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2023年散文阅读题及答案及解析(优秀7篇)

2023年散文阅读题及答案及解析(优秀7篇)

时间:2023-09-29 22:07:37 作者:紫衣梦 2023年散文阅读题及答案及解析(优秀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散文阅读题及答案及解析篇一

20.排比突出强调了“我”没有一点思想准备,丈夫的突然出现带来了噩耗,增强了语势。

21.插叙补充交代了前一天“我”和母亲道别时她一切如常,强调事发突然;为下文“我”自责、悲伤、不能自持失声痛哭做铺垫。

22.(2)今年五月,我失去了母亲回不了原来的家。

(3)五月以后,我在母亲的墓前遥想、追寻。

23.d(4分),b(2分),c(1分)

24.内容上:母亲去世了,我永远失去了她,失去了我的精神寄托。母亲远离深爱的故乡,故乡是母亲的精神寄托。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对故乡的向往、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形式上:连词“而”是对上文的语义的转折。“多远多远”是重叠,强调回故乡之路的漫长遥远。疑问句式的运用(或反问的修辞方法),表达对故乡的向往与追寻。言风格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散文阅读题及答案及解析篇二

(1)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这阕词,写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篙、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所以能深记这阕词,主要是爱极了最后的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2)那么,“清欢”是什么呢?

(3)清欢,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我放逐,不同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尽情欢乐,也不同于“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那种无奈。当一个人感觉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边的石头也许比钻石更有魅力,或者觉得聆听林间鸟鸣比提笼遛鸟更令人感动,或者体会了静静品一壶茶比吃一顿喧闹的晚宴更能清洗心灵……他就懂得了“清欢”。

(4)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领略过千百种人生。可是,享受“清欢”就难了!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5)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

(6)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

(7)我们有时只想和朋友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约会的地方,即便是山中或海边。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污秽和吵闹。

(8)我当学生的'时候,有一位朋友住在圆通寺的山下,我们常常沿着上山的石阶,走走,坐坐,停停,看看。我们顺手拈下山道两旁熟透的朱槿花,吸着花朵底部的花露,感觉清香胜蜜,心里遂有一种春天才会有的欢愉。

(9)后来,朋友到国外去了。我又去了一趟圆通寺,寺院的门口摆满各种摊子。有一摊是儿童坐的机器马,叽哩咕噜的童歌震撼半山。有两摊是卖香肠的摊子,烤烘香肠的白烟正向那古寺的大佛飘去。一位母亲因为不准她的孩子吃香肠而揍打着两个孩子,高亢的哭声尖厉而急促……我连圆通寺的寺门都没有进去,便沉默地转身离开了。

(10)下山时的心情只是惆怅,心中浮起一首李觏的诗:“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那时正是黄昏,在都市烟尘蒙蔽了的落日中,真的看到了一种悲剧似的橙色。

(12)清欢是不讲究物质条件的,它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我们拥有的物质世界愈大,清欢就愈容易失去。

(13)这使我想起东坡的另一首诗来: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4)满城都飞着柳絮时,梨花也开了遍地,一株梨花却从深青的柳树间伸了出来,仿佛雪一样的清丽,但是,人生,看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几回呢?这正是千古风流人物的性情,正如清朝画家盛大士在《谿山卧游录》中说的:“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此言极是。

(15)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物?第一流人物,是能体会人间清欢滋味的人物!第一流人物,是在污浊的人间也能找到清欢滋味的人物!(选自《林清玄散文集》,有删改)

18.本文以“清欢”为题,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解释“清欢”二字的具体含义。第(4)段作者认为“清欢”难享,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的?(5分)

19.作者在文中先后引了李觏的诗(“人言落日是天涯”)和苏轼的诗(“梨花淡白柳深青”),分别说说这两首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6分)

20.在作者看来,人们怎样才能获得清欢?(4分)

21.本文第(3)段和第(11)段大量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在语言上很有特色。请任选其中一组排比句分析其妙处。(3分)

散文阅读题及答案及解析篇三

14.(2分)社会需要求好精神(或者我们需要求好的精神或者个人和社会都需要求好的精神,才能追求生活的品质)

15.(3分)举例论证(1分);论证了只要有求好的精神就可以有生活品质(2分)(或者生活品质是一种求好的精神,是在一个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与方式;如答论证了整个社会都能摒弃那不良的东西,寻求最好的可能,这个社会就有生活品质的观点,给1分)

16.(2分)社会失去求好精神、失去对生活质量的判断力(1分),只好用所谓的名牌来肯定自我的生活质量,导致名牌泛滥(1分)。

散文阅读题及答案及解析篇四

星期天,我到商场买鞋。鞋柜台前挤满了人,我好不容易才挑选了一双满意的旅游鞋,正爱不释手,耳边响起一个沙哑的声音:

“同志,你手上这双鞋蛮好看的,得多少钱一双啊?”

不用回头,一听我就知道是个乡下人。我转过身来,仔细地打量着他:个子不算高,有些单薄,身上的中山装早已褪色,带洞的解放鞋上沾着泥土,头发乱蓬蓬的,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正牵着他的手,好奇地望着周围的一切。

我指着“254元”的标价给他看。

那乡下人看了,嘴角轻微撇了一下,不禁面带愧色地对那男孩说:“孩子,爹买不起,太贵了。”那孩子低下了头,咬着嘴唇,把爹的手握得更紧了。过了半天,才抬起头来,用乞求的眼神望着爹,怯生生地说:“……就是……就是……他们都有。”

父亲见孩子那委屈的样子,也只有硬着头皮,来到柜台前挑了起来,柜台里有各色各样的新潮旅游鞋,可我见他似乎没有在意鞋的式样和质量,而只在意那一张张价格表。他咂了咂嘴,似乎很难找到使他满意的价格——在这家商场里,最便宜的鞋也得一百多块。总算挑了一双最便宜的鞋,父亲问孩子:“要买就买这双吧。”孩子懂事地点了点头。

那父亲只好从内衣里摸出一张皱巴巴的百元票子和两张大团结,手略有些颤抖地递给营业员。就在那一霎那,我注意到这位父亲望着这血汗钱的眼神,那眼神流露出的是对这一百多元钱的“依依不舍”,那眼神是对孩子可以“风光”地穿上新鞋的满足……那眼神打动了我,我感觉眼前这位父亲的形象突然高大起来。

噢,记起来了,在我十几岁的时候,也经常和人家攀吃攀喝,经常向父亲要钱买这买那,父亲将钱递给我时,有何尝不是这样的眼神?而我那时太粗心了,没有把它当回事,我经常买这买那,却从未见过父亲给自己买什么新鞋,买什么新衣服。

我放下挑好的旅游鞋,来到柜台前,精心为父亲挑选了一双既轻便又舒服的棉夹鞋……

20、文章通过典型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父亲”这个人物形象,请各举一例,并说明其作用。(4分)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21、看到“254元”的标价,那乡下人为什么“面带愧色”地面对“男孩”?当他选好鞋子从内衣中摸出钱递给营业员时,为什么“手略有些颤抖”?请揣摩并写出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3分)

22、那“父亲”的眼神传递出了哪些情感?为什么那眼神“打动了我”?(4分)

19、略,举例要恰当,应针对例子,分析作用。

参考答案:

20、价格太高,买不起这“蛮好看”的鞋,满足不了孩子的要求,愧对孩子,这一百元钱是用劳动和汗水换来的,实际上是一点一点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辛苦钱。

21、那眼神里流露出的是对这一百多元钱的“依依不舍”,是对孩子可以“风光”地穿上新鞋的满足。那“眼神”,使“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使“我”理解了自己父亲当时的眼神,使“我”感到父亲当时形象的高大。

散文阅读题及答案及解析篇五

10.自富阳至桐庐

11.先用写江水的静态,突出其清澈的特点(1分);再写江水的动态,突出其湍急奔腾的气势(1分)。

12.视觉(1分)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2分)“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1分)

散文阅读题及答案及解析篇六

从暖和得穿单衣都要出汗,到冷得穿棉鞋也会冻脚,这个x年的春天,气温经历了几番“过山车”。这次幅度最大,从清明节至今十来天,气温从超过20℃到逼近0℃,让认为已经进入春天的人们,再次感受到无常的“倒春寒”。

每年春季,总有一两场“倒春寒”,觑着迎春花已绽放,性急的人已扔掉冬装,即刻趁虚而入。它不太讲究声势,只是偷偷摸摸地来,如游击队一般,猝不及防,等发现过来,已扛抢而回。

好一个美丽冻人的“倒春寒”。那些“要风度不要温度”的淑女们,早换上抢眼的超短裙,花枝招展的,冷不防哆嗦于街市。君子有意而寒风无情,美丽都被雨打风吹去,一个个捏起俊俏的鼻子,打着带响的呵欠与喷嚏,无怨无悔地去打针吃药。

“倒春寒”的不期而至,让刚刚欢快起来的小河,又顿失滔滔,使得刚被惊雷吵醒的大地,又沉寂下去,那些才苏醒的小草又缩回了脑袋,一些回迁的候鸟在饥寒交迫中被冻伤,农作物也遭受袭击。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宋代诗人吴涛对“倒春寒”作过这样的描述。天气回暖人们已穿起了单衣,桃花落尽,野梅结果,田野已响起蛙声,可是突然间,蛙声却没了,天气一下子又变冷了。

这里说的是自然界的“倒春寒”,其实,人生何尝没有“倒春寒”?春秋时吴越相争,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故事,便是两轮“倒春寒”的精彩演绎。

第一轮:吴王被越王勾践打败,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报仇雪恨。夫差牢记父训,日夜加紧练兵。勾践以为吴国已不足为患,便放松了警惕。两年后,夫差便率兵打败了越王勾践。

第二轮:勾践走投无路准备自杀,谋臣劝住他,让他献上美女西施和珍宝。此时吴王夫差已昏昏然,根本不把勾践放在眼里,整天沉迷美色。勾践为麻痹他,每天放牛牧羊,小心翼翼的伺候着。可是,当他被释放回国后,便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终有一天突袭吴国,大获全胜,夫差被逼自杀。有一副对联的下联:“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说的就是这件事。

“倒春寒”所击中的恰是人性的弱点,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麻痹大意。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恐怕有的亦源于此。所以,我们当时刻牢记“春捂秋冻”,切莫“人生得意须尽欢”,多一点敬畏之心,少一丝骄纵之气,细节细致,小处小心,谨慎驶得万年船。走过料峭“倒春寒”,前途必定艳阳天!

散文阅读题及答案及解析篇七

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阙词,非常喜欢,到现在还能背诵:“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这阙词,写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游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蒿、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所以能深记这阙词。主要是爱极了最后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那么,“清欢”是什么呢?

清欢,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我放逐,不同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尽情欢乐,也不同于“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那种无奈。当一个人感觉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边的石头也许比钻石更有魅力,或者觉得聆听林间鸟鸣比提笼遛鸟更令人感动,或者体会了静静品一壶茶比吃一顿喧闹的晚宴更能清洗心灵……他就懂得了“清欢”。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千百种人生。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千百种人生。文天祥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我们很容易体会到他的壮怀激烈。欧阳修的是“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我们很能体会到他的绵绵情恨。纳兰性德是“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我们也不难会意到他无奈的哀伤。甚至于像王国维的“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那种对人生无常所发出的刻骨的感触,也依然能够知悉。可是,“清欢”就难了!

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

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我们有时只想和朋友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约会的地方,即使是山中或海边。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污秽和吵闹。

我当学生的时候,有一位朋友住在圆通寺的山下,我们常常沿着上山的石阶,走走,坐坐,停停,看看。我们顺手拈下山道两旁熟透的木槿花,吸着花朵底部的花露,感觉清香胜蜜,心里遂有一种春天才会有的欢愉。

后来,朋友到国外去了。我又去了一趟圆通寺,寺院的门口摆满各种摊子。有一摊是儿童坐的机器马,叽里咕噜的童歌震撼半山。有两摊是卖香肠的摊子,烤烘香肠的白烟正向那古寺的大佛飘去。一位母亲因为不准她的孩子吃香肠而揍打着两个孩子,高亢的哭声尖厉而急促……我连圆通寺的寺门都没有进去,便沉默地转身离开了。

下山时的心情是不堪的,想到星散的朋友,心情只是悲伤,只是惆怅,浮起的是一阕词和一首诗,词是李煜的“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一成空,还如一梦中!”诗是李觏的:“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那时正是黄昏,在都市烟尘蒙蔽了的落日中,真的看到了一种悲剧似的橙色。

清欢是不讲究物质条件的,它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我们拥有的物质世界愈大,清欢就愈容易失去。这使我想起东坡的另一首诗来:“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轼凭着东栏看着栏外的梨花,满城都飞着柳絮时,梨花也开了遍地,东栏的那株梨花却从深青的柳树间伸了出来,仿佛雪一样的清丽,有一种惆怅之美,但是,人生能看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几回呢?这正是千古风流人物的性情,这正是清朝画家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说的:“凡人多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山中何所有?只可子怡悦,不堪持赠君,自是第一流人物。”

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物?第一流人物,是能体会人间清欢滋味的人物!第一流人物,是在污浊的人间也能找到清欢滋味的人物!

林清玄散文《清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