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2023年在那遥远的世界散文摘抄 在那遥远的世界散文(实用8篇)

2023年在那遥远的世界散文摘抄 在那遥远的世界散文(实用8篇)

时间:2023-10-13 16:31:03 作者:MJ笔神 2023年在那遥远的世界散文摘抄 在那遥远的世界散文(实用8篇)

在那遥远的世界散文摘抄篇一

这个世界,真假善恶,难以捉摸,但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至真、至善和心灵的至美,可以想象,那该是多么美好呀!这些看似很难,似乎它们身处于人们不可触及之处,其实,它们就在那并不遥远的地方,只待你去寻访。

真诚是人人必需的!倘若没有真诚的存在,每个人都勾心斗角,那么人间简直就是炼狱!这并非危言耸听,整天揣测别人的心思,会让人身心疲惫。但如果事实恰恰相反,每个人都心怀真诚,每个人都以诚相待,那就不会有食品安全问题,更不会有人触犯法律去诈骗别人。身心疲惫、终日惶惶惑惑的我们,只要在平日的生活中,少一些虚伪,多一些坦荡,“真诚”会在那并不遥远的地方迎接我们的到来。

善良是人身上最基本的精神财富!早在古代,人们就说:“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生活节奏变快的数字化时代,或许你整天忙忙碌碌,难以抽出时间去做些善事,没有关系,这些事本应该量力而行。只要我们心存善念,当别人遇到困难时,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就足够了。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只要人人做出那么一点,就会给世界带来可观的变化。“勿以善小而不为”记住这句话,“善良”就会距离你越来越近。

心灵上的至美不知用何种语言去形容,这种美似乎包含了太多非真实的东西。长期压抑的人,给心灵涂上了厚厚的浓妆;善于伪装的人,给心灵加上了层层的保护色;为非作歹的人,心灵则将近衰竭。这三种人的心灵表现得虽不同,但有一点不变的是他们的心灵都不美。如何去塑造这种美,我觉得最基本应该做到:对人真诚、与人为善、成人之美。至美的心灵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你看:感动中国人物――孙水林、孙东林。他们认为诚信大于天、诺言比金贵。二十年来,孙水林用时间证明着诚信,在他罹难之后,弟弟孙东林继续用实际行动兑现了哥哥当初的承诺、新年不欠旧年薪,今生不欠来生债。还有感动中国人物――陈玉蓉。颁奖词是这样说的:这是一场命运的马拉松。她忍住饥饿和疲倦,不敢停住脚步。上苍用疾病考验人类的亲情,她就舍出血肉,付出艰辛,守住信心。她是母亲,她一定要赢,她的脚步为人们丈量出一份伟大的亲情。

在那并不遥远的地方,埋着些宝藏,那是属于你的土壤,请你放开手去大干一场。如果人间充满了真、善、美的阳光,即便是烟雨迷蒙,那也是天堂。

在那遥远的世界散文摘抄篇二

因了心中那份久远的期待,牵引我奔向那童话的世界。初秋的黎明载着露珠点点洒在挂满流苏的窗幔。透过薄薄的晨曦仿佛还能看见几颗星星泛着浅浅的白光,依依不舍的贪恋着宇宙的怀抱。苍翠葱茏的远山在静静的守候,满含着秋的深情。有风透过夹缝微微的渗入,轻轻的呼吸,静静的凝望,抛开城市的喧哗。十八弯的山路呦,旋转着延伸,那是我追寻的目光向着通往天堂的山寨。

带着一缕好奇走在长长的栈道上,午后的阳光暖暖的倾泻,柔柔的一路在我的眼皮和鼻梁上轻盈地跳着舞。万朵火花在波光粼粼的湖水中跳跃,层层叠叠的波纹像流动的琴弦述说无语的诗行。天空特别遥远,象一块幽深的蓝宝石,偶尔的云也被天边的风扯成丝丝缕缕的缠绵。两旁树林斑驳的投影映射在清澈的湖面上,有鸟儿盘旋的飞扬,那是心儿划过的'痕迹。

当一片一片的翠绿和湛蓝象一幅五彩的画廊闯入我的双眸,我竟来不及深深的惊叹。五彩池就这样来到我的身旁,寄托着山的灵气,水的秀美,烟雾氤氲着这方圣洁的仙境。放眼望去,那是大海凝成的一汪碧蓝,那是林涛涌动的一片翠绿,蓝得那样深邃,绿得那样娇媚。她有着森林绚丽的梦想,她有着大海碧波的光芒,她是窗前含情的少女,她是月下沐浴的姑娘。

沿着木板堆积的山路,听着木屐声声的轻叹,唤醒我尘封已久的童心。凭栏俯视,纯净的湖底,万物尽收眼帘。长长的树干静静地斜卧在水的深处,纵横交错,有水藻浮出水面,象一盆盆精雕细刻是盆景。小小的鱼儿簇拥着前行,穿梭在自由国度里。多么美妙的世界,在这里没有城市的灰尘,没有人际的繁杂,更没有钢筋水泥的冷酷,自然的风吹散心灵的阴霾,圣洁的水涤荡失落的情怀。

心中那块柔软的地方渐渐湿润起来,悄然转身,看着身边如我般陶醉的旅人,在他们的脸上我看到了沧桑,却又在眼里读到了来自心灵深处的感动。感动在这天与地无尽的诗意中,感动在这山与水无尽的画卷里,感动在这长久遗落的感动里!

臧家阿姐手中的牛角梳,梳理我如发的思绪。放慢岁月的节拍,重新找回从前那张纯真的脸。尘埃落地,喧嚣听不见,留住这美丽的瞬间,让瞬间在这个秋日的午后成为永恒!

在那遥远的世界散文摘抄篇三

国庆和中秋隔着几天,这个假期是我一年特别期待的:因为这段时光里暑气的闷燥已经失去了力量,扑面而来的是秋高气爽的开朗和金秋满园的芬芳,一年的这个八月,桂花的甜香占据着人们的嗅觉世界,金橘的橙香充斥着人们的味蕾,黄菊的清新已是不折不扣的丝丝缕缕,麦香的景致描绘着的是一年好收成的模样!

假期里最温暖的主题还是回农村,攀岩崎岖的山路成全着我们渴望宁静致远的心境,大山的清凉抚平了我们狂热浮躁的心跳,就连归巢的鸟儿也用动听的歌声吟唱着我们团聚的喜悦……行走在这宁静的山路间,阳光用柔萃的金色铺垫着一路的奔波,两旁的山石也随着岁月的拍打愈发坚固,采一支沙棘,浅尝着山野里独有的酸涩,回忆起的童年里的那无忧无虑的嬉戏玩耍;捧一口泉水,包含着乡村里专属的甘甜,呼唤醒我们向往纯净回归自然的夙愿!

外婆的农村就是这座距离县城约莫四十里地的乐园,这样的时节回去,近在手旁的是随处可折枝的红枣树,酸枣树,还记得从小外婆就喜欢捡那漫遍山坡的酸枣,然后用旧的小袋子包裹起来,最后用一贯得麻绳牢牢捆起来,一天天地等着我们回去,每当我们狂吃酸枣脸上呵呵大笑时,外婆也不禁欣慰得笑起来,这或许是半年来她老人家脸上最舒心的笑容吧!还记得当年的外公,在我们不经意的山沟里用充满回音的鞭策声赶着两头老黄牛,远远地就能听到他浑厚地吆喝声,牛车上满载着地是甘醇的河水和带着青草香气息且已晒干的衣物!

然而这次回去时,我们欲把这画面重拾,无奈中在脑海里回荡,推开半掩着的门,外婆才刚刚睁开睡眼,无力地看着我们,屋里好像是好久没有整理过,只有一束微弱的阳光投进了摇动,外婆之前由于不小心摔倒再加上这几年来的不听使唤身子骨已耗尽了应有的元气,于是她便在炕上长期躺着,看到我们回来的还有年迈的外公,外公一味的和我们打着招呼一边握着我的手嘘寒问暖,让我心暖!呼吸不畅的外公长年靠呼吸机维持着微弱的气息,无力的眼神里也被苍老的容颜吞没着以往的神气,健壮的身躯也蹒跚不已,转身望去一个柔弱的身影在窑头上缓慢着,我赶忙喊了声大舅同时凝聚着大家的注意力,大舅今年也因脑梗两次入院治疗,险些丢掉生命,出院后大妗一直精心照顾,而倔强顽固的大舅一度考验着大妗,欣慰的是大舅现在也终于能够下地走路!来到了大舅的身旁,他奇迹般改变了以往的哭泣,转而用朝气的精神和有力的笑脸迎接着我们,尽管他暂时失去了正常语言的能力,但手势间透露着和我们团聚的欣喜,笑容里彰显着久违的踏实和满足!

接着我们来到了扣蛮舅舅家,推开紧闭的大门,不是一股寂寥的气息向我们扑鼻而来,一个人过了一辈子,舅舅却始终把孤独自己吞噬在肚子里,看到我回来了,舅远远地便向我们招手,沉默地容颜顿时主张开来,从小到大被舅舅疼爱着,虽然没有以往的水果罐头,但舅还是一刻不停地拿自己积攒已久的山果大枣款待着我们,时光飞逝,舅舅已失去健步,大大小小的病痛也不断折磨着他渐渐老去的身体!

二舅得知我们回来,迅速骑摩托从乡里赶来,大姨和姨夫也采摘着核桃让我们品尝着今年的新味儿!仔细望去,大姨夫的眼睛里沉淀着的是年近古稀的疲气,欣慰的是他还留存着当初的飒爽!多年养病大姨看到我们来了,也不停地忙碌起来,欢喜地在客厅走着!

在看望过叔叔家后昨天终于回到了我的家乡,自从爷爷去世后老家的院子尽管翻新,但在一片不堪的凌乱中唤醒着我儿时的乐趣,六年的幼年时光全部驻足在这座亲切的小院,没有富足的吃食只有艰苦中无忌的.童年时光,没有丰富的物质只有穷苦岁月里的希冀渴盼,看望了老姑姑后奶奶朝我和爸爸走来,尽管步履维艰,但前进的脚步里回荡着她内心的激动,看到我完好的站在她面前她顿时涌出了泪花,这样的泪水仿佛积淀了太久太久,苍老的手一直握着我未放,嘴里还不停念叨着我关怀着我的一切……这几年奶奶虽然慢慢习惯了一个人的孤寡生活,但内心也难掩不断的空莫和孤寂,只有小狗的陪伴和每月去教堂的活动或许能够给她的生活带来一些色彩!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里,童年的美好尽管已全然不在,但许多物件和场地里隐约间还潜藏着最初的美好和童真,就连那一颗颗老树仿佛也在摇曳着一个个美丽的童年往事,在那里有我们清脆的笑声有我们玩耍的草场,有我们成长的足迹有我们一片片正容易遗忘的梦!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里,深埋着我们我们永久的记忆,快节奏的生活步伐也唯有在这里能够让我们的脚步沉稳下来,也唯有这里能够洗涤着我们正污浊的心态安定着日趋丢落的灵魂,让我们浑浑噩噩的生活充进了点滴的清静与明亮!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里,时光的飞逝让原本静和的亲切逐渐变得空旷,寂寥的人间也渐渐变得更加惨淡,这几年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太多的不平事,生命也在这磕磕绊绊崎岖猛烈中经受着考验,唯有当我们团聚在这遥远的小山村时,不变且缓缓被解放的亲情也开始柔软着这棱角遍处的世间,温暖着所有冷酷的画面,同时也明媚着一个个渐渐阴冷的角落!

在那遥远的世界散文摘抄篇四

一直想写一篇关于母亲生病的文章,只放在心里,没有动笔,今天看到我哥的博文,叹口气,敲起了键盘。

母亲起病应该是在八十年代初,但因为不痛不痒,只是眼睛渐渐模糊,也没当回事。开始去看医生大约是在8283年的样子,那时也没有确定是什么病,家里四个孩子上学,而这病也仿佛不是要命的病,就那么一直吃药拖着。到后来越来越重,就到我们县的医院看过,还住了院的,就是柳林医院。除了哥哥文中所说的、母亲一人孤独地坐在病房中的回忆,我记得当时治病时说是为了不冲淡药效要禁盐,母亲就用白糖拌饭吃。总之,是吃得很苦的,即使不为了所谓的药效,母亲也是什么都舍不得吃的。当然结果是什么效果也没有。

郑州与武汉的两次治疗,大抵与哥哥说的差不多。只是武汉那一次,或许真的与我们家个性极强的奶奶有一点关系。总之就是因为觉得没希望而没有坚持就医。奶奶对母亲情同母女,倒不是舍不得钱。这两次大城市的就医经历同,对母亲的病没有任何的有效治疗,期间我父母所经历的人间冷暖倒是一言难尽。我记得当年父亲从郑州回家后,说起求医经历和回家时在火车上的心情时,我在一边是流下了眼泪的。倒是母亲,虽然眼睛没治好,但兴致倒并不差,也不知道是不是用这种方式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和无助。记得父亲当时还半开玩笑地说了母亲一句:你反正眼睛看不见,不知道我把一切看在眼里是什么心情!-----当年这一幕,我至今不忘。

之后就断了治病的念头,全是用的民间偏方,求神也是有之的,但印象最深的还是偏方。

有人说吃夜明砂蒸鸡肝能治眼睛。于是一家人四处求鸡肝,周围但有人家杀鸡,鸡肝也大多留给了我母亲。哥哥的文中说到听说村里人对母亲的病说闲话,这是狭隘不属实的。或许偶有极少数人极偶尔地说了些什么,但我们村的人绝大部分对我母亲是非常友善和关心的`,同情与帮助的绝对是百分之九十九。夜明砂就是蝙蝠粪,中药的一味,干了磨成粉。那时候母亲真是吃了太多这两样东西了,毫无效果。

后来又听到一个偏方,说是蚌壳田螺中的那块硬肉(叫什么?)吃了能治眼睛。听说这个偏方时,天还很冷,我们家几个孩子还是打着赤脚,到水田里摸田螺。其结果当然也是一点用都没有。之后再也没有大规模地试过什么偏方,也没有认真地就医,就这么着了。

就这样母亲的眼睛一点点完全失明。在她的眼睛还有一点光感的时候,母亲一人在家养了一头猪,她与这猪之间很有感情,后来猪被卖了的时候,她还难过了很长时间。猪被牵走的时候,我的母亲跟在后面唤了很久,像唤自己的孩子。那天我看在眼里,开始还有点觉得好笑,但很快就心里特别难过。我妈妈,她在黑暗的世界里,是很孤独和寂寞的,每天喂猪时跟猪说说话也是好的。那时父亲在外教书,我们兄妹在外念书,一般都是一周回家一次,隔得远的半年才回家一次。后来父亲买了一个收音机回家,在母亲之后几年的生活中,这大概是唯一的精神寄托。在母亲去世后,我们把这收音机放进了她的棺木。

1988年,我师范毕业。当年暑假,去煤厂打工一月,赚了七十多元钱,这是我生平第一份工资。我妈妈说她喜欢吃葵花子(我想,在黑暗中,大概这是打发时间的最好的东西之一吧。),很多年前,妈妈还说过她喜欢吃荔枝罐头。我拿到工资后,就在商店里买了一斤葵花子一个荔枝罐头,还给妈妈买了一条黑色百折裙子。如果说对于我的母亲,我还有什么是觉得稍可安慰的话,那就是我赚到的第一份钱,给了我妈妈。不光是买东西,剩下的钱也交到她的手上,妈妈当时,是很高兴的。

之后两年,妈妈的病应该在恶化,但症状却不是很明显。也或许有症状,她却不肯说出来。我亲眼看到妈妈的背上布满了绿豆大小的淡褐色的斑,当时很吃惊,问她怎么回事,她说可能是自己喜欢抓身上长的小几子,才变成这样的。我母亲的确有这个习惯,我当时直觉就算是抓,也不可能到这种地步!但因为对医学的无知,也因为母亲病得太久了,还因为她从来没有痛痒之类的表现,我们一家人竟然谁也没有再去追究这是否病变。

1990年春末夏初,妈妈开始头痛,爸爸把她接到学校照顾。因为开始的时候她的痛是间歇的,而且她太刚强,一直忍着。爸爸和我都在上班,爸爸周末还要回家去种田,我照顾妈妈,所以总说去医院,总也没去。倒是请医生来看了,可想而知,什么有效的办法都没有。

妈妈去世前一天是星期六,爸爸放假回老家去种田,我跟妈妈在一起。舅舅来看她,带来了桔子罐头,妈妈说是心里烧得慌,当时就开了吃,吃得很高兴,她情绪也不错。舅舅走了一会儿,她就全吐了,不是普通的呕吐,是喷出来的。当天晚上。爸爸住在家里没回学校,我照看妈妈。她已经头痛得很厉害了,我一夜没睡,就是用冷水不停地给她敷头。开始时好像还能缓解一点,到后来根本就不起作用,她痛得很厉害。我当时只想着第二天送她去医院。

第二天白天,妈妈的痛似乎又缓解了一些,间歇性地痛。她开始念叨我奶奶要是在身边就好了(奶奶当时在阳新姑姑家)。因为奶奶知道很多偏方,有时的确有一时之效,如果不是太痛苦,我妈妈是不会这么说的。

到了傍晚,父亲回来了,累得一点精神都没有。妈妈当时神志还是清楚的,她说想吃花生米粥。我就煮了一些。她也只吃了几口,就昏昏睡去。我看她好像睡着了,不再痛苦呻吟,心里还放松了一些。

因为第二天是星期一,我要上班,而且当天还要代表全镇参加全县教学比武。所以当天晚上妈妈睡着后(当时应该已经是昏迷状态),我就回了我自己上班的学校。

妈妈到凌晨就不行了。爸爸学校的同事把她抬到最近的医院时,已经停止了呼吸。我听到消息赶到医院时,妈妈的身体还是温暖的。从妈妈开始头痛,到最后去世大概是一周时间。当时在妈妈身边的,有爸爸,我和小弟,我哥在上海上大学,大弟弟在武穴上师范。

妈妈的遗体抬回到老家后,我一直陪伴在她身边,即使晚上所有人都出去了,我也一直一人坐在她身边,那时候很真切的感觉到,已经永远失去了妈妈。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下意识吧,反正我的手不停地在她额头按摩,以至于后来她的眉心到额头的地方都变成淡黄色。父亲叔叔和姑姑他们商量后,剪下了妈妈的长辫子作为留念。这一缕头发,至今保留在我手中。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她后颈的位置皮下全是紫黑色,还有些肿,仿佛於血。那时候我怀疑妈妈是脑血管破裂而死的。

我大弟弟从师范赶回来,一进家门,就跪下,一直跪行到妈妈的遗体前;而我哥,远在上海,家里没有告诉他,直到暑假回家,他才知道妈妈去世。

那时候,妈妈的坟上已经长出了青草。

妈妈下葬的时候,场面是很大的。全村人出动不说,连附近村子的人,在妈妈的棺木经过时,也摆出香案接灵,许多人冒着雨自发地送我妈妈最后一程。过后许多天,大家还一直在说妈妈备受尊重的葬礼。我妈妈善良辛苦的一生,赢得了大家的敬重与同情。对我老家的乡亲,我也一直是心存感激的,他们真的对我妈妈很好。

妈妈下葬的当天晚上,按风俗要请她的灵魂回来喝茶。叔叔拿一架长梯靠在墙边,大弟弟爬上去,站得高高的,对着黑黑的夜空喊:姆妈,回来喝茶啊!

弟弟连喊三声,站在地上的我们,全都泪下如雨。叔叔还按规矩在门槛里面撒了一层石灰,说是如果妈妈回来了,石灰上会留下脚印的。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我还是盯着那个地方看了很久。

妈妈去世后,父亲曾跟我说,他唯一觉得欣慰的是:妈妈去世前一段时间一直和他在一起,是死在他怀中的,不是一个人孤独地在老家去世。我父母感情非常好,母亲葬礼后,我看到父亲独自一人坐在那儿,苍老孤独,失魂落魄,真是心如刀割,和父亲两人抱头痛哭。

有两件事,在妈妈去世后我才知道的。

一是妈妈生前曾经跟村里一位大婶说,不该送我读书,要是女儿在身边多好。-----这句话让我许多个夜晚不能成眠。

一是与我先生有关的。我妈妈去世后不久,我在给当时只是普通朋友的他写信时,提到我母亲去世了。他在武汉上大学,刚刚做完毕业论文答辩,接到我的信后就赶到我老家。夏天的中午,他独自一人在我妈妈坟前坐了很长时间。他去了我老家我是知道的,但一人在坟前坐了很久,却是结婚几年后我才听村里的一位大婶说的:还是她怕我先生中暑让他回去的。当时的我先生只是我哥高中时的好朋友,来过我家几次,见过我妈几面。他从没有跟我说过这事,即使我们恋爱时也没说。

也许就是这一坐,我的母亲,在天堂中指给了我后来人生的方向。

时间,竟然已经过去27年,而关于母亲的一切如在昨日,历历在目,我没有忘记过她的样子。这27年,我们的生活中没有母亲,正如弟弟所说:妈妈去世,我们的生命便缺了一环。

缺失的这一环,只能由思念填满……

细雨寒风,草青花黄,又是一年清明。

在那遥远的世界散文摘抄篇五

青海,曾经遥远的地方;如今,我走在西宁的大街上。来青海,不能不去日月山和金银滩草原。

出西宁西行,一路上,最令我惊异的是那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此时,已是阳历八月中旬,在中原,油菜早在两个月前就已收割完毕,而此地,油菜花却开得正好,真想不到!高原的天蓝,蓝得令人心颤;云白,白的透明;日亮,亮的纯净。欣赏着高原风光,不觉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日月山。

初见日月山,不免令人失望。公路两侧,左边的山包称作日山;右边的山包叫做月山――两山合称日月山。日月山,在青海湟源县西,唐代以前称作赤岭。赤岭之名,据说因其“土石皆赤,赤地无毛”而得名。日月山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当年,它还是唐朝与吐蕃的界山。两山中间的隘口,是中原通向藏区的咽喉。日月山之所以有名,多半是因为文成公主。唐贞观十五年正月的一天,一支庞大的皇家送亲队伍来到了这里。美丽的大唐公主站在赤岭上,东望长安,思念父母,群山重重遮望眼;西望逻些,草原茫茫无尽头。她取出日月宝镜仔细看,繁花帝都徒增悲。泪千行,化作山下的倒淌河流到今。但是,当她想到自己柔弱的双肩承担着大唐的安宁时,一狠心,就决然的把宝镜摔到岭下,宝镜裂为两片,化作日月山。如今的日月山,山青草绿,山上各建一亭,相应的叫做日亭和月亭。日亭内中立文成公主进藏碑,亭壁上绘公主入藏情境图;月亭壁画绘公主进藏带去的中原文化风物画。徘徊在汉白玉的文成公主雕像前,端详她怀抱日月宝镜的唐装风姿和丰洁的面容,心想,她远嫁吐蕃,“幸耶,否耶"?她是不幸的。远离繁华帝都、永别父母兄妹,投荒万里之外,去嫁给一个未见过面的藏王,她心中的无奈和怨恨,大概只有王昭君知道。但是,她又是幸运的。她的远嫁,只不过是长安城中少了一位美丽的公主,但是在雪域高原上却幸运的降临了一位神圣的绿度母――藏族人民心中的观世音菩萨。大唐的公主很多很多,千年后,只有她的的名字最响亮、形象最光辉。我伫立在日山山顶向西南眺望,心中暗想,有机会我一定要去一趟拉萨,去探看我们远嫁的公主。

告别了日月山,来到了金银滩――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故乡。金银滩草原位于海晏县,这里牧草丰美、牛羊肥壮,人们以金银遍地来形容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故名之为“金银滩”。八月的金银滩草原最美丽。放眼望去,蓝天上白云轻飘,仿佛是一条条洁白的哈达;大地上绿草芊芊,布满了平地、山谷和山岗,红、黄、粉红等色彩缤纷的格桑花在尽情展现着草原的恣肆、美丽与万千风情。雪白的羊群,棕黑的牦牛,五颜六色的藏家帐篷,神圣的玛尼堆,呼啦啦飘扬的经幡……好一个金银滩,名不虚传,美景惹人醉!

“草原上最美的花儿是格桑花,青海湖畔最美的姑娘是萨耶卓玛”。哦,这就是歌中的那位好姑娘!姑娘名叫萨耶卓玛。她是金银滩的女儿,金银滩的骄傲,家乡的人们为她塑造了这一尊铜像。只见她身穿藏袍,脚下依偎着一大一小两只羊儿,手抱羊羔望着远方。我静静的'望着她美丽的眼睛,轻轻地、轻轻地唱起《在那遥远的地方》,生怕打扰了她的梦。她一定还沉浸在七十多年前那一幕幕美好的时光里。那时,有一个叫做王洛宾的文艺青年来到了金银滩。他们同骑着一匹骏马在花海中飞奔,他们扬着皮鞭、唱着歌儿一同去放羊,尽情享受青春的美好。日落西山羊归栏,晚霞给她披上了镶着金边的衣裳。她的红太阳似的小脸和生动的眼睛,迷醉了青年王洛宾。细细的皮鞭扬起来,轻轻地打在多情郎的身上。她不会想到,那轻轻的一鞭,竟然打出了世界经典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当年的哥哥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只把长久的思念留下,只把美丽动人的故事留在了金银滩草原。

萨耶卓玛,金银滩草原的仙女,你在哪里?你已化身千亿,漫山遍野的格桑花就是你呀!多少人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遥远的地方,来寻找他们的梦中女神。来到到你的面前,又有谁不唱起《在那遥远的地方》?我走了,怀着无限的依恋,回首再望一望金银滩草原,再看一看在夕阳中怅望远方的萨耶卓玛:“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的张望……”

粗犷的青藏高原哟,你因为文成公主、萨耶卓玛而变得柔美而多情,今后的岁月,我将把你依依的怀想!

在那遥远的世界散文摘抄篇六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苏老先生曾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所谓坚韧不拔之志,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惧他人的霸气,他人愈挫我反愈勇。正如武则天对骆宾王的挑衅满不在意,反而赞扬道:“一g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好一篇《讨武氏檄文》。”又如冰冰姐饱受非议后说道:“我挨得住多大的诋毁,就经得起多大的赞美。”任他人风吹浪打,我自是闲庭信步。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儿东西南北风

正所谓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我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倘若他人的责难都迎头接下,成功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时却因自身因素而补不上这临门一脚,可委实让人悔恨。所以,我们看到受了宫刑的司马迁仍笔耕不辍,伤了耳的贝多芬指尖不停。受伤也好,残缺也罢,这些从来都不是临阵退缩的理由。

春风得意马蹄疾,我今淡然相对之

写下“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杨慎之父杨廷和十二岁便中举,声名鹊起,但她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内阁首席之位也一直坐的安稳。而反观唐寅,一得意就忘形,榜还未揭便扬言自己必是第一,你不作弊谁作弊。果然,被判“终身不得为吏”。

没有谁的成功来自偶然。这世上从来没有平白无故的逆袭,只有日积月累的努力。而沿途的挫折和嘲笑,都不过是在为成功锦上添花。所以,只要牢记并秉行这三点,成功就会在那不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世界散文摘抄篇七

在那遥远的地方,远山如带,蜿蜒在淼淼的湖的那边,西边天际燃烧了起来,如熔岩似烁金。

向晚的青海湖,霞光淋漓,湖面泛金,一层层镶着金边的蓝墨般的湖浪滚滚而来,扑打着岸边黑色的砾石。

晚风烈烈,扑沓沓,翻卷着五彩的经幡。

霞光渐渐褪去,夜色渐渐重了,云黑了,山黑了,湖黑了……夜,淹没一切。

风更烈了,湖水的`涛声更烈了,黑暗的深处,几点灯火明灭,那可是归航的渔船?

这画面成了永恒,在记忆里,在云的那边……

日月山,二郎剑,野马河,倒淌河,多巴,茶卡……祁连山下,油菜花如黄色的海,还有,留宿于青海湖岸的两天,扎西的客栈。

从西宁出发……走上青藏高原,海阔天空,净亮的蓝天飘着朵朵白云……公路无尽地延伸着,直到看见祁连山下亮黄的油菜花和蔚蓝色的青海湖。

阳光下,湖水像一面蓝色的镜子,映着云。

这蓝的湖水,这白的云彩,可以洗净你的眼睛洗净你的心灵。

路上,不时可见弓着背手摇着经筒赶路的藏族老人,他们白发苍苍,脸上的皱纹干瘪如风干了的枣皮。也有,一队接着一队,带着头盔裹着面纱骑着自行车驮着背囊的“驴友”,问他们,他们说环湖一圈,360公里,四天,或是五天。

稍作休息,他们又跨上车奋力沿着湖岸公路向西,向西骑行……

康巴汉子骑着马,牧着羊。

黝黑的脸庞,穿着紫红或黑或褐色的藏袍,或迷茫或疑惑的眼神看着我们这些远方来的,花花绿绿的时尚的游人。

白羊星星点点散落在起起伏伏的高原草甸上……一群羊过来了,他们成群结队地通过公路,羊群咩咩的叫声,起起伏伏,我们停下车来……照相机追逐着骑马的牧人和他的羊。

路的两边,青青的草原,随风摇曳着格桑花,红黄蓝白紫,一朵一朵,一丛丛,一片一片。

成为记忆的是,傍晚,望着青海湖上空的晚霞,点燃一堆篝火,席地而坐,披一袭洁白的哈达,端一碗清亮的青稞酒,享受湖风的凛冽,享受着草与花的温软清香,享受着少女卓玛的多情的歌声,随风的悠扬:

菜花儿黄了

风吹到山那边去了

这两天把你想死了

不知道你到哪儿去了

黄河里的水干了

河里的鱼娃现了

不见的阿哥又见了

心里的疙瘩又散了

……

《花儿》随风悠扬……在那遥远的地方,天苍苍野茫茫

我回来了,风吹薄了我的衣衫太阳晒红了我的脸……

在那遥远的世界散文摘抄篇八

大家应该已经猜出来了,这些“好朋友”就是生活在极地的动物们。

北极熊是唯一主动攻击人类的熊,它从六个月的冬眠状态中苏醒过来,需要离开自己的家园,在海冰解冻之前,走数百英里的海冰向北猎捕海豹。但因为气候变暖,海冰融化,陷于孤立无援境地的北极熊只能在鲸鱼尸体被冲上岸时,才能吃吃肉。作为陆地上最庞大的肉食动物,其实,它的美味是海豹。它具有特别灵敏的嗅觉,可以嗅到在3.2公里以外烧烤海豹脂肪发出的气味,并准确判断猎物的位置。在“闻出”气味方位后,它就会从冰上跳跃奔去捕猎,一步跳跃奔跑的距离可达5米以上。可现在,海冰融化,它们只能困守一禺,忍饥挨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脆弱的北极冰山融化,生活在那里的北极熊的栖息地不断缩小,生存受到巨大挑战。

人类环境的恶化还远不止这些。我在网上看到的一份研究报告说:“喜玛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国际冰雪委员会负责人塞义德?哈斯内恩说:“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位于恒河流域的喜玛拉雅山东部地区冰川融化的情况最为严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上的从不丹到克什米尔地区的冰川退缩的速度最快。以长达3英里的巴尔纳克冰川为例,这座冰川是4000万——5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而形成的许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来,它已经后退了半英里。在经过了1997年严寒的亚北极区冬季之后,科学家们曾经预计这条冰川会有所扩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进一步后退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升高,而世界人口将在2050年之前达到100亿。“我们的世界正在朝着由人造设施来代替现有免费自然资源的方向发展”,明尼苏达大学的戴维?蒂尔曼说。但是,我们还没有掌握自然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在2.45亿年前的二叠纪大灭绝中,96%的物种灭亡了。后来随着许多新物种的出现,地球上终于恢复了丰富的种群,但是这个过程足足经历了一亿年。威尔逊说:“一些人认为,自然界会复兴人类所毁灭的一切”。谚语云:“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万物皆可应运而生。”或许自然界真的能够恢复一切,但这个漫长的过程对于现代人类无论如何是没有意义的。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天气最动人的特质就在于它的变化多端。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仍然在为准确预报天气情况而努力,在控制气候方面却收效甚微;然而,对环境的破坏却是史无前例的。因此,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尽我们最大的能力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我们的“好朋友”,主宰这多变的而又动人的天气,唱起那动人的个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