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育>好的教育读后感 是最好的教育读后感(实用10篇)

好的教育读后感 是最好的教育读后感(实用10篇)

时间:2023-10-14 09:51:05 作者:雁落霞 好的教育读后感 是最好的教育读后感(实用10篇)

标语的创意和独特性是吸引人们注意和记忆的关键所在。不断练习和改进,不断挑战自己,才能写出更好的标语作品。下面是一些行业内比较知名的标语,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习。

好的教育读后感篇一

2009年暑假前参加了校本培训,内容为江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一书。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做人、学习、做事和交往四个部分,围绕着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样一个主题问题给出了66个小的教育主题(即本书所说的教育细节),即是,做人篇包括:教育的本质是学做人、诚实、自信、健康、生存能力、责任心、积极心态、坚强、乐观、耐心、谦虚、独立、勇气、幽默、感恩、勤俭节约、吃苦、自我教育即反省;学习篇包括:方法、习惯、自学能力、兴趣、思维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新力、探究力、勤奋、问题意识、活学活用、合理安排时间、整体规划、休闲;做事篇包括:如何做事、目标、使命感、有计划、毅力、挫折、面对失败、行动、自我激励、做喜欢做的事情、劳动、选择、踏实、自我保护;交往篇包括:交往的心里需求、知足、真诚、善待他人、尊重他人、宽容、爱心、倾听、语言表述、友谊、距离、合作意识、孝、师恩难忘、处理冲突和分享快乐。其中每一篇的第一个教育细节都是这一部分的总论,即做人、学习、做事和交往四篇都有一个分别的总论。然后各篇的分论点各自独立成篇。

通观全书这是一本有关教师自我修养、教育常识重新确认的好书,对一些过去老师普遍遵循的教育原则又重新拿出来确认一遍,感觉很朴实、全面,但要真正落实躬行,并成为每个老师每时每刻自觉的行为却不是看书学习就能做得到的。全书不求理论框架的完整用散文随笔式的轻松优美的笔调对教育这件事做了实实在在的再认识再反思,供人参考,引人深思。比如什么是好的教育?本书序言做了探讨,教育要像杜甫说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人不同,而教有类也,教无定法,便不可言传,此乃无之境界,大教无言矣”。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好的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隐蔽教育意图,以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教育手段,潜移默化,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充分信任学生、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接受教育,在获得的亲身体验中领悟道理,在自身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中达到精神的升华和认识的飞跃的教育。

在学习的过程中深深感觉到这本书应该常读常新,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自我修养的提高结合起来,反过来指导、内化为自己的自觉教育行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当然在通读全书之后,还是觉得本书在编排体例上可以构建的更加完善。当然有可能因为成书出自多人手笔,在内容上有重复的地方。个人觉得本书四个大的方面:做人、学习、做事和交往四篇可以加以整合,比如做人篇统摄全书、做事篇和交往篇可以加以整合,甚至可以将学习篇中关于人格养成部分归入到做人和做事篇中,学习篇中重点介绍一些学习方法。这样本书的结构更加合理,重叠部分可以避免。还有就是可以考虑将做事篇编排在做人篇之后,因为做人和做事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某种意义上涵盖了学习,而学习篇放在最后,有了前面的做人基础,做事的锤炼,学习应该是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学好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一孔之见,遗笑大方。可能由于出书的快速,书内有不少错别字未能校对出来,不过这对于全书而言只是白璧微瑕。我之所以这样挑剔,是因为我在看书的过程中始终有一个想法,就是不仅老师来看这本书,让孩子们即学生们还有家长们都来看看,提高自己反省自己,沟通认识,达成共识。而如果要让孩子们来读此书,就应该校对更为精良。

好的教育读后感篇二

暑假期间,我用了一周的时间看完了《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本书,我个人认为此书最大的亮点是:引用别人的材料,材料的光芒比作者本人的更耀眼;只有属于别人的思想才是有分量的,而那些属于自己的全部是废话。这种拼盘文化,很适合饥饿者速食。

本书确实提出一个很好的教育思索命题,这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都应该深入思索的命题: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我认为,“最好”理应当从教育对人的长远影响角度来评判。某国的教育应当属此例——授人以鱼+授人以渔+授人以精神。这种人本教育既不忽视生存的需要,也没有把生存当做生活的唯一和至上。它把人放在了知识之上,重视人,人是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主体;人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为人的发展服务,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达成人的梦想。从教育的长效来看,孔子的教育是最成功的,他周游列国十数载,四处碰壁,只好把实现理念的希望寄托在弟子身上。当时,他也未必十分热衷的推销自己的理论,因为从接受的角度来看,一个四处碰壁的理论肯定吸引力不强。

孔子的弟子三千人,优秀的有72人,优秀率仅2。4%,但是他的学说却深深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恐怕这一点连孔子本人都没有料到,就算孔子自己生前也不会承认自己是一个成功的教育者。看来,衡量一个教育的好坏成败还是要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有一点可以肯定,你的理论方法若是被人接受,生根发芽,开枝散叶,逐渐发扬光大,这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本书赵国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无为教育”:它不为感知,却又深深影响人心灵的教育。同时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所谓“无为教育”实际上追求的是种无痕教育、适机教育,重视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方式的认同度和接受度,重视教育本身对人的生存、发展、再学习的持久强烈的影响。是一种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主、教师的间接教育为辅的教育。我认为,“最好的教育”是“以发展人各方面独立性的教育”。

生活的独立性、思想的独立性、情感的独立性、习惯的独立性等等这些标志个体独立意识的教育。面对一个受教育者,让他首先成为一个精神的强者,然后成为生活的强者,最后,他让周围更多的人都变成强者。所谓的“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不管怎样都不应该是思想上的精神傀儡,必须是一个有着独立精神的人,一个独立思考、播撒思想的人。没有任何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教育者有责任把学生引进知识的殿堂,可是我们千万别把自己当成学生的大恩人,大救星,似乎没有老师学生就不能长大成人了,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记住,教育不是万能的。孩子终究会长大成人,会成为独立的有想法的个体,培养创新人才是每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书笔记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心得体会

本文来源:

好的教育读后感篇三

实际上,本书作者也不不讳言收到了《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的启发,主要是在国内就可以直接申请读美国的大学本科。本书很大程度传达了一种信息,帮助一部分读者树立这样一个目标:申请读国外的大学。本书从自身的体会处出发,详细了写了月月如何成功申请到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如何成为耶鲁女孩的。由此倒推,怎样的孩子会受到国外大学的青睐,他们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要做怎样的准备,有哪些要过的关卡,怎样申请等等,本书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范本。对想走这样一条路的家长而言,本书的阅读价值无疑是有的。

本书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家长关注的?为什么是月月成为了耶鲁女孩?除了她接受的英语准备,除了她的家长知道有可以申请美国大专的信息并且进行了实施之外,我觉得还真有我们家长值得学习的地方。

国外大学的录取标准和我们国内的某些大学还真是不一样,但我们得承认,他们代表了先进的方向。他们看待可塑之才的标准,值得我们家长深思。我们需要与之对照,见贤思齐。我们很多教育方式是迂腐落后的,比如应试教育。国内大的教育环境倾向于应试,这需要我们的家长的清醒头脑。孩子小时候的培养,作者的经验也是可以借鉴的。比如把早教变成游戏,这个经验挺好。还有广泛阅读,以及学习奥数的底子,为将来月月的成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情商教育,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参加社会活动,都是在培养真正的人。

耶鲁女孩月月所写的序言挺好,说本书知识提供一种方法而非秘诀,是抛砖引玉。有这样一个清醒的头脑很好。

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中国耶鲁男生,牛津男生,剑桥女生。

好的教育读后感篇四

寒假又开始了,这个寒假我读了父母课堂里的一篇课文《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让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一些知识,什么是好的陪伴呢?
首先,成为孩子人生启蒙之师,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职业和岗位需要培训和上岗证方可准入,从事但是有一个非常重要非常难需要不断学习的岗位,不需要持证就能上岗,那就是为人父母,可是,为人父母并不简单,当好孩子的启蒙老师,既是责任也是义务,更需具备知识与眼光与孩子共同进成长,比如从孩子提供的语言环境,善于发现孩子的喜好和兴趣,不强求孩子成功,但要让孩子快乐,对于给孩子请家教的独特理解等等,,,,其次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要有目标和方向,长远的大气的目标正确的方向,并且从尊重和爱孩子的角度,读完了全书,我不能发现作者郭力对女儿每个阶段的培养都是有目标的,甚至是提前很多年就定好了目标,然后用理性的心态和做法帮助女儿一步步接近并达成目标,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成为孩子的朋友,跟孩子的关系建立好了,家庭教育才有开展的基础,也能对孩子施加影响和引导,和孩子成为朋友的方法有很多,高质量的陪伴,爱孩子的兴趣爱好,保持和孩子沟通对话的畅通管道,给予孩子信任和尊重,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在孩子成长的每个关键时期,孩子需要父母陪伴的每一个时刻,如若父母不缺席,且能能进行温暖的陪伴和正确的引导,那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好的教育读后感篇五

在传统的中国教育里,父母总是在极力维护长辈的威严,认为这样才能在孩子面前保持具有震慑性和权威性,所以大多数父母容易在孩子面前摆架子。这样的结果就是孩子容易疏远你,怕你,不愿意把什么话都告诉你,当然更谈不上建立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了。

而我无疑就是这传统父母中的一员,总是在各方面过于严厉的要求孩子,总想让孩子听从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孩子越来越怕我,也不愿意跟我交流不情愿的做我认为正确的事情,甚至我误解他都不敢反驳,日积月累,孩子逐渐不自信,胆小,不敢表露自己真实的想法。

我开始意识到我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正如书中所说“父母的威信应该来自于孩子对你的尊敬,信任和认可”,让孩子觉得你是最温暖的,最踏实的港湾,让他在你面前是放松的,愉悦的,愿意跟你推心置腹。

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这种亲子关系呢?书中介绍的第一种方法就是陪伴。陪孩子一起“疯”.这对于我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习惯于板着面孔的我怎么放下面子跟孩子一起玩闹呢?但为了孩子我还是决定改变自己,从最简单的剪子包袱锤开始,我们制定了游戏规则,输的一方要无条件按照胜方要求去做。整个游戏过程中孩子逐渐放松,开始跟我愉快相处,我也会偶尔耍赖,撒娇……儿子突然抱着我说:“原来妈妈也挺可爱的,也跟小孩子似的,喜欢这样的妈妈”.慢慢的孩子跟我亲近了,有什么事也愿意跟我分享,并且开朗起来,笑容里多了份自信与从容。

父母在陪伴孩子玩的时候,大可不必担心会影响自己的声望,孩子的洞察力和理解力远远超乎成人的想像,只要我们能把握住“松紧”的.尺度,孩子一定能感觉到父母的原则和底线,所以父母能俯下身子和孩子一起玩,跟上孩子的变化,同时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增加孩子的生活阅历,这样才能够和孩子保持畅通的沟通,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让孩子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陪伴孩子是最好的教育,也是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

好的教育读后感篇六

女儿从未离开过我,去年学校组织初一新生进行封闭式军训时,我陪著女儿走到校门口,看着女儿背着书包进入校区,心中有种隐隐的酸楚,泪水充满双眼,我茫然的望着女儿的背影,好希望她能回头一瞥,可是她没有。刚好看到路姐发来视屏《我们能陪孩子多久》,感动的泪水肆意流淌,善良、细心的姐姐,让我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珍惜与女儿相处的时间。时光易逝,光阴难返,唯有以爱相伴,无条件的接纳孩子,才能给她一个快乐的童年,我想,郭力的《最好的教育是陪伴》的主旨,也是要孩子快乐的面对生活吧!

郭力讲到如何将女儿培养进入耶鲁的过程,让我看到智慧的妈妈,不仅仅需要知识储备,更需要文化素养。看到郭力历练女儿摆摊,培养正确的财富观念;读到“我不强求你成功,只要你快乐”,“孩子的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是耐心与耐力的考验”时,审视自身,第一对女儿关注过多,不忍放手,致使女儿独立性较弱;第二对待女儿耐心不足,面对女儿任性时,自己容易烦躁,耐心是制约我的一把量尺。

掩卷沉思,我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我能给予她带来什么资源?为了女儿我应该如何转变?静心沉思,我爱女儿,只做些表面功课,虽然与女儿关系融洽,但是感觉无法进入她的内心层面,激发她潜在的动力,我的潜意识中还是有些期待,焦虑的毒草有时还会出现,力克.胡哲、夸斯托夫等人的故事,深深触动我的内心,他们的父母不因孩子残疾忽视他们,而是因材施教,使他们绽放出绚丽的色彩。

反思自身,这些年看过不少亲子书籍,参加一些亲子培训,观念改变很多,慢慢理解萨提亚的理念——无条件接纳孩子,包容她的过失,从错事中找出积极的方面,多鼓励、多肯定,就像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让孩子自己沉思,转变得更快。

好的教育读后感篇七

前不久,我拜读张平老师主编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本书,感受颇深。全书分为:做人篇、学习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四个部分,围绕着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样一个主题问题给出了66个小的教育主题(即本书所说的教育细节)。它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教会学生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可以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是我们教师的良师益友。

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本书赵国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无为教育”:它不为感知,却又深深影响人心灵的教育。同时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这与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道:“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人的心灵,帮助人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的观点是一致的。我也非常赞同这一观点。那什么是“无为教育”?“无为教育”实际上追求的是种无痕教育、适机教育,重视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方式的认同度和接受度,重视教育本身对人的生存、发展、再学习的持久强烈的影响。是一种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主、教师的间接教育为辅的教育。

如何做到“无为教育”?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隐蔽教育意图,以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教育手段,潜移默化,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充分信任学生,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接受教育,在获得的亲身体验中领悟道理,在以自身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中达到精神的升华和认识的飞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喜欢在淡化说教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参与学习活动,而不喜欢刻意呆板的说教,因为这样的说教不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和内化。教学的目标要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实现,在活动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追求“明确目标与隐蔽意图的和谐统一”,努力创设一种真实的和不露痕迹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隐性化教育中心情愉快地感悟道德,将正确的道德认识与积极的社会角色意识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身的行为实践。而不应当由教师讲解枯燥乏味的道德观点和道德规范,不应当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

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单一而固定,教师就是讲解、提问、灌输,学生则是听记、回答、接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抑制,处在一种被动的、消极的学习状态之中,学习效率可想而知。创设情境就是通过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转换角色的机会,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这块天地里,充分展示他们的手脚,锻炼他们的才华。情境的创设,要以“不显露目的”的间接目的形成学生的无意识心理倾向,诱发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或非理性心理,以无意识导引有意识,以非理性带动理性,从而在有意或无意中触动了受教育者的心灵,促使其顿悟,激发学生的潜在智慧,最终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真正收到教育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教师对学生而言,是最具直接的象征意义的人物。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具有无声的示范作用,这是一种虽无丝毫强制,却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无声教育。因为在老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在起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作用。因为行动更直接、直观,所以往往比任何演讲说教具有更为有力的渗透作用。

我们要摒弃过去教学中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情况,要让学生在教学中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角,使教学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过程。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促进者,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辩证关系,结合不同的教育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等学习方式,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学生喜欢上你的学科。

体验是无为教育的核心。学会做人,主要在生活体验中实现。亲身体验即通过教育者积极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受教育着自己“内心角色”去感悟,去体会,引导教育对象在亲身经历中实现情感体验,以此获得丰富的感受,真切的感悟、内心的感染、心灵的感化,从而将外在的行为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要求,于不经意中见匠心。在亲身的体验中,学生们能够在不断的磨练中使各种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提高,逐步获得了“我行”“我能行”的意识,自信心倍增。

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我们要大力提倡“无为教育”。当学生有过错时,要多想办法,用“无为”的批评教育给学生以良性的刺激。教育无痕,润物无声。虽然“无为”却有着惊人的力量!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心与心的愉悦中,学生醒悟了。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学生的思想升华了,灵魂净化了,成绩提高了。事实说明,无为教育,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一定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好的教育读后感篇八

那天,在网上搜索教师必读书目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这本书《教育和美好的生活》,首先是题目吸引了我,其次作者罗素是数理和哲学领域的才能,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比较好奇,这位数学家眼中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静下心来,怀着好奇,认真拜读。.。.。.

读完这本书后很是钦佩,也读懂了一些:罗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

文中有一些话语我记得尤其深刻:

(1)即使是对待最小的婴儿,也要像对待将在世上占有其地位的一个人那样予以尊重。

(2)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3)回答有关问题乃是性教育的主要部分。有两条规则须贯彻其中

第一,永远要真实地回答问题;第二,要完全像对待其他知识一样对待性知识。

(4)缺乏科学,爱是软弱无力的;缺乏爱,科学是充满破坏性的。

还有罗素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理想品性”。理想品性有四种“根基”:活力、勇敢、敏感以及智慧。活力是一种生理素质,更是一种心理素质,它能使人快乐而明智,增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勇敢对于克服种种阻力、蒙蔽,树立人的独立性,成就美好生活是不可或缺的;敏感对于匹夫之勇有补偏求弊之功,但是必须“适度”,敏感的理想发展形式是同情,虽然世上不乏纯自然的同情,但这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扩充到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范围。理想品性的最后一项是智力。“没有智力,我们这个复杂的现代世界就无法继续存在下去,更不用说产生进步了”。智力能使好奇心得到充分发展,但好奇心要转变为真正的智慧,要富有成效,就必须与正确的求知方法相结合,需要养成“观察的习惯、相信知识的可能性、耐心、勤勉”以及“虚心”、“勇敢”等品质。

所以我认为站在老师的角度首先要给学生以信心,让学生自信。在指出他的错误之前,首先表扬他好的方面。当学生出现了错误,不应一味地责骂,而应该告诉他们下次怎样做得更好。其次,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总喜欢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甚至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因此老师不要轻率地加以拒绝或制止,这样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也限制了学生的行动。老师应该按学生的意愿和方式去做一些事情,虽然他们不一定会做得很好,但是如果老师适时地加以称赞,必要时给予指导,就会增加学生的。一份自信心。让他们成为自信的人,也就是有勇气的人。

好的教育读后感篇九

自从宝宝来到这个世界,便开始了一系列手慢脚乱的摸索,到底孩子该怎么教育?于是便开始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和知识的收集和积累,网上的、亲朋好友介绍的、各种育儿书籍上的,应接不暇,有时候看到各种早教的书籍和碟,便忙不赢的赶紧买下,看到朋友的孩子们一个个上各种各样的早教课,自己的心里也痒痒的,计划着什么时候也把孩子送去,最麻烦的莫过于有时候在孩子的教育上家人有分歧的时候,心力交瘁,无所适从,直到看过这本《最好的教育是陪伴》后,我焦虑和茫然的心轻松了。

很喜欢作者的写法,每一个小节都是一个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小问题,作者给出了自己在教育时采取的办法,同时在后面还附带了别的家中小孩在类似问题出现不同情况时的建议,非常的实用。

总的一本书读下来,我释然了,终于明白了为何作者能够教出如此出色的各方面都很全面的女儿,也许在作者同事的眼里,作者是个“干工作是个拼命三郎,但对孩子、对家庭很不上心”妈妈,但是在书中我看到了一个和别的妈妈一样的爱孩子,为孩子的一切考虑、操心的妈妈,但我也从书中看到了一个聪明的、理智的妈妈,与很多妈妈门在带孩子的时候的迷茫、慌乱以及盲从不同,作者从孩子小的时候便帮孩子做好了人生的规划,不盲目的因为现在的升学压力而把孩子变成了一个“高分低能儿”或者是“有才无德者”,作者切切实实的做到了“最好的教育是陪伴”,就像是孩子人生路上的一盏小桔灯,温暖的照亮了孩子前进的道路,但在孩子迷茫的时候,作者又会及时而又坚定的帮孩子选择正确的道路,却又不干扰孩子自己的选择和人生,这一点,正是大多数的妈妈难以做到的地方,很庆幸有了这本书的帮助,我相信很多妈妈从中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和技巧。

宝贝还在成长,育儿的书籍和知识我还会继续的收集,但是这本书我会一直放在首位,让这本书一直提醒我,“成为一名理性的妈妈,相信我们的孩子,从心底承认他是一个独立的人”,我相信这样我的孩子一定能成为一个各方面都很健全的人。

好的教育读后感篇十

在《教育与美好生活》这本书中,罗素从他的经验出发,探讨了许多教育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并非那些宏观的涉及教育性质或政策的问题,而是那些细小入微的家长或教师们关心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很迫切,很热门,正是令成人挠头的教育问题,有些虽然冷僻,但一经提起又引人深思的问题。这些问题所涉猎内涵广泛,无所不包。涉及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问题,涉及知识技能以及思维品质教育的问题,涉及不同学科教育目标和内容的问题,涉及道德教育和智力教育的问题,涉及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问题等等。其中很多问题,虽然点到为止但却发人深省。整本书的行文,用词通俗易懂,基本没有晦涩难懂的词语。

关于品性教育,即道德教育。罗素认为道德教育主体是家庭,而且应该在入学之前完成多数道德教育的内容。道德教育应该从儿童出生之日就开始,通过父母的反馈来帮助儿童养成好的习惯和品质。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应该是“现在进行时”的,也就是就事论事的。在道德问题出现的当下进行教育,而不是延迟或提前,空对空的教育更是不可取的。

关于知识教育,或者说智力教育。所谓智力教育,是相对于道德教育而言的,一般是指向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教育,当然也包括认知方式和认知品质的教育。观察力、专注力、理解力、意志力等学习品质都是在智力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专注力,如果没有长期的智力教育,儿童几乎不可能获得足够的专注力。成人帮助儿童学习的过程中,不应该打断儿童的思考,这样不利于专注力的培养。道德教育与智力教育并非绝对分隔、各行其是。实际上,大可不必在某些道德教育的问题上花费大量的心思,如耐心、勤奋、坚持等,这些美德应该是伴随智力训练而自然产生的结果。如专注力、敏锐的观察力、韧劲和意志力等,这些都是在智力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的。

关于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罗素生活在20世纪,正值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发展的转接阶段。虽然罗素心向现代教育,但在某些角度上,罗素也客观的分析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优劣问题。一是关于意志力的问题,罗素认为传统教育在培养学生意志力、克服困难的韧劲等方面要优于现代教育。虽然传统教育是强迫性的学习,却在意志力的培养上更胜一筹,传统教育下的学生更能够专注于学科知识本身,能够强迫自己从事枯燥乏味的繁杂运算。二是关于精确,传统教育更强调精确,而现代教育则淡化精确,代之以多样化、个性化。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学习,精确应该是一种重要的品质。比如肌肉的精确、事实的精确和逻辑的精确等。精确是每一种卓越所必备的品质,越是深入和高阶的教育,越需要精确。

现代教育能否克服自身的问题?罗素认为还是有径可寻的。比如改变教学内容,设计操作性和控制性强的活动,锻炼学生自制力和意志力。国家层面多设计一些观赏性强的影片,如历史、地理等人文性学科,可以通过视觉感官的刺激来学习。设计有趣的、恰当的学具,鼓励学生大胆的操作和尝试,边玩边学。这一点,深受蒙特梭利的影响。实际上,只要玩具选的恰当,儿童就会积累丰富的直觉和经验,从而为学科内容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折叠类、拼装类、实验类和工程类的玩具都是非常好的选择!会选择玩具,也是考量家长教育智慧的重要方面。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