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最新散文随笔秋游(精选8篇)

最新散文随笔秋游(精选8篇)

时间:2023-10-16 15:19:24 作者:灵魂曲 最新散文随笔秋游(精选8篇)

一分钟是那样的短暂,却又能够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或许我们需要利用这短暂的一分钟,去为自己的人生加一些分量。是时候好好把握每一分钟的意义了。每一分钟都蕴藏着无尽的可能性,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一分钟内注意总结的结构和层次,是一篇完美总结的整体布局。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够有所帮助。

散文随笔秋游篇一

从秋浦河入江口驱车溯流而上,公路和河道像两条绸带交织在一起,一绿一黑,时分时伴,到石台贡溪才分道扬镳。一路上山环水绕,峰回路转,车如同行进在一个巨大的山水盆景中。时值枯水季节,秋浦河失却了夏日的丰腴,虽然不能饱览春夏间“一水绕田将绿护,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沿途风情,但古柳津渡、澄碧秋水还是会不时激发出“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诗情画意。

车至目的地,抬头看见挂有“荀鹤山庄”牌匾的接待处,方知“蓬莱仙洞”恰处晚唐诗人杜荀鹤的故里———贡溪乡杜村。心里一阵莫名的激动,惯有的思古幽情弥漫开来,目光逡巡着四周的山水田园,希望能寻到有关这位落魄诗人一星半点的蛛丝马迹,好让久仰的心情有所归依。最好能亲自到他的故居或墓地拜谒一番,即便因此耽搁了游玩仙洞也是值得的,因为这份意外的惊喜已经让我觉得不虚此行了。

可惜我的愿望落空了,问导游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也难怪,时隔近一千二百年,若没有后人刻意保护修葺,什么样的建筑墓园能经受得住时光之流的涤荡呢?带着这样的遗憾,踏上通往“蓬莱仙洞”的青砖甬道,砖缝中透出的苔藓绿意显得古味盎然,更添了一份欲访不值时“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落寞之感。

进入“蓬莱仙洞”,先前的黯然被洞中鬼斧神工的造化神奇渐渐冲淡。“蓬莱仙洞”分地洞、中洞、天洞三个层次,洞中有洞,洞洞相连,堂庑深广,气象宏阔。地洞洞口左首赫然矗立着一座状如金钟的巨型钟乳石,高约九米,宽近八米,底边周长三十余米,其上有一盘龙提钮,形象逼真,惟妙惟肖,仿佛有意炫耀“洞主王母”钟鸣鼎食的皇家奢华。沿方砖通道向地洞纵深行进,如同闯进了古罗马的王室宫殿,高高的穹顶,乳白色的细腻洞壁,颇有几分拜占庭风格的建筑意味。抵达地洞尽头,拾级攀援而上,好像登上了一艘巨轮的舷梯。俯身下望,已然身处第三层“甲板”,回首来路,呈“之”字形绕壁盘旋,其上人头徸徸,络绎不绝。

稍事休息,经中洞一鼓作气爬上了“南天门”,到达了天洞仙境。山水壁画影影绰绰,太过抽象,倒是旁边的“瑶琴宫”名副其实。洞中难得一见、发育良好的众多钟乳石构成了一个五、六平米的天然密室,许多中空的石钟乳拄顶接地,粗细林立,恍如误入了瑶台琼林。几片状如编钟的钟乳石悬于半空,依次敲击,果然能发出不同音阶的悦耳琴音。可惜部分已被无良游客肆意敲断,留下了难以弥补的缺憾。

走完天洞的尽头,就来到了“蓬莱仙洞”的核心景区———王母瑶池。一片罕见的洁白如雪的钟乳石从洞顶垂挂下来,如静止的瀑布,又如玉树琼枝、雾凇冰挂,更似晶莹剔透的绢丝罗帐,让人不得不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瑶池应算洞中最精致、最典雅的一处景点,连地面上随处可见的石笋、石柱都泛出玉石的光泽,溜光锃亮,洞顶垂挂的石钟乳也与别处大不相同,雪白,浅黄、淡绿,栗褐等色五彩杂陈,环拱如花。整体仰观,极似一朵盛开的硕大牡丹,而每一片花瓣犹如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的海底珊瑚构成。在各色灯光的投射下,在明镜水面的倒映中,整个瑶池流光溢彩,放射出天然洞穴向来罕有的珠光宝气,似乎将洞中所有的精华都聚集到了这里,呈献给游客,让人觉得亦真亦幻、飘飘欲仙。

步出洞府,日悬中天,早已饥肠辘辘了,就近到“荀鹤酒家”用餐。环顾四壁,希望能看到杜荀鹤的一首诗或是他的一幅诗意画,聊以慰藉此次洞外神游,可惜依然遍寻无着。也许是天意注定我和杜公无缘吧,就像千年前天意注定了荀鹤与他近在咫尺、朝夕相伴的仙洞无缘一见一样,要不《全唐诗》里一定会多出几首歌咏洞中奇景的千古绝唱。那么,“蓬莱仙洞”的人气也一定会比现在更火爆。

散文随笔秋游篇二

早就听说过"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武汉长江大桥和坐落在珞珈山的樱花胜地——国立武汉大学以及号称“风情小吃一条街”的户部巷,今年中秋我终于乘上前往武汉的火车。

一位挚友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早晨六点我们就在车站会面了。中秋当天,武汉天气很好。白云飘飘,阳光微斜,好友开着小电动载我穿过华科校园里一排排的法国梧桐。参天的古木让我不自觉地哼唱起张靓颖的那首歌"那排法国梧桐,多繁茂的枝桠,听到一曲g大调巴哈…"稍作休整后我们决定前往武汉大学。

从华科东小门出来后乘坐340路公交没多久就可以到达此行的目的地武汉大学。"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山上有黉,武汉大学。"清末湖广都督张之洞创立的武汉大学,就像是武汉的一张名片。武大校园濒临东湖,坐落在珞珈山,校园内绿树成荫,除了极富盛名的樱花园,更值得一提的我认为当属校园里的民国风格建筑:宋卿体育馆,老文学馆,图书馆,老法学院和被学生们称之为"樱花城堡"的宿舍。临波门外的东湖是游人的一大落脚处,宽窄不一的石柱小道伫立于胡波之上,三三两两的人们结伴走在石路面上。我和好友寻了块较为宽敞的石面坐下,湖上清风拂来,脚下未触及之处皆是东湖的水。在高出湖面两米多的石柱路上走走停停,闲适时光似乎过的太快。

晚上我跟随好友与她的同学们在操场赏月。其中一位高个子女生是校笛箫社的,当即就在我们的起哄下起身吹奏乐曲,一曲《女儿国》以后紧接着又是一曲《枉凝眉》,曲声婉转悠扬,"何以箫声默,默以箫声何?多情深几许,几许深情多。"我不禁在中秋这个团圆夜中感伤起来,好在身旁众人隐约也都有所感触,我也就不觉有多难堪了。

第二天早晨,好友的一位湖北学长主动提出给我们充当导游,八点多我们就到达了辛亥革命纪念馆。事前,我并不知会来这,朋友见我诧异,开口嘻笑:"来了武汉,怎么能轻易错过红楼呢!"

隔着老远就看见孙中山先生的塑像伫立于坛上,一道铁栅栏围住的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鄂军都督府。这座在蛇山南麓绿树丛中掩映着的一组红墙红瓦的山字形建筑,就是100多年前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政权湖北军政府的遗址,也就是武汉人称之为红楼的地方。

我们首先去到的是靠左侧的一楼,里面陈放有关章太炎的遗物。章太炎是中国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学家、国学大师及民主主义革命者。1898年春,曾受张之洞之邀赴武汉办报,后来又逃亡至日本于孙中山结识其后加入了同盟会。许许多多历史的见证——旧报及遗物被整整齐齐地陈放在玻璃柜里供后人参观。在这众多物品里,只两件衣,引起了我的最大兴趣。一件是民主革命者的挨过枪眼的破洞血衣,另一件则是一袭碧绿旗袍,旁边摆着的是一双三寸金莲绣花鞋。我停下脚步驻足良久,之后又跟着朋友前往博物馆。博物馆同样大气磅礴,内里行人如织。

后来我还在朋友的引领下来到了武汉长江大桥。灼热的阳光疯狂抢夺着皮肤的水分,我俯身倚着栏杆,颇有点“凭山阑槛倚晴空”的味道。数百米下的江风裹挟着热气扑面而来,我们的头发早已在风中凌乱。由于在武汉长江大桥和户部巷耽搁了过久,我们赶到美术馆和湖北省博物馆的时候两边都已经闭馆了。我们只好作罢,稍微休整了一会便一起前往光谷。

短短三天并不足够让我体会武汉这座城市的美,但这几天的快乐记忆却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上,历久弥新。

散文随笔秋游篇三

秋分时节,碧空如洗,云淡风轻,正是登高赏秋好时节。恰值周末,携家人一起前往黛眉山感受秋韵美景,观赏黛眉秋容芳姿。

去过黛眉山多次,但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体验,从最早没有开发的原生态景区到如今的盘山公路、观光车、栈道等基础设施完善的4a级景区。黛眉山从一个未施粉黛的小家碧玉到如今的傅粉施朱、风吹仙袂飘飘的绝世佳人,经历的不仅是容貌的变化,更是气质的提升。

景区各项设施的完善减轻了爬山的劳累,从而使我节省了更多精力去体会黛眉山的美。走进山门,坐上观光车,眼就不受控制地搜索着窗外的景色,生怕漏下一点,望着车窗外的青山绿水竟感受不到一点秋天的肃杀之气,代之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勃然生机。车一驶入隧道,眼睛就被黑暗所迷蒙,听着车上播放的黛眉娘娘的故事,心渐被黛眉娘娘的大仁、大爱、大义所感动,待车一出隧道重见光明后,心里竟感激起黛眉娘娘来了,似曾她像拯救万民一样把我从黑暗中解救出来一样。

走进面积达200多亩的高山花园,杜鹃、桂花、菊花、玫瑰等各种花卉在争奇斗艳,仿佛置身春天的花海。看这些花儿枝叶相连,熙熙攘攘,红的、黄的、紫的井然有序共享这方沃土,互不侵扰彼此的空间,在凛冽到来之季,正抓住最后的机会共同装扮黛眉娘娘的花篮。

踏着栈道,移步换景,不知不觉中已来到好运峡,很多人说踏进好运峡就会时来运转。在这条因地质变化而形成的峡谷中,不时能看到一些年轻人或者是白发苍苍的外地游客,或驻足沉思凝望、或面壁轻声呢喃,没有喧哗,有的只是心灵的祈祷,他们希望借助这条峡谷来摆脱厄运,迎来福分。置身峡谷,秋风习习,望着被水冲刷而形成的岩壁波痕,像沧桑的老人的皱纹,皱纹里浸满了从顶部流下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五彩的光斑,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漫步在曲折逶迤的峡谷中,你需用眼去仔细的分辨察看,惟有如此方能看懂沧海桑田留下的痕迹;你需要用耳去细细聆听,听那裹卷风雨世代更迭的声音;你需要用鼻去仔细的闻,闻那空气中还弥漫着黛眉娘娘救人采药时的百花香;你更需用心去感受,感受六月六黛眉娘娘寿辰吉日,方圆数百里的人们前来进香的虔诚,感受到了,你的好运就来了。

出了好运峡,转过几个回旋廊道,不觉间已行走在半空,脚底生岚,头顶飘云,傲立半山中,凭栏远眺,群山如卵,缈雾翠烟,似入仙境,心旷神怡。再往前走,一块巨石矗立前方,初看巨石,不以为然,只以为大,待走近,方觉奇,再走近,就是惊了!这是一块什么样的石头啊!严格来说,是两块石头,摩天巨石下面还有一块小石头,两者之间只有很少一点接触,下面的石头擎着上面的大石头,保持着独特的姿势,仿佛一个舞者用手托举另一舞伴,而舞者只是一瞬,而这两块巨石已不知保持姿势了多久。两块巨石,让人看着心惊,仿佛呵一口气就能吹落而下,很多游客都是远观照相,待走近时都匆匆而过,生怕上面的巨石不小心滚落下来。我却不然,存在即合理,既然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化如此,就不应该浪费其千锤百炼的杰出作品。走近抬头看着石头上面的凸凸凹凹,像一些象形文字,难道是黛眉娘娘刻在上面的石头记?告诉我们巨石成型的秘密?不得而知。

走过摩天巨石,不远处又有两块奇特的石头在等着我们,其名字蕴涵浪漫爱情色彩,叫做天使之吻,远处看去如一名魁梧男子和一名曼妙的女子的倾世一吻。相传,商汤王后黛眉娘娘在山上为民祈福,汤王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后思念娘娘,就带领文物百官迎凤回宫。然而黛眉娘娘心怀苍生社稷执意修行不愿回宫,就这样在青山绿水间,伟岸霸气的君王与欲说还休羞涩的娘娘轻轻吻别,留下了一段山无棱乃敢与君绝的伟大爱情。汝救民于水火,解苍生倒悬之苦,挽社稷于危卵,扶将倾之大厦......寡人纵有万千佳丽怎及你一身,跟寡人回宫吧!望着依偎在一起的两块石头,仿佛还能听到君王的哀求声在山谷飘荡。

黛眉山景点之多让人一天时间难以详细览毕,它犹如一桌珍馐佳肴,天路奇观、云顶草原、黄河大观等每个景点都是一盘好菜,纵使胃口大开然肚皮有限,只能浅尝辄止。在家人催促下,对于各景点只能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看看,就这样天色也逐渐暗淡了下来,心里想着家乡的景区随时都可以再来游玩,心情就好了很多,踏着暮色朝山下走去......

散文随笔秋游篇四

秋风扫落叶时节,容易让人感受到一种凄凉,特别是我在闲暇之余,很自然地想起很多,想起和她一起十几年的缘份如同这秋冬来临,无情飘散,忧伤的思念随风随景游荡在视觉的尽头……忧郁的时候出去走走,换一种风景也就换一种心情了吧,选择深秋时节外出,真能够感受到一种不一样的风景。

南漳三道河,那里留下了我们曾经的美好记忆,那如潮的人流,那喧闹的场景,那江心岛上孩子们快乐的笑脸……。再度重现此地时,那场景已过去几年了,可能是季节的原因,这里更多的是几分宁静,几分清新,几多云雾朦朦。季节的错换不觉已是感觉上的两重天呀。

乘着暖秋的阳光,我们一路快奔,转眼来到钟祥。

钟祥明显陵与武当山并列世界文化遗产,文明遐迩。新红门、御碑楼、石像生、棂星门,内明塘、陵恩门,、陵恩殿、陵寝门、新旧地宫、瑶台等一处处景点一个个历史故事,明显陵是由藩王园寝改建为帝陵的。双重宝顶、明堂水、九曲河、五道桥是她的精华。其中九曲河、五道桥,附会“九五至尊”的含义,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九曲河的营建使周围的环境顾盼生辉,她就像一条弯曲腾挪的水龙与龙鳞神道所形成的陆龙游弋在青山绿水的陵区,给陵寝增添了鲜活的灵气。显陵中的木制结构因战火纷飞无一保存,但正是所剩下的砖石残垣,给你带来的历史沧桑感的冲击是巨大的。我想这也许是显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原因之一吧!

深秋的大洪山层林尽染,枫树披“红装”,栎树、银杏换“黄衣”。野菊一丛丛、一簇簇、黄橙橙、金灿灿的散满山坡崖畔。到处野果累累,取之不尽。不愧为休闲胜地,身心疲惫的时候,在千年古寨访古,在温泉中浸泡,在鸳鸯溪漂流……大自然赐予你无尽的享受。

散文随笔秋游篇五

立秋过后,天气渐渐转凉。清晨,微凉的风轻轻拂过脸庞,感觉很惬意,再也没有伏天那种闷热潮湿的感觉;天空也变得明净高远起来。我抬头眺望蓝天白云,身上沐浴着丝丝凉风,一时心血来潮、游兴顿起,决定到东湖一游。

车出城往东行驶,十几分钟就到了目的地,步行入景区,先是经过一处小园林,过揽月桥,即入陶社。陶社南向,屋面青山,门临碧水。堂上“气壮山河”四字为孙文亲题。室内陈列陶成章事迹,是绍兴著名的德育教育基地。仰视先生塑像,肃立片刻以表敬意。

出陶社前行,脚下是条沿着湖岸延伸的石板小路,沿着白墙黑瓦的围墙向前行走,只见岸边树荫掩映。湖面水波不兴,清澈的湖水被对岸峭壁间、岩石顶上苍翠的树木倒影映成墨绿色,像一块碧玉。低头仔观察发现湖底有几条红色的鲤鱼在岸边水草旁来回游弋,看到游人过来,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人逗乐。

继续往前走,一座叫秦桥的古式小石桥横跨在湖上,巧妙地把湖面隔开,让人不能对湖景一览无遗,而桥墩下圆圆的桥孔与湖水连成一片,又使人隔景相望。过了小桥,湖面渐渐开阔起来,近在咫尺的峻峭挺拔的的岩石矗立湖边一侧,抬头望去对岸岩顶是一片苍翠碧绿,岩面如皴裂斧劈,纹理清晰可见,有些岩缝中还盘根长出绿树植草,湖岸边的岩土中也是翠绿成荫。这连绵一片绿褐色岩石壁立千仞、气魄雄伟,与这宽阔平静的湖面相映成趣,犹如一个浓缩了的气势不凡的巨型山水盆景,亦如一幅泼墨淡涂的立体山水画卷展现眼前,看到这大自然与人工巧妙结合的杰作,不由得令人惊叹巧夺天工之妙。我触景生情,眼前仿佛浮现出先民们凿穿斧削、手拉肩抗深入到地下取石的场景,被先民们勤劳智慧创造的奇迹所折服。

沿湖堤继续边走边欣赏二岸湖光山色,亭台楼阁,不知不觉中步行到一处叫稷寿楼的阁楼,进门挑一处幽静的桌旁坐下,泡上一杯平水珠茶,一股淡淡的清香吸入鼻中,沁人心脾。点一碟回香豆,一碟盐水花生,边喝茶边吃点心。忽然附近扬帆舫戏台上宛转悠扬的越剧传来,我被乐曲感染,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颇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雅趣。

出稷寿楼,附近有座霞川桥,过桥走到湖的对岸,湖水山石中的岸边又是一处乘乌蓬船的码头。乘舟泛湖又是别有一番乐趣。

我小心奕奕地上船,在船仓中的木头隔板上刚坐下,小船便慢慢地离岸向湖中荡去,划船的船头脑坐在船尾,看上去年纪大约六十岁左右,精神矍烁,穿一件白布衬衫,黝黑的脸上戴了一顶草帽,我见他一手扶着夹在腋下的划楫控制方向,两脚踏在桨柄末端,两腿一伸一缩,桨就一上一下地击水推进小船前行。刚才走在堤岸上看湖景是静景,现在泛舟湖中看到的是动景。船在湖中前行,二岸的景物慢慢后退,很快小船来到一处洞口,船头脑告诉我,小船已经驶到陶公洞了。只见陶公洞洞门很窄,只可容一只小船进去,进入洞内才发现别有洞天,人坐在船上仰望上面洞口高数十丈,整个岩洞好似一口竖井,上面一束阳光射进来,有一种坐井观天的感觉。船在洞中穿行,越行越窄,人身上感觉冷嗖嗖的,仿佛已是无路可走,正踌躇之际,忽见船身一转,眼前已是豁然开朗,令人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出洞后继续前行,我被一声声呼喊声吸引住了,正在疑惑间,船头脑告诉我喇叭洞到了。仰望喇叭洞下大上小,形状象个倒放的喇叭,船一进洞,我就试着大喊一声,固然是空谷传声,回响不绝。出洞继续前行数十米,小船又把我带到了仙桃洞口,仰视洞口石壁上刻着一副对联,字苍劲有力,左边上联“水深三千尺不见底”,右边下联“桃树三千年一开花”。刚才站在岸上看仙桃洞,只是一座简单的石框门,而现在人在洞口和仙桃洞零距离接触之时,才发现石框门与倒影组合在一起确实像一只巨大仙桃映立在湖中,堪称仙境。

船出洞后不久,又回到了入口处的寒碧亭码头,船头脑把我送回岸边,才恋恋不舍地离船上岸回家。

散文随笔秋游篇六

在鹿鸣谷,大自然把清幽,深邃以及生命的顽强体现在空气里,绝壁上,树枝间。一条溪流缓缓地流淌着,时而绕石成潭,时而挂崖成线,时而溅落成珠,时间在此像生了藓苔的朽木搭建的梯子,只有天光的影子,鲜嫩地从高处洒下来,抑或悬挂在树梢上。走在峡谷巨大的暗影里,人就像深陷进大地的裂缝,费力的攀爬中,你会想到一条虫子,一只飞鸟。举目是刀劈剑削的悬崖峭壁,是一簇簇或黄或绿的灌木丛,朽木横七竖八地枕在峡谷乱石上,散发着阵阵菌类的清香。偶见一缕袅袅娜娜的细藤,攀着崖壁,孱弱地再现顽强。天空一会是一片蓝,一会是一线蓝。巨大的石块上,水的留痕温柔而优美,一只山雀正在上面啄食一粒橡子。

从谷底爬到沟垴,也许只有一百到两百米左右的落差,终于有了一片开阔的视野,抖抖身上的落叶草屑,仿佛是迷路者走了三天三夜,深谷犹如太空,时间实在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走出荆棘密布的山林,就像从新返回了世界,对着谷底狂吼一嗓子,山谷迅速有了回音。假如那是一声鹿鸣,我想那一定很远古,很清脆,很空旷。

散文随笔秋游篇七

寇家坪是一个老地名,老得一如它原始的风貌。在海拔1700米的高度上,山突然后退,岭突然降低,背靠仙鹿山,东面可鸟瞰层林尽染的群山,南面、西面均以三四十度的斜面缓缓后撤。真佩服那个姓寇的先人,选择了这么一个地方做福祉,真乃风水宝地啊!坐在废弃的石墩上,犹如坐在一个巨大的画廊里,面前的山坡上,三丈多高的桦树、栎树紧密相拥,在山下整整齐齐站成一排,由低到高,一层一层地铺排到山顶,因浓密疏淡不同,呈现的色彩五彩缤纷,黄红绿黑白,互为侵溢,互为映衬,有时像凝固在一起,有时却像涌动的湖泊,这是一幅巨大的天然油画,它在巡检展出,在中国展出,而不在俄罗斯,也不在欧洲。沿着画边把目光西移,一个山凹,凹出一片蓝天,那种蓝,像梦中丢失的蓝,是幻化的蓝,清澈的蓝,太阳像是从低处往上照,满满的光晕,是白,是黄,是紫,在蓝天的大幕下,很难说清是什么颜色了,只觉得身心俱静,心旷神怡,任微风拂面,秋阳暖人。

散文随笔秋游篇八

弥天大雾笼罩着整个的世界,独自一人骑电动车在景安公路上。路上很静偶尔有辆车通过,也是慢慢的。一转眼就又消失在茫茫大雾中了。路旁的树林早已凋落了所有的枯叶。几只麻雀在枯枝上瑟瑟的抖动。雾愈发的大了,只能看见几十米。我羽绒服狐领上已挂满凝结成的霜雪。阵阵凉意直袭脖颈。大概眉毛胡须也都变白了。一想要见到延参法师了,心里便兴奋起来。在互联网上护发帖子,深知这是一位有道且才华横溢的高僧。心想马上便睹法师真颜了。

往日来景州一过潘庄便可影绰绰看见景州塔了,今日开来是甭想了。来到城里依旧是雾气蒙蒙。很快就到了塔下了,高耸的舍利塔在大雾中更加雄伟,雾气在塔尖萦绕,仿佛高塔直入云际,塔下凝视飘飘然入仙境矣。顺台阶到无梁殿下,见一僧人在广场地面上挥帚书写,斗大的水字写满广场。细看去颗颗大字刚劲有力。看看僧人一身土黄布僧衣,个子不高,貌不压众。可是却有如此高才,难怪延参法师名声赫赫了。

和那僧人问讯一声,问道何时开庙门,那师傅笑吟吟答道,天天开庙门。延参法师正好在庙里,听罢心中窃喜,今天总算不虚此行。便弃车入殿,这是一弥勒佛殿,殿内香烟缭绕,推开门。见法师正在用斋,旁边众弟子围坐。犹众星捧月般将师傅围在中间。师傅着一身黄布僧衣,肩上红布披肩,满面笑意,慈善中带着亲切。这时我本想向前和法师攀谈。一时间又不知说些什么。只是默默看了法师几眼。便出殿去了。但心中亦感满足了,想起世说新语的故事来了,王子猷雪夜见戴安道。乘性而行,性尽而返。何必攀谈耶。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