,教师还提倡学生多阅报刊,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不仅如此,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要求学生把报纸上他们感兴趣的、有感受的文章剪下来,写读后感,写评论文章等。

四、借助“口语交际”训练和“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提高写作能力

1.注重作文教学与听说教学的有机结合。

叶圣陶先生指出:“不善于听未必善读,不善于说未必善写,故应当一把抓。”吕叔湘先生也说过:“撇开语言(口头语)教文字(书面语),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平时有意无意地将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有机结合,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同时,以口头带动书面,也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注重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的有机结合。

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每学年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很明显,新课标对学生的习作强调了多练,而且提出了质和量的要求。教师讲的方式方法,学生只有更多地应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才能有所收获。

五、教师评改作文与学生互改、自改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

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但不可能都是让老师改出来的。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将具有深远的影响。怎么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呢?首先,让学生明确自改作文的重要性,提高思想认识;其次,提出自改作文的标准,应该怎样从、字、词、句篇着手,给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再次,以学生的某一次作文中抽取一篇作为例子,指导自改;第四,学生自改,交流自改心得与收获,并评判同学的习作。当然,教师指导学生自改,不要好高务远,也不要急于求成,应该循序渐进,要知道“一口吃不成胖子”,要相信“有一分努力就会有一分的收获”。

总之,中学作文教学的问题牵涉到语文教育的诸多方面,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我们既要看到教学中的困难,更要看到希望。

语文新课标教育的特点篇五

学语文的目的是什么?应付大大小小的考试?显然不是。

我认为最终目的就是能独立做有思考的阅读,能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观念想法,用文字表达进行再创造,成为一个不断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和释放自己的终身武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和各种考试就是为这终极目标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如果为了眼前的分数,而牺牲了大量阅读和阅读中思考的时间,是可惜的。事实证明,我不在乎眼前分数的教学方法,反而还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成绩)。

学多少不是成功关键,能主动学习多久才是关键。

激兴趣、养习惯、教方法、练毅力=成功。

经典的国学著作,孩子们不可能听几遍、读几遍,听老师或者各路大咖专家讲了,就马上能理解了,但至少表面能懂意思,关于国学著作,要允许孩子不求甚解。

孩子就是父母的作品,孩子的进步需要家长的智慧、家长的智慧需要视野方法。

语文必须广而泛读:历史、科学、哲学、文学、科普等等都得看,要大量的泛读打好底子。

公众号:玲语空间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