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方案>登高教案两课时(大全5篇)

登高教案两课时(大全5篇)

时间:2023-09-29 22:21:27 作者:灵魂曲 登高教案两课时(大全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高教案两课时篇一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 

3.加强背诵指导。

4、学以致用,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新课导入  :(投影画面)

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吧?

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

指导诵读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投影诵读要领)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为了更好地诵读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然后具体分析一下这首诗。

谁能介绍一下杜甫的生平经历?

写作背景:

分析鉴赏:

分析:从艺术表现角度上看,本篇的独到之处至少有如下两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来诵读此诗。

指名背诵。

学以致用:

布置作业 :

1、背诵《登高》

2、修改自行创作的律诗。

登高教案两课时篇二

生:愿意! 

生:能!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放音乐《二泉映月》) 

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师:这个老人是谁 呀? 

生:是杜甫。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 

(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合。) 

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生:好,还想再听! 

(师再朗诵。) 

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知道为什么比平时读得好吗? 

一生:因为你读得好,我们跟着你读,就读好了。 

一生:老师你很动情。你感染了我们大家,我们被不知不觉感动了。 

师:那么,老师为什么很动情? 

一生:你很了解杜甫,很了解这首诗。 

师:了解还是理解? 

生:理解。 

生:文如其人。 

师:“言为--” 

生:言为心声。 

(课堂中一时沉寂。学生都陷入思考。) 

一生:我们被你开头的描述感动了。 

一生:我们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一种意境中去了。 

仅靠语言吗?还有没有其他因素? 

一生:还有老师的语调、表情。 

一生:再加上动作。 

师:语调、表情怎么样?动作又怎么样? 

生:语调低沉、忧伤。 

一生:还有,音乐的烘托。 

生:意境。 

师:什么“意境”呢? 

生: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  

生:感性的。 

师:感性的表现。(板书:感性的表现) 

师: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生: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师: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师: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生:凝炼。 

师: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一生: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师:身体的,还是心灵的? 

生: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生:心寒。 

生: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生: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一生:我想,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一生: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一生:我觉得,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生:不是,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一生: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 

一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 

师:为什么? 

一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 

一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师:如此说来,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 

一生:我认为是这样。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师生共读) 

师: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生:只有两种,落木、长江。 

师:由落木,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生:我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生: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师:生命怎么样?长久还是短暂? 

生:生命短暂。 

师: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 

生: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一生:我觉得似乎是互相对比着写的。 

师:是对比,有没有衬托呢? 

一生:有。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师:或者说反过来说-- 

一生: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师:“人的生命”,指的是人类的生命,还是个人的生命? 

一生:是个人生命。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个人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师: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怎么样? 

一生:有些无可奈何。 

师:有一些。还有呢? 

一生: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这句更多是……是一种气势。 

师:什么气势? 

一生: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一生:不是,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 

种必然规律。    

(全体读) 

师: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何不同? 

一生: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 

师: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 

一生: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 

师: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 

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 

生:抒情。 

生: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生: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 

生: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 

师:是短时间的吗? 

生: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 

师:什么叫登台呢?能否根据过去学过的诗解释一下? 

生:集体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略) 

生: 登台,是 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师: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而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 

生:是独自一人。 

师: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 

生: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 

师:什么(时间)季节呢?   

生:悲凉的秋天。 

生:六层。 

师:再往深处想,杜甫是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生:百年,就是老年。 

师:拖着什么样的身体? 

生:多病的身体。 

师:这样又是几层、几倍的愁苦了。 

生:八层愁苦。 

生:(齐读、单读。) 

师: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师:是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生:从“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知道的。 

师:这句诗怎么解释? 

生: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师:苦,是什么意思? 

生:痛苦。 

生:老师的解释更好。因为,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生: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 

师: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生;忧愤。心急如焚。 

师:同学再认真想想,“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 

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一生: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 

一生:而且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 

(课在深情的朗诵声中结束)

登高教案两课时篇三

【教学课的缘起】:在与学生一起讨论写秋的古代诗句时,学生举了好多有关秋的诗词名句。从唐代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到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特别有同学提到了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可以说同学们已不仅仅是从写景体现秋季来回答问题,而是大多从秋所蕴涵的感情色彩角度来展开讨论。在这种情况下,我便萌生了上一节《登高》课堂探究讨论课的想法,借此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诗歌所表现的意图与思想情感,能够既感受到诗歌的形象性,更能领会诗歌思想蕴涵的深刻性,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识,汲取古诗丰富的营养,为学生课外阅读古诗奠定基础,提高欣赏品位。

导入  :

师:同学们,今天的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登高》诗,学习诗的最好的办法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以走进作品描写的意境中去,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登高》诗的配乐朗诵和有关诗句的画面。

(用多媒体放映诗与画《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学生认真地观看,感受诗意)

(学生思考片刻后,有几个举起了手)

生1:写了夔州的秋天、落叶、长江、沙渚、猿鸣、飞鸟这些景物,有仰望,有俯视,是从多个角度来写的。

生3: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事,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生:……(生沉默)

师:哪位同学能发挥一下想像,把这幅“三峡秋景图”具体描绘一下,让同学们再深刻地感受一下,体味诗的意象,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有几位文学基础好些的学生埋头在纸上快速地写着)

(不少学生鼓掌)

生1:“飞鸟”既然是在空中飞,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生2:“落叶”有落叶归根的意思。

生3: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师:诗的意境已经深挖出来了,我们再联系一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四句,自然就更能体会诗人借景寄托的心境。大家再把这四句诗反复读几遍,小组讨论一下,然后作一番交流。

(学生讨论,师巡视指导)

生1:这几句诗写出了诗人晚年的心境,因为“常作客”指万里漂泊,居无定所;

“百年”指年迈衰老;“多病”指疾病缠身;“悲秋”写得就很沉痛,以往秋天都用来比喻收获,是喜悦,但诗人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就生出了无限的悲伤。

生2:说心境,不如说是处境:诗人因为漂泊无定,备尝艰难潦倒之苦,使自己白发满鬓;又因为疾病缠身,诗人喜喝酒而酒又没有了,自然就触景生情,心中的悲伤难以排谴。

生3:我觉得整首诗层次应该很清晰,前四句写季节之秋,后四句写个人之秋,全诗用“秋”字聚焦,用“悲”字贯穿,充分体现了诗人晚年孤愁的心境。

生:……(生沉寂)

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杜甫当时年老多病,为什么还要登高呢?

生:因为他要望望那安史之乱的硝烟尚未消散的祖国山河,虽然他知道登高望远,满目都是秋,但还是止不住那登临的沉重脚步。

师:能看到真的硝烟吗?

师:那么,回过头,我们再一起来思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难道仅仅是季节之秋吗?“艰难苦恨” 难道仅仅是由于作客,多病吗?让我们一起走入诗人的心灵,深挖一下诗歌的思想蕴涵。

(再次播放诗与画《登高》片段,让学生沉浸其中,感悟诗情)

生:无边落木仿佛就是唐帝国衰败的写照,从江河东去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无情的历史变迁,萧瑟的秋意中饱含着杜甫多么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啊。

师:说得好啊!

生:“艰难苦恨”也不是杜甫个人万里作客的悲伤,“繁霜鬓”是由于杜甫忧国忧民,忧虑过深过重造成的。

…… ……

(发言的学生很多,这里不一一详述)

(师在黑板上画了三个圈)

生:在季节之秋和个人之秋中,还渗透着一个国家之秋,正是这个“秋”充斥着诗人的心胸,并且与季节之秋、个人之秋产生了共鸣,只有这个“秋”才是诗人所悲之秋的真正灵魂。

生:是因果关系。艰难的世事,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国难深重,正是匹夫有责,奋力报国的时候,可是杜甫自己却年老多病,令他痛心疾首,万分憾恨。

师:噢,原来杜甫“苦恨”的是自己不能再为国为民尽力了!这是诗人的自责,他忧愤深广,既不像苏轼,也不像李白。苏轼在政治上失意时,能旷达自解、“倚杖听歌声”;杜甫做不到,他终生坎坷,却从不谈清风明月,即使晚年走投无路,也未曾问过桃园仙踪,他活得太执著。杜甫更不是李白。李白总是在自我张大,一会儿上九天揽月,一会儿下五洋捉鳖;杜甫却总在自责自己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不能救生民于水火,这才是“苦恨”的真正底蕴,这才是独一无二的杜甫心哪!

同学们,这一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登高》诗的思想蕴涵,边说边谈,边谈边说,每一个活动细节都进行得很好,特别是有好几位同学的发言很深刻,关于结构艺术方面的问题,由于时间关系,留着咱们下次说,好不好?下课。(师生道别)

教后感:本堂课师生对话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调动了自己的知识体验,想象与直觉,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分析,解释诗句的含义与思想蕴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探究型语文审美教学课使学生认真地阅读作品,师生之间平等尊重,相互交流,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受力,而且也能从理性的角度更好地把握作品所传递的诸多信息。

作者邮箱: 

登高教案两课时篇四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课文分析引导

1、   放音乐《二泉映月》

2、   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3、   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3、启发式教学:(1)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2)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3)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要求学生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师生共读) 

(6)颌联,写了几种景物? 

由落水,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生命怎么样?长久还是短暂?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5、集体背王维诗《九月九回忆山东兄弟》

6、讨论杜甫的人生   

三、根据本课的学习,自学其余几首近体诗

1、  学生自学

2、  每首诗歌指一名学生分析讲解,其余学生讨论是非

四、课后小结和作业 

1、  小结课文内容

2、  背诵全诗

登高教案两课时篇五

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 

生:愿意! 

生:能!

师:我开始讲述。(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师:这个老人是难呀? 

生:是杜甫。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和) 

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生:好,还想再听! 

(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一生:老师,你很动情。你感染了我们大家,我们被不知不觉感动了。 

师:那么,老师为什么很动情? 

一生:你很了解杜甫,很了解这首诗。 

师:了解还是理解?

生:理解。 

生:文如其人。 

师:“言为——” 

生:言为心声。 

(课堂中一时沉寂。学生都陷入思考) 

一生:我们被你开头的描述感动了。

一生:我们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一种意境中去了。 

一生:还有老师的语调、表情。 

一生:再加上动作。 

师:语调、表情怎么样?动作又怎么样? 

生:语调低沉、忧伤。 

一生:还有,音乐的烘托。 

生:意境。 

师:什么“意境”呢? 

生: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 

生:感性的。 

师:感性的表现。(板书:感性的表现)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生: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师: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生:凝练。 

师: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一生: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师:身体的,还是心灵的? 

生: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生:心寒。 

生: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生;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一生:我想,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一生: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一生:我觉得,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生:不是,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一生: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 

一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 

师:为什么? 

一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 

一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师:如此说来,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 

一生:我认为是这样。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师生共读) 

师:颌联,写了几种景物? 

生:只有两种,落木、长江。 

师:由落水,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生:我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生: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师:生命怎么样?长久还是短暂?

生:生命短暂。 

师: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 

一生:我觉得似乎是互相对比着写的。 

师:是对比,有没有衬托呢? 

一生:有。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师:或者反过来说——

一生: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师:“人的生命”,指的是人类的生命,还是个人的生命? 

一生:是个人生命。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个人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师: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怎么样? 

一生:有些无可奈何。 

师:有一些。还有呢? 

一生: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这句更多是……是一种气势。 

师:什么气势? 

一生: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全体读)

师: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何不同? 

一生: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 

师: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

一生: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

生:抒情。

生: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生: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生: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 

师:是短时间的吗? 

生: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 

什么叫登台呢?能否根据过去学过的诗解释一下? 

(生集体背王维诗《九月九回忆山东兄弟》) 

生: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师: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 

生:是独自一人。 

师: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 

生: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 

师:什么季节呢?

生:悲凉的秋天。 

生:六层。 

师: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生:“百年”,就是老年。 

师:拖着什么样的身体? 

生:多病的身体。 

师:这样又是几层、几倍的愁苦了。 

生:八层愁苦。 

(生齐读、单读) 

师: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师:是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生:从“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知道的。

师:这句诗怎么解释? 

生: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师:苦,是什么意思? 

失:痛苦。 

生:老师的解释更好。因为,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生: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 

师: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生:忧愤,心急如焚。 

一生: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与“浊酒杯”之间是动宾结构,是“刚刚停下浊酒杯”的意思。(师:也就是刚戒了酒)那么上句相应的词“苦恨”与“繁霜鬓”也应该是动宾结构,是“极度痛恨两鬓染霜”的意思。

同学再认真想想,“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 

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一生: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 

一生:而且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 

(课在深情的朗读声中结束) 

(作者单位:北京清华大学附中100084)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2001/7

摘自《学语文》2001年第三期

相关范文推荐
  • 09-29 最新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竞聘演讲稿(精选6篇)
    演讲稿是演讲者根据几条原则性的提纲进行演讲,比较灵活,便于临场发挥,真实感强,又具有照读式演讲和背诵式演讲的长处。那么你知道演讲稿如何写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
  • 09-29 2023年凉州词教学设计及反思 凉州词心得体会(通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
  • 09-29 2023年大学生法制的演讲稿(通用5篇)
    使用正确的写作思路书写演讲稿会更加事半功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利用到演讲稿的场合越来越多。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演
  • 09-29 最新凉州词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
  • 09-29 2023年倡导勤俭节约制止餐饮浪费的做法 倡导勤俭节约精神的演讲稿(优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
  • 09-29 阿q正传公开课教案(汇总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
  • 09-29 2023年幼儿园中班新学期寄语(优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
  • 09-29 2023年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朗读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大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
  • 09-29 最新石榴教学设计(优秀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
  • 09-29 2023年做文明学生演讲稿(通用5篇)
    演讲中的抑扬顿挫,相当于音乐中的节奏,音乐需要节拍,演讲也需要节拍,你应该让你的演讲充满节奏感,节奏就是你口头表达进度的度量。演讲的直观性使其与听众直接交流,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