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散文两篇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 现代散文选读教学反思(优质5篇)

散文两篇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 现代散文选读教学反思(优质5篇)

时间:2023-09-26 01:52:38 作者:雁落霞 散文两篇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 现代散文选读教学反思(优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散文两篇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一

胡适

一、教学目标:

1、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三、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ou1)绰号(chuo4)庶祖母(shu4)

吹笙(sheng3)摹画(mo2)眼翳(yi4)

舔去(tian3)侮辱(wu3)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二、导入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四、学习课文内容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提问: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明确: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教师可让学生从收集来的有关胡适生平材料来交流介绍)。

提问: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明确: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五、探究活动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六、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七、布置作业

1.品读与探讨第一题。

2.练习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管束责罚气量广漠质问宽恕文绉绉

二、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三、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心得。

明确:

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四、比较欣赏‘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推荐篇目:

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赵丽宏《母亲和书》。

五、欣赏“诗中的母爱”

如: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又如:歌曲《妈妈的吻》(付林)、《烛光里的妈妈》等,通过欣赏歌曲,来感染教育学生珍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

六、小结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练习册题目。

散文两篇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二

文字绘出的图画--雷雨前《现代散文选读》(苏教版教学案例)

课题文字绘出的图画

--雷雨前课时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涵

2、探究文中出现的事物的象征意义

3、教育同学们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涵,探究文中出现的事物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探究文中出现的事物的象征意义

教学设计

自主合作探究

预习要求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方式备注

一、导入:

二、作者和背景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会”创始人之一,“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之一。“茅盾”是1926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林家铺子》、《腐蚀》等;散文集有《茅盾散文集》、《话匣子》、《野蔷薇》、《见闻杂记》等。现有《茅盾全集》行世。

本文写于1934年,那个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进行军事“围剿”,对白区进行文化“围剿”,全国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作品反映了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黑暗统治,表达了革命者奋力摧毁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昂扬斗志,对革命充满胜利的信心。《雷雨前》是茅盾散文写作第二阶段的代表作。他在大革命失败后,怀着极其苦闷的心情,远走日本两年。这两年是他散文创作的第一阶段,以《雾》为代表作。1930年4月回国后加入“左联”,与鲁迅先生并肩战斗,开始了他散文创作的第二阶段。

三、走进课文

1、浏览全文启发思考:

文中哪一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明确:“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

2、精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作者希望“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那么,雷雨前究竟是怎样一个世界呢?请同学们就“干净清凉”这个词寻找两个反义词。

明确:“雷雨前是个肮脏闷热、龌龊窒息的罪恶世界。”

提问:既然“雷雨前是个肮脏闷热、龌龊窒息的罪恶世界。”

那么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一画面的?

提示:文章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来描绘的,,

找出文中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并分析在这一时间段内作者所描绘的景物及其特征。

提示:写“清早”的氛围:闷热、无风,露宿的人、灰白的幔,河干、土硬还像在“吐”“热气”。这都是从视觉、触觉得来的实际感受。

写“这一天上午”的氛围:幔外也许有风而幔纹丝不动所造成的“热辣辣的一股闷”,汗腻胶着皮肤像结成了一层壳,真实地再现了随时间推移,热闷增强、压抑郁闷的气氛也随之增浓的真切情景。

这一幅幅关于天气景象的图画,表现了郁闷窒息、密云不雨的天气景象,因此作者渴望“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

明确:表达了人们要求推翻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信念。对大雷雨的渴望,对大雷雨来临的喜悦,充满了对光明前途的向往,是乐观主义精神的体现。)

提问:由此可见这篇文章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象征,教师讲解象征的写法。

3、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文中“灰色的'幔;苍蝇、蚊子、蝉儿;风雷闪电;执刀巨人;大雷雨”各象征了什么?

提示:灰色的幔:国民党统治和一切反革命力量

苍蝇、蚊子、蝉儿:反动官僚、帮闲文人

风雷闪电:一切革命力量

执刀巨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大雷雨:革命高潮,推翻反革命统治的的大决战

4、讨论主题:

茅盾以自身的感受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专制统治的高压下面的痛苦生活和打碎旧世界、建立新天地的强烈愿望。

四、考考你:

1.《雷雨前》写于(1934)年,作者是现代作家(茅盾)。是一篇(抒情)散文,采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它描写了(郁闷窒息)和(密云不雨)的天气景象,结尾句表达了作者(要求推翻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信念.

五、作业设计

仿照范例,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写一首小诗。

例a:粉笔

白色的犁

耕耘在黑色的沃土

例b:橡皮橡皮

一心盯着别人的错误为了纠正别人的错误

耗尽了自己的生命献出了自己的青春

六、小结全文

七、板书:

雷雨前茅盾

闷热的天气----社会环境

苍蝇、蚊子----反动派及帮凶

蝉儿----------口头革命者

雷电风暴------革命

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

北方

散文两篇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三

本学期我担任六(2)班的语文教学,并兼任班主任工作。回眸半学期的语文教学,真是浮想联翩,历历在目,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亲一轮课程改革强劲的东风,催生了本册教材所具有的代表性,逻辑性,完整性。它体现了"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的原则。现将本学期第一单元《山中访友》的教学做个反思: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为了让学生走入文本,课前我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如课文说作者:带着满怀的好情绪"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好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到山中寻访一位朋友,但读到文章第三段时,读者便才恍然大悟,原先作者要访的是石桥,树木,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象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粒,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作者把自我想象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qing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的世界"。

我设计的练习充分体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问题:

作者在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

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展示想像,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第一问主要是让学生抓住作者所描述的景点,理清思路;第二问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写作技巧。关于第一问要引导学生透过抓关键词来回答。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是自然界的各种景物,如:石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等;关于第二问的回答,参见"教学参考"有关的资料。

总之,教学有喜有忧,有花有果,有香有色;但也有不足之处,我将继续加强学习,丰富自我,把握新的教学理念,让自我所教的学科更上一层楼!

散文两篇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四

所得:

一、学生观: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高中新课改的学生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1、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5分钟全班齐读,10分钟个体阅读,5分钟交流展示,10分钟分组命题,5分钟师生讨论解题,5分钟教师归纳考点及解题思路。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2、学生参与面:朗读环节,全班学生参与;阅读环节,学生人人参与;交流环节,4人展示;分组命题环节,学生人人参与;讨论环节,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人人参与课堂活动。

3、主动性:学生发言均为主动举手,积极争着上讲台展示成果,学习积极性高,主动性强。

4、师生关系:学生主体性突出,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气氛轻松。

二、教学观:

1、教学目标:复习的出发点不是老师,而是学生,复习的最终目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能力。

2、教学模式:打破了专题复习的一般模式“由教师解析高考的考纲、考点—由教师演示高考例题—让学生训练高考模拟题—再由教师归纳”,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先强化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方法,然后让学生自行命题,学会主动质疑,学会自行解疑,再回归高考考点、考题,从而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3、教学环节:整体阅读部分——先朗读,再默读,再交流,再归纳。重点阅读部分——先命题,再对照高考命题,然后讨论答案,再对照高考答案,最后归纳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教学设计的层次分明,逐层递进,学生知识的获得“先行后知”。

4、教学手段及形式:用投影仪让学生展示阅读笔记,交流阅读心得,效果真实、直观;分组命题,形成探究学习的方式,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态度。总的.感觉是,学生突出,课堂有亮点。

所失:

1、教学目标有偏离,应试性太强。教学重点、教学环节等都紧扣“高考”这唯一的指针,容易使语文教学误入“功利”歧途,失去语文学科的“语文味”。重技能培养,不重内涵熏陶的教学方向是危险的。

2、对文本的品读,引导不够。对语言文字进行咀嚼,才品得出语文的“味道”;对思想内涵反复揣摩,才悟得到语文的“精髓”。这点做得不够,很遗憾。

3、教学内容上,关于整体阅读“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没能引导学生去追究。对于这三个能迅速理解文本的基本问题,没有明确提出(准确说是没有归纳),很遗憾。

4、时间的安排前松后紧,以致于后面的教学环节过于匆促。“解题”环节,未能逐题展开讨论,“解题思路”点拨环节,没有讲8个考点逐一完成。容量贪大求全,一课时未能完成,很遗憾。

5、板书写得过于随便,未能体现语文教师的书写基本功。

6、朗读占用了眼保健操的时间,违反学校管理规定。

总的来说,目标有偏差,深度不够,容量过大。

感悟:一次公开课=课前思考 课堂完成 课后反思 未来改进。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一堂课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维目标的落实是检验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二、学生课堂的表现。要总结自己一堂课的成败,学生是检验官。在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说明了你课堂知识结构安排是否合理,组织课堂活动能力是否有效。

三、课后学生作业情况。教师一般会选择与本节课内容重点紧密联系的习题让学生完成作业,作业的正确率直接反映了本节课的知识是否落实。

四、教师自己的情绪。如果一节课下来,教师自己很快乐,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那一定是一节很不错的课。如果下课铃声响后,教学任务没完成,教师还有点生气,那就得调整课堂的教学活动了。

五、同事的评价。教学反思的书写,离不开教师群体的智慧,你可以通过别人的鉴赏,了解到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六、学生学情反馈调查问卷。教学反思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自己的教学,那么做一份学情调查问卷是不错的选择。让学生对自己教学作一个真实的评价,从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散文两篇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五

提到散文,我们自然就会联想起优美的意境、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灵动的想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散文以它“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摄人心魄而独占一隅,散文教学在不知不觉中引领着我们师生走向美的艺术殿堂。我们感受着美、享受着美、追求着美。作为语文教师,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高尚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散文教学的效果和我们想象中的并不一样,最起码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和我心之所想有极大差别。

首先,忽略文本的重要性。散文的语言是美的体现,教师往往会把语言放在首要位置,重点研读语言之美,而忽视了散文的“形”和“神”, 不愿在散文教学上浪费太多的精力,导致学生“随波逐流”。

再次,学生无法理解散文的神韵。散文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在学生看来却是不知所以,乱成一片。因此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及其重要。

最后,教师没有恰当的引导,学生无法掌握学习技巧。如语言的内涵、意境的体会、情感的挖掘写作的方法等等。特别是多媒体的滥用,更让学生只会看热闹而无所适从。

针对散文教学出现的这些弊端,我认为,我们应当这样做才能力挽狂澜。

首先教师本人要对教材引起足够的重视,被选入初中课本的散文都是名家的作品,它渗透着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精华,也代表着作者的写作技巧。我们语文教师应利用好现有的资源,不应把文质兼美的作品如同“弃儿”一般另眼相看,这样既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在无形中助长了学生歪曲的学习风气。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反复读,反复体会,反复引导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有人说“散文的真面目是以情感人”。从这一点来看,作者所展现出来的情和我们师生所感悟到的情是我们学习散文的关键所在。学生在阅历、思想、精神、知识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对文本的认识也会不尽相同,那么情感的体验自然就会有浓有淡、有深有浅,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将学生引入散文的意境,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把自己整个身心融入到作品当中来,把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真挚的情感传导给学生,学生的情绪被感化了,才会由“形”体会到“神”、由景体会到情。师生同入意境,共同赏析美、感悟美、享受美。

散文形散,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没有脉络,没有头绪,思路不清晰。其实这并不是一个难题,无论它怎样“散”,它的“神”却是“聚”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把握文章的构思焦点,即关键词或关键句或文眼。只有抓住文章的核心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研读解析,深入浅出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从而顺理成章地使学生理清了思路,把握了脉络,掌握了文章的构思。

语言美,是散文的一大亮点。挖掘语言内涵及其重要,它不仅会带动学生的情感,也会使学生在写作上受益匪浅。小处从字词分析,大处从句段入手,模仿文中的各种描写方法,揣摩文中的情感变化,领会文中的表达技巧,学习文中的精巧构思,进而真正体会作家遣词造句的妙处。

让学生回归生活,是学习散文的前提条件,散文虽然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但并不是学生对生活的体会,我们不能让学生的思维成为无源之水。因此,我们可以适当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或引导学生感悟一些生活当中的细节,使学生用心与文本对话,这样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涵。

       学生只有反复地朗读,才能逐渐走进作品的意境中去,品味作品的韵味,才能感受作者的深情告白。同时也会增进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文化内涵。

散文是美的,散文教学就应该是美的享受,散文教学课堂更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如何改进教法,如何改进学法,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及其关注的问题。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