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2023年核心素养的教案 化学核心素养下教案(优质5篇)

2023年核心素养的教案 化学核心素养下教案(优质5篇)

时间:2023-09-27 22:09:35 作者:薇儿 2023年核心素养的教案 化学核心素养下教案(优质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核心素养的教案篇一

本次国培学习,我聆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对学科核心素养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化学核心素养是指本学科给予学生未来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或能力;是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

学科核心素养是具有学科特色的素养。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应该包括“变化守恒”、“宏微结合”、”实验与探究”、“绿色应用”、符号表征、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等。

基于初中化学的性质和教育目标,初中化学核心素养:

1、化学变化是化学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而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之一,也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因此“变化守恒”可以作为初中化学的核心素养之一。

2、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科学最特征的思维方式,所以“宏微结合”可以作为初中化学的核心素养之一。

3、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的特有语言,所以会认识化学符号,会用化学符号表征物质是化学的核心素养之一,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手段,科学的本质是探究,科学探究是化学家研究化学的方法,也是化学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方式,所以”实验与探究”是初中化学的又一核心素养之一。

另外由于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所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也放在重要的位置。

核心素养的教案篇二

科目:地理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中给出了核心素养的定义,即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能够用地理视角观察地理事象且用地理能力解决地理问题的内在涵养。在教育部强调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目前的迫切任务。本文从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出发,研究地理课堂教学新模式,培养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生。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解读

综合有关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我认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1.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区域是地理学的显著特征,任何一种自然地理现象都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某一区域内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他们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区域内的自然地理要素存在明显差异。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如我们在分析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地理特征的时候,就要把干旱这一自然地理特征落实到西北地区所处的特殊区域,联系我国西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受海洋水汽的影响小,同时还要考虑地形这一因素,受高原和山地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2.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地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地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以及人地关系的综合性学科,我们之所以将综合思维这一思维方法选定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在一定程度契合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综合性的确很具地理特色。综合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每一门学科都在培养的,地理学科所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主要是在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时要从自然、社会两方面去思考和分析。如我们在分析影响工业和农业区位因素的时候,既要分析影响他们的自然条件,又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只有把两方面综合起来,才能做到工农业布局合理。

3.人地协调观: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人地关系是指地球表层作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动态的作用。人地协调不是我们口头上的说说就能达到的目标,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往往给自然造成了极大地破坏,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而这种破坏反过来又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言: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对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惩罚了我们。又比如近期保护国际基金会发起了一个系列公益影片项目《大自然在说话》,其核心宣传语就是‚大自然不需要人类,人类需要大自然‛。我们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将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如果未来的建设者都不具有人地协调的观念,那么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情何以堪?由此可见人地协调观理应成为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4.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是什么力?是不是直接的说法就是地理实践能力?本人觉得它更应该是地理核心素养中的一个基本素养。地理实践能力的确重要,尤其是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当前学校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很少甚至没有对学生开展实践能力的培养。地理学科更像是实践的先行者,观测技术,野外调查是地理学常用的技术和方法,所以学习地理就有很多‚行万里路‛‚融进大自然‛的机会。达•芬奇说科学是将领,实践是士兵。巴尔扎克说真正的科学家应当是个幻想家,谁不是幻想家,谁就只能把自己称为实践家。地理实践力已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分低能永远不是我们想要的。

二、地理教师如何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改革,以适应时代要求。

传统应试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根深蒂固,主要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在创新意识和个性健康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在能力运用和地理实践力方面关注不足。往注重强调教师的作用和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干巴巴地向学生进行知识的施教。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掌握知识,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则强调学生的死记硬背,而忽视知识的消化、理解。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导致了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今的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究其根本原因是考试制度和教材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没有突破传统的地理教学误区。只有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才能树立起地理素质教育的新旗帜。现代教学观念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在传授知识,学生在消化,理解知识中培养自己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过程,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讲台,贴近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才能出现乐教乐学的喜人局面。

2.核心素养下,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1)强调区域认知,发展地理综合思维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这门科学知识面很广,综合性和趣味性较强,不论广阔的田野、丰富的矿藏,还是那神秘的宇宙、灿烂的星辰、美丽的山河大川,都是地理学内容所及。为培养发展学生思维提供了最广阔的空间。地理知识往往离不开一定的地理区域,如何对区域做出正确认知,首先必须建立起空间概念,但许多学生对地理空间概念相当模糊,有些学生甚至连主要国家、城市都不认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发展空间建模。有两种途径可以做到:一是通过识别经纬地图和地球仪。找出主要经纬线所在区域。主要经纬线包括回归线、赤道、极圈和零度经线等。对主要地理事物在头脑中建立初步空间位置。比如:赤道线上的国家有委内瑞拉、巴西等,零度经线的国家有英国,海洋有地中海等,使学生对地球上东西、南北方向有了大致的概念,对这些特殊线位上的国家及相关知识、有了了解和对比。二是要求学生运用地图完成课后练习及配套的填充图。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多用各种板图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识别区域图的基础上能自绘区域空白图,再将主要地理事物落实到图中。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区域意识。而且学会了用图说话,用图思考,建立了稳固的空间概念。其次,对区域的认知要学会分析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我们在开展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对每个地理分区要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的地理特征进行阐述,甚至把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之间存在联系的方面进行综合。如我们在介绍南亚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和工业布局的教学中,就要综合分析印度自然条件和工农业生产的关系。

(2)挖掘教材,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在其课程目标中提出让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这就要求老师要积极的以实践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注重培养学实践知识。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现有条件组织模拟教学,借助于教学仪器模拟一些日常地理现象让学生能够有一个较为深刻的影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参观、访问、查阅资料等方式组织一些简单的地理调查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到就近的博物馆理解当地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变迁,也可以组织学生对于当地城市环境污染以及繁华商业网点进行调查,对于学生发现其中的地理知识,有效激发学习地理知识的激情具有良好的效果。再者,配合地理课堂教学和满足课堂实验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地理教具、模型、简单仪器、课件等力所能及的制作活动。例如地貌模型、地质构造模型、校园地图和立体模型、自流井盆地模型等。

实验一:地转偏向力的观测

为了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要求学生课前准备这么一些材料:一个无盖的纸箱、一支蜡烛、火柴、香。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纸箱开口对着自己的一侧,蜡烛放置在纸箱一侧。第二步:点燃蜡烛和香,大约1-2分钟后,将点燃的香平放在蜡烛的上方。

第三步:仔细观察香烟在纸箱中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运动情况。实验结论:从实验中我们知道在摆有蜡烛一侧香烟在垂直方向上上升,水平方向上:由蜡烛的上方流向纸箱的另一侧,下方由另一侧流向蜡烛一侧,这就是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我们称之为热力环流。(3)利用课堂和课外活动教学,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未来的工作中真正树立起人地协调观。

《管子.乘马篇》中所列国都的原则体现了顺应、节约和变通的主动顺应的思想:‚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用水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才,就地利,故城国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关于这部分的内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知识和技能目标中要求:‚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要求:‚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让学生达到以上的要求,必须先清楚地知道人地关系。人地关系就是指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地扩大和加深改造和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活动,产生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于人地协调观点的教育在很多章节中都有体现:

(1)如必修二的人口和城市中要求‚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运用有关资料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个标准可通过活动来实施,比如让学生联系洞口县城城市化,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收集,让他们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认识,从而渗透人地协调观点的教育。另外,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个知识模块中‚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这一知识模块的内容对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进行集中的教育,为了使这种教育深入人心,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达成这些目标,比如可以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写一篇图文并茂的环境治理或生态保护的小论文,同时结合实际在校园里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让人地协调观点深入他们的心中,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工作能力。

(2)必修三的知识模块‚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中要求‚距离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中‚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这部分的课标要求结合案例,通过了解案例中的人地关系,让学生产生共鸣,并利用已有的人地协调观点来解决其中的人地矛盾。

总之,我们要突出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法。在核心素养这一要求下,广大地理教师都要研究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真正改变培养学生的模式,培养符合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的教案篇三

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1.回归学习本质—解决问题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

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

同时,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景缺失。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3.教学模式的变革—“活动课程”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4.课程规划—学科和跨学科课程

落实核心素养,从学校的课程规划角度,要完成两种课程的设计:一是学科课程,二是跨学科课程(即综合性课程)。

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跨学科课程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是以社会生活统合和调动已学的书本知识。它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两种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也各有特点,后者是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导的。两种学习交互在一起,才能够实现让教育和学习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全部社会意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所有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需要通过学习者间接经验学习和直接经验学习的交互才能实现。因此,当前学校完善两种课程的设计就极为重要。

核心素养的教案篇四

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 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但立德树人靠什么来落小落细落实呢?这是个问题。

曾几何时,知识本位、应试教育填满了学校生活的缝隙,师生争分夺秒,为的是获取更多的知识。然而当知识以几何级态势增长,这种方式还能奏效吗? 人们意识到,知识教学要“够用”,但不能“过度”,因为知识教学过度会导致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受阻。

教育不能填满学生生活的空间,要留有闲暇。因为学校教育绝不是给人生画上句号,而是给人生准备好必要的“桨”。

更新知识观念是一种世界趋势。国际上多数国家、地区与国际组织都认为,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

国际上长达 20 多年的研究表明,只有找到人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才能解决好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只有找到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dna,才能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又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因此从结构上看,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此外,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

落到学校教育上,还需解决一个关键问题 :它同学科课程教学是什么关系? 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升华为“教育”。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之筏,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核心素养还是学科壁垒的“溶化剂”。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各学科教学将实现统筹统整。比如“语言素养”,它并非专属语文一家,体育课也有——有可能只是手势和眼神,一个快球、快攻就发动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有效交流的非文字信号能力也是“语言素养”。

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个巨大挑战。首先是观念转型——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学科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首先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

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基于“核心素养”完善学业质量标准,还可能改变中小学评价以知识掌握为中心的局面。一个具备“核心素养”的人与单纯的“考高分”并不能画等号。它还将对学习程度做出刻画,进而解决过去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操作性不足的问题。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出炉!这9大素养你咋看? 重磅!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评价的“核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已经出炉(附后)!“京城教育圈(id:bjeduvision)”从部分中小学校长及专家处获悉,最近这份征求意见稿已开始在教育界内部征求意见和建议。

可以说,“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近日在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专家表示,时代变化了,要求变了,呼唤核心素养的出现。讨论中国的核心素养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要适应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校情。哪些素养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我们的学生和国民所需要的。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六大变化。”有关专家表示,六大变化包括,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在论坛演讲中表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

对于这一国家版“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社会各界充满期待,同时提供了多个方面的建议。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不过,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一、社会责任。主要是个体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1.诚信友善。重点是自尊自律,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等。

2.合作担当。重点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对自我和他人负责;履行公民义务,行使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等。

3.法治信仰。重点是尊崇法治,敬畏法律;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依法律己、依法行事、依法维权;崇尚自由平等,坚持公平正义等。

4.生态意识。重点是热爱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动等。

二、国家认同。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家政治制度、核心价值理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理解、认同和遵从。

5.国家意识。重点是了解国情历史,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热爱祖国,认同国民身份,对祖国有强烈的归属感;自觉捍卫国家尊严和利益等。

6.政治认同。重点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等。

7.文化自信。重点是了解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进程;承认和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欣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

三、国际理解。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际动态、多元文化、人类共同命运等方面的认知和关切。

8.全球视野。重点是具有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9.尊重差异。重点是了解世界不同文化;理解、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多元文化交流等。

四、人文底蕴。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10.人文积淀。重点是积累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11.人文情怀。重点是以人为本,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五、科学精神。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12.崇尚真知。重点是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成果;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等。

13.理性思维。重点是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理性务实,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规范行为等。

14.勇于探究。重点是有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能够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并通过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等。

六、审美情趣。主要是个体在艺术领域学习、体验、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15.感悟鉴赏。重点是学习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懂得珍惜美好事物等。

16.创意表达。重点是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具有生成和创造美的能力;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提升生活品质等。

七、学会学习。主要表现为个体在学习态度、方式、方法、进程等方面的选择、评估与调控。

17.乐学善学。重点是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主学习,注重合作;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等。

18.勤于反思。重点是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清楚的了解;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19.数字学习。重点是具有信息意识;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趋势等。

核心素养的教案篇五

这个话题,因为高中新课标修订,新增出“核心素养”的说法,由此引发了各种舆论声音。学术上反而比较沉寂。此文算作有话说吧!

——题记

当前规划未来教育发展时,“核心素养”一词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什么是核心素养”与“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这个方面的研究需求,不是来自学科内部的,而是在强调未来教育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时,客观要逾越的一道屏障。

我们日益认识到,教育不是万能的,却在影响人的未来学习与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的确有必要厘清,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课程实施中,可以做些什么,最需要做些什么。“素养”一词的内涵太大了,不是教育一己之力可以达成的。因而,教育需要聚焦在“核心素养”上。

这决定了,就教育规划而言,需要落实在人的培养上,即体现人本的需要与时代发展中社会之于人才的需要。换句话说,未来社会发展和国家意志需要什么样的人,教育就应该为此付出努力。

语文科,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其责任就是要为教育规划课程需要完成的总体目标而承担一部分任务。基于学生未来发展,以及其学力基础,要规划语文科的教学目的,这构成学科核心素养。在这个独立学科研究中,我们还需要融入学科意识,即自然需要以独有性,来让语文科素养区别于其他课程。

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需要双核的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础,以语文科塑造人的独立品格与所需能力为基础。研究语文科素养,要突出几点:

一是,着眼在现代人的学习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要失掉现代属性。

现代人处于一个特殊人际活动圈子,其文化特征是鲜明的。具体说,是现代人聚集起来,过着现代生活,推动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他们渴望发展的也是基于现代文化而重新塑造新文化。现代人与现代社会,这个特定环境决定了语文教育所塑造的人,也应该具有现代文化特征,在语言表达、思想价值、思维方法上都要打上这个“现代化”的烙印。

语文教育的这个“现代性”,体现在阅读的语料、认知价值、语言交流、主流价值观等很多方面。传统语文与现代语文在五四运动和葵卯学制下的教育都曾经画过界:现代语文,以学习白话文为主,演变而今,在于学习典范的现代汉语;这个语文不是限于国学的,传统的,历史的,而要前瞻未来,本着世界眼光,学习多元文化;这个语文的学习,也需要在注重语感的积累同时,更加重视在有限时间内的学习有效性;这个语文所塑造出来的人,要能够较好服务于现代社会的发展,积极构造现代生活的价值观与行为规则。

二是,着眼于语文科的独有特点,体现学科基本学习属性。 语文是语言学科,就人才类型而言,按照多元智能的理论,其培养人的特长也归入语言领域。语文人,一定是具有语言优势的,进而发展文学水平、文化水平等。语文学科的学习需要画出界限来,这个课程到底要学习什么?不要让语文老师变成一个全能选手,什么都教。这门课程也不可能不所不包。语文教什么,这是一个老问题,却无法解决。语文学习的核心圈,即内核是语言层次。这个层次的语文,较多关注词汇、句子、修辞、语法等。任何语言的学习都要由此起步,语文姓语,也要做好这个本分的事。第二个层次是文章与文学圈子。也就是语言具备了完整形态的表达,具有了结篇的意义。这就是说,语文科的学习,也把中国历史上的经典作品、全世界人类历史上形成的优秀作品都包容进去了。文章里包容的东西一下子丰富起来,诸如人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价值观等都要包括在其中。而且之于优美语言的审美就变得重要的。文学的意义就在于,把人类最美好的语言,最美好的情感,最美好的思想等一并装入文章呈现给大众,成为教育的样本。这个阶段的学习对于发展人的典范语言起重要作用。第三个层次是文化和哲学层次。这需要在一个人有了很多人生阅历和基础性的社会认知之后,才可以启智。这个学习可以延后一点,作为语文科素养发展的后续事情。语文科读久了,或许其人的文化滋味就显著起来。

读书、写作,这是语文科的本质性的行为表现。过去如此,今后还会如此。在语文科学习中,也不要失去母语文化的土壤,古代的经典作品不要排斥。这也是今天我们强调文化传承的基本意思。只是文化的学习是延后的事情,在孩子语言发展的初级阶段,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太多灌输过去的书本和所谓的文化。非要在人的思想奠基之后,有了多维思考和辨析能力之后,才可以把传统文化里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剔除出去。三是,着眼在核心素养,不要过于泛化,超出学科实施力量则就成为学科实现不了的目标。

核心素养,与素养不同。在内涵上都是谈素养,可是加上“核心”,就保留了最重要的东西。语文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过去做过很多总结,在知识教学时代,提出过“字、词、句、语、修、逻、文”的说法,把语文知识素养用这七个维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现在看,有一点狭隘了。之后,大家普遍接受行为要点的概括,表现为:听说读写思。听说读写是四种能力,后来觉得思考也是语文科不可或缺的,就补上“思”这个重要行为。这些是能力要点的核心。素养的开口更大一点,而且除了装入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

我们要注意的是,在核心层次,谈知识核心、能力核心都没有问题,进一步延展到文学、文化、以及人文化的时候,很容易收不住口。过去语文科教学越界的时候很多,上成政治课有之,上成历史课有之。现在文章的内涵扩展了,新闻、说明文、科技文,各类应用文进来了,于是一些课堂开讲医学、宇宙学、科学知识等。还有的老师,在语文课,与学生大谈人生观、价值观,似乎在上哲学课。

语文科一定要守住语言学习、据于文本,这就是语文课程的核心,其他都是从这里长出来的。在高学段就增加一些,学习能力强的人都多涉猎一些。而且,很多时候,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发展,不能逾越生活基础、思想基础。没到那个岁数,缺乏那个阅历,缺少思考力,则其语文的认知总是到不了你要他去的地儿。四是,基于不同的学段,结合教学发展,进行素养发展的层级化设计。

基础教育,分出三个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在语言学习上,也分出初级语文和高级语文两个阶段。

初级语文,要过说话关,重视口语训练,重视语言的交际性。外国人学习汉语,这个初级阶段非常明显。在高级语言阶段,增加了文学的学习,语言的艺术化要求提高了,需要了解这个文化圈子里的人怎么想事、怎么做事。英语学习还要有专业英语,这与英语国家在科技发展上具有领先优势,而很多专业词汇,在生活中不常用而在科学学习中离不开有关。汉语的科技化特点不是很明显的。因而语文的阶段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初步语言阶段,重视词汇积累,可以进行口语交际;高级语言阶段,可以阅读本民族从古至今的优秀文学作品,具有良好的领悟能力。

一个人的语言发展与年龄认知特点是匹配的,任何语言的学习都需要从基础语言的词汇积累开始,而且要积累很多文章,也就是用典范的文章垫底——打下精神的底子。在现代社会,不识字的文盲少见了,可是因为缺乏经典文章垫底,少了精神根基的人很多,由此让一部分中成为识字的文盲——其实是文化盲、思想盲。

词语提供的简要信息,这是低年级孩子容易获得的。到了高年级,文章的内容也由浅入深,增加了思想含量、文化含量也有变化了。

五是,核心素养需要具有稳定、基础性特点,与学科双基的要求具有关联性,可是也不要漠视学生学习的发展性。 核心素养是什么,这个东西应该是稳定的,也就是说,我们要求的落实双基,就应该成为这个核心素养。换句话说,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要成为核心素养。

在提出双基的时代,我们把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较多停留在语言层次上,较少关注文章的人文性,由此缺乏了人文关怀。这样的教育就死气沉沉,一点趣味也没有。语文的美感,除了应用语言的准确和优美之外,还在文章内蕴之美。这是具有较强人文性的。因而在1992年韩军老师提出弘扬人文性的主张。这个学术观点所反拨的现实是,语文科不要过于知识化,沉到语言知识的底子上,缺乏对于一个人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视和培养。

今天提出语文素养,在继承过去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也要考虑到语言发展进入较高层级,所应该具备的基础性的素养。

扎根课堂,走向生活

——浅谈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策略

梅州市梅江区客都小学

张清芬

【摘要】时代的发展,呼唤综合素养全面提高的人才日趋迫切。语文素养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作为提高其他学科学习能力的基础,显得尤为突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想培养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代新人,教师就应当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既要扎根于课堂教学,也要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自主实践中学习。

【关键字】语文素养

字理

单元整合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扎根课堂,要着重夯实语文基础,抓好课堂教学,不断丰富语言积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那么,如何在高年级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呢?我认为:

一、识字教学重字理讲析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

中强调:“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汉字的特点及自身规律也就是它的构字理据,亦即字理。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讲析字理是识字教学最根本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把符合儿童心理与符合字理结合起来,探索提高识字效率的新路子。”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字理讲析。

我们的汉字大部分都是形声字,如果掌握常用的、组字率较高的象形字以及用它作形声字形旁时表义的特点,就能形成识字能力,进而能“无师自通”创造性地学习汉字了。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教学契机,有效引导学生从字理上去记忆生字,学习词语。长此以往,自主学习生字能力才会不断提高。真正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愿望。

二、阅读教学重单元整合训练

小学语文新课标总目标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显然,新课标把指导学生的阅读实践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紧紧结合起来。我常常思索:学生如何去达到这种目标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立足教材,把握单元训练重点,是个不错的选择。

(一)

理解“单元导语”,把握阅读方向

现在的教材,都是按一定的主题组成一个单元。在“单元导语”中,它往往用很简短的一两句话点明本单元主题,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起到了提纲挈领地理清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我们应该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一个单元学习之前,要认真阅读“单元导语”,然后带着单元阅读训练重点预习这单元的课文,让学生课前就有了对单元学习主题有一个整体认识。这样的预习,就好像交给学生一把大门的钥匙,让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地学习,有效地理解课文,为我们提高课堂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强调的语文教学流程。那么,如何去实施这三个层次呢?把它放在单元教学中,通过其中一篇文章的学习,把方法总结出来,“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去学习这个单元的其余课文,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也可以把整个单元的学习形成一个系统性,能够较好地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一,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所谓感悟,即有所感而领悟,换言之,就是

让学生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教学中,每篇文章都必须扎扎实实地通过初读整体的感知,深读感受,精读感悟这些环节,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在反复读文本过程中,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达到悟的境界。或许这正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奥秘吧!如教学《老人与海鸥》一文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令你感动的场景品读,从中悟出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情谊。“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显灵光。”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创造这样的读,才能悟出作品的精妙,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激发出潜藏于学生心灵深处的思想火花,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其次,在感悟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积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丰富语言积累”。小学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范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本,引导学生背诵积累优美语句。如学习《珍珠鸟》一课,可引导学生背诵描写珍珠鸟外形特点和活动的优美语句,背诵在介绍活动中,穿插外形描写的段落,从而学习作者如何状物抒情的。但不是每篇文章都要面面俱到,可以在单元的课例中,有目的地去分类积累。这样既达到积累的目的,也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乐于去积累。

积累,最终都是为了能够有效运用语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加强运用的训练,可以有机地进行句段及篇章结构方面的说写训练。比如,学了《猫》一课,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植物的特点,鼓励学生仿照作者的写法,把其特点描述出来;学习了《珍珠鸟》后,可以仿写作者在状物中抒情的写作方法。只有平时课堂上落实运用训练,学生作文中,才能“下笔如有神”啊!

是啊!课堂上,扎扎实实地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这一法宝,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

诚然,语文来源于生活,光在课堂上学习还远远不够,还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积累语文。只有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才能为语言的积累提供丰富的素材。试想,如果从未留心观察过动物,怎么能把动物的特点细致地描述出来?因此,我们还要着力于鼓励学生把语文学习延伸到生活中去,细心观察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积累写作素材,把课内学到的东西迁移到生活中去,在人际交往中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

(一)在生活中积累语言

学习语言,只有同生活联系起来,那才是有灵性的语言,有活力的语言。生活如土壤,语言是大树。有了肥沃的土壤,语言才能枝繁叶茂。生活语言是丰富的,鲜活的,等待学生去发现,这就要鼓励学生将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在交际中发展语言,在倾听中学习语言,在思考中锤炼语言,从而在生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二)在实践中丰富写作素材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富含了极为深刻的鞭策作用。是的,唯有热爱生活,细心观察生活的人,才能从生活中撷取丰富的营养,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如,引导学生观察一种植物的成长,并写下连续观察日记。这就需要让学生亲自去种植,并细心观察植物的成长变化,才能够有素材可写呀!

如果说,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一个圆的话,那么扎扎实实的课堂学习是一个圆点,而走向生活中学习语文则成了半径。生活积累的丰富与否,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多与少,直接决定了这个圆的大与小。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关键要扎根于课堂学习,同时,还应该致力于生活中学习语文,实践语文。唯有两者相结合,才能够把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能力充分挖掘出来。

相关范文推荐
  • 09-27 最新小学劳动教育活动记录表填写 小学劳动教育活动总结(汇总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 09-27 最新护士抗疫事迹(大全7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
  • 09-27 最新苗木采购种植合同(通用5篇)
    在人们越来越相信法律的社会中,合同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它可以保护民事法律关系。合同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合同。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合同
  • 09-27 2023年结婚典礼致辞发言 结婚典礼女方讲话致辞(实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
  • 09-27 最新职教国培心得体会(汇总7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通过记录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借鉴他人的经验,规划自己的未
  • 09-27 2023年金鞭溪游览时间 湖南金鞭溪的导游词(优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
  • 09-27 伊索寓言寓言读后感三年级(汇总5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
  • 09-27 2023年写水浒传的读后感(优质7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
  • 09-27 2023年溶洞创意方案 盘山溶洞心得体会(大全8篇)
    方案可以帮助我们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明确目标的具体内容和实现路径。写方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方案范文的相关内容,希
  • 09-27 人居环境整治感悟心得(模板9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感悟,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感悟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