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讲话稿>2023年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一等奖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优秀5篇)

2023年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一等奖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优秀5篇)

时间:2023-10-04 12:48:04 作者:雅蕊 2023年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一等奖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优秀5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一等奖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

2、能力目标:

(2)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教学重点: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内容

教学难点: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内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马克思生前最喜爱的一则寓言

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

“不懂。”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

“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那你的 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船夫问:“你会游泳吗?”

“不会,不会!”

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

——说明了我们不单要有认识,更重要的是把认识应用于实践中。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要了解好实践的含义,我们就得从下面的两方面来理解。

一是指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事物。——也就是说,作为实践,它必定是人的活动,其主体只能是人,像牛耕地、蜜蜂建巢都不是实践。

二是指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观念存在变为现实存在。——实践是一种现实的活动,不同于观念活动,另外,实践还能把我们脑中的观念意识转化为现实中的东西。

巩固练习——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属于实践活动的有4、6

(过渡)我们了解了实践的含义,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作为实践,它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2、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实践有客观物质性。

原因:

a、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b、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实践的主体(人——体力、智力)

实践的手段(工具、设备)

(2)实践有主观能动性。——最本质特征

体现在:

a、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物质生活资料——电视机、电脑、空调

b、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的更替

注意: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二者是统一的,不应用这一特征去否认另一特征。

举例说明:某一同学是江海中学的学生、是某班的学生、是江门人,我们不能以此来否定其他的特征,这些特征之间并不矛盾。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所谓的历史性—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另外,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它有三种形式。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

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为人类要能进行下两项的活动,首先就得解决吃穿住等问题。

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革、方针的制定制度的实施。

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过渡)那么实践与认识有什么关系呢?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作为一个总的关系而存在的。在这一总的关系下,包含着四个……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材料二: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入药麻醉作用。

问:这两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可见,认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里固有的,而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

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有两个: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展示非典时期的资料图片、战略计谋的产生、风扇空调的产生。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业生产,需要科学来查明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弄清自然力的作用方式。”

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向人们提出新的要求,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解决新的问题。

所以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过渡)实践能够作为认识的来源和动力,那么我们应该要用什么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呢?——实践。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相符合。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它联系着主观认识。

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陶行知改名。

小结:

1、含义: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板书设计: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实践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有主观能动性。——最本质特征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

课后小结: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一等奖篇二

1.确立教学设计的认知逻辑,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基础。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对教材的顺序做出了细微调整,从标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入,讨论人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在对“实践”有了哲学思考后,引入实践的概念和特征。因为由实践的概念和特征,过渡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虽然符合知识逻辑,但实践本身概念较为抽象,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相对符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所以这样的改动由浅入深,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通过教学模型的设计,探寻教材的本质,增加教学设计的生命力。一例贯穿的教学设计具有结构上的完整性,能够体现教师的设计功力,保持了课堂风格的一致,但是一例贯穿的生命力在于“例”,事例如果失去了时效性,教学设计难以常青。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使用了命题判定是非、已知概念再判断的环节,通过这种模式来架构起来本节课的框架,让学生在对命题的不断推测、怀疑、反思等过程中来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增加思辨的味道,符合哲学教学的特点,且这种模式的建立能够灵活迁移,保持了相对长久的生命力。

3.本节课也有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对于“知行关系”的提升没有达到理想的高度,以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略显薄弱;同时“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应该是贯穿全课的核心,解开谜题的钥匙,教师在处理上还需要加强。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一等奖篇三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必修四《生活和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题的内容。在学习本框题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唯物论当中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铺垫作用。从地位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区别于其他旧哲学的根本特点。所以学好该框题为后面唯物辩证法的学习打下了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命题判定、概念再判断等方式,能够理解实践概念、特征以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2)能力目标

能够全面深刻地把握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初步利用“实践观”来分析现实生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用实践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让知识服务于实践,努力形成知行合一的生活态度。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实践的概念,全面掌握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实践的概念和特征。

二、说教学方法

1.活动探究法: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活跃课堂气氛。

2.集体讨论法: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从标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入,讨论人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模仿《非常了得》综艺节目,分别给每组两张任务卡,向学生说明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观点1:认识的来源只有实践一个;?

观点2:认识的来源有多个:直接经验(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与间接经验(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认识的来源于获取认识的途径是源与流的关系,让学生区分认识的来源与途径,二者具有本质区别。启发学生: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

最后得出结论:间接经验也是他人的实践得来,所以归根结底认识的来源还是实践。

(2)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提问: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经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沟通的良好品质,也锻炼了学生综合能力、语言组织归纳表达能力。

展示科学实验对这一问题的检验情况得出结论: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为这点理解起来有点难,所一教师要适当的讲解)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认识的目的

以人们对食品添加剂中的甜味剂研究为例,引导学生从哲学角度分析,得出结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认识的目的。

(4)实践的概念

运用讲授法,让学生理解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注意3点:一是人为主体;二是对象为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三是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区别于动物适应自然的本能,也区别于纯粹的思维活动。

(5)实践的基本形式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加强对实践的理解并简单介绍实践的三种类型)

1.动物界最高超的纺织工织布鸟正在编制精美的鸟巢动物的本能活动

2.为满足换乘需求,对地铁5号线站台进行了加宽改造生产实践活动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变革社会实践活动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一等奖篇四

本节课,张老师认真分析、把握教材,对概念的生成富有技巧,有效落实。如,实践的含义,利用一组具体的情境,水到渠成地去演绎、归纳实践的含义,利于学生理解。

张老师全面梳理了教材内容,分析了这节课内容的地位和重要性,准确分析了高二学生已具备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选用了适合政治学科和高二学生、体现学生自主感悟的教学策略,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供了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资源,提出了具体、明确、具有层次性的教学目标;准确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和容量设计合理安排得当。张老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将教学目标明确地贯穿于每一教学环节当中,教学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教学环节完整、清晰、详细:通过设问,开门见山地导入新课,设置五个情境,完成了实践的含义、特征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学习;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引导思考、感悟,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反思简单分析了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板书设计目的.明确,内容主次分明。

张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环环相扣,目标明确,但是在教学设计的有些环节还有些小问题:一、教材分析应该分析本节内容期望达到的广度和深度,与其他哪些内容有内在联系;二、学情分析应该分析高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已具备的学习方法;三、重难点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以及自己已有教学经验或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或学生的理解水平加以具体分析,教学过程中如何突破重难点;四、教学评价应该分析教学过程中采取什么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一等奖篇五

教学资源集散地。" type="#_x0000_t202"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课题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时间

xx年11月9日

学校及班级

知识目标识记 :(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构成要素(3)实践的特点理解: (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运用:(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2)依据相关原理,说明实践决定认识。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情感态度

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要服务于实践。

教学

重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学

难点

实践的特点

教学

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阅读法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三杯溶液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授

深化对实践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自主学习,探讨深化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锻炼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

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