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及感悟(优质15篇)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及感悟(优质15篇)

时间:2023-12-23 07:10:04 作者:HT书生

读书心得可以促使我们去思考和反思书中的问题,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不同书籍的读书心得,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和观点。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本书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主要依据他在教育机构儿童辅导工作经历所写,书中写道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自卑的表现在困难面前犹疑、彷徨,甚至是退却的举动。

学校的影响。如果我们了解孩子们的性格,一定比对他们茫无所知更容易掌握他们。教师要做的事情必须和母亲应该做的事情一样——和学生联系在一起,并对他发生兴趣。有些孩子对观察事物最感兴趣,有些喜欢聆听,有些喜好运动,找出使孩子产生兴趣的正确方法,从而使教授课堂和生活中其他部分紧密连接,使孩子们看出教导的目的和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一个孩子未来发展的限度是绝对无法预测的。假如一个孩子知道他智商很低,他可能觉得全无希望,成功已与他无缘。在教育过程中,应设法增加他的勇气和信心,并帮他消除由于他对生活的解释而为自己的能力定下的各种限制。老师可以看到孩子的许多层面,孩子造成的错误是会持续下去,还是会被纠正过来,完全是像在教师手上。

我们的学校班级也是一个小的群体,有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每个学生对自身的认知,对于自己的成绩也有一定的心理预期。马云在新浪微博上的名字是乡村教师代言人——马云,他在今年七月份举办了乡村校长论坛,意在关注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他在讲话中提到自己以前的成绩也不怎么好,还比较淘,现在招聘入职人员也会想要成绩中等的而不是最好的学生。

对于我们在一线的教师,马云也提到要做的是教育,可现实是许多只做到了教而没做到育,没有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于成绩的过度关注导致学生的不协调发展,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当我们说应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时候,想想我们需要做出什么样的努力,兴趣需要培养。

每个学生都想要有表现的机会,表现的舞台,这也正是我们所缺乏的,在各个学科,生活的各个方面,找到学生的闪光点,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体现出他们的价值,扮演好他们的角色,从自卑走向超越,才能走好他们以后的人生。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忘了是哪儿听到的,自己却深有体会的一句话:

“一个自卑的人,必定也是一个自恋的人。”

初时听到这句话是嗤之以鼻的,我在很多方面都不如别人,怎么会是自恋的人呢?但是,不断地思考之后,却发现这就实情。正如阿德勒在他的《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所说的。“当一个人遇到他无法解决的问题却深信自己能够解决时,就会表现出自卑情结。”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自己无法解决的,但为了让自己“争口气”,不想让自己显得很没有价值,于是强行要求自己去做,却发现自己做不来。接着,便会羡慕,甚至嫉妒那些会做的人。久而久之,便开始对自己失去信心,却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行要求自己去完成本不能完成之事。

如果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会产生自卑,大概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了。

大概也是因为“我无法解决,却相信自己能够解决”这样的一个信念,才会有“自卑的人,必定是自恋,甚至是自大的人”这样的说法吧。

生活在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我们自己本身无法完成的。我们要学会的,就是去接受自己“无法完成”这样的一个事实。一旦接受了这样的一个事实,那么很多内心冲突就会缓解下来,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也会缩小。我们也就会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且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去获得自身的存在感、价值感等。

当你去接受了这样的一个事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懂得了“自卑”所赋予你自身的涵义,那个时候,才能实现真正的“超越”,而且这种超越,绝对像开了挂一样,让你“扶摇直上九万里”。

这两天在读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著的《自卑与超越》,快读完了,感触颇深,引人深思,怕边读边忘,速速记下,日后勉之!

我们一生都走在自我追求路上,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尤其那些被自己定义为失败者的人们,皆是在这个追逐的过程中没有得到良好的自我修缮。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是问题“儿童”,我自己也不例外,我已经在逐渐地了解到自身从原生家庭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延伸到后来的校园生涯,再延伸到社会,接着又延伸到婚姻……有了这种渐渐深入的自我了解,可谓是细思极恐!我渴望自我修缮,在自我修缮的过程中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想想在这之前我是多么的幼稚,拿婚姻举例,我不断试图改变丈夫来适应我自己,并认为这样我的生活才会不那么糟糕,我的失落,我的伤心,我一切不好的情绪都与那个让我不满意的丈夫脱不了干系。事实证明这是错误的,在没有得到自我修缮的前提下,可能我的观点都是有误的,无论我怎样从外界改变生活也不会走向正轨,就算我换一位丈夫,或者不婚,我想生活也依然不会让我满意。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都是双向的,只有自身是健康的,那反馈回来的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反之将是一个恶性循环。

想要改变身边人、改变生活,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想要改变自己就要认识自我,个人认为“认识自我”是人生塔楼的基石,它会影响人对事物的看法和判断,影响整个人生道路的方向,它会指引我们走向救赎或是灭亡。

好久,没有静心读书。当《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跳入我的眼,竟感到有一种莫名的力量涌起。阿德勒通俗地从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写起,尊重个体心理学观点,向读者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

曾经,我以为老爸重男轻女,因为自己是女孩而自卑;曾经,看到同窗被高等学府录取而自卑;曾经,因为自己出生在乡村而自卑;曾经,因为自己身材矮小而自卑。

尽管我外在乐观,但骨子里的自卑,一直困扰着我……。

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有些自卑能被我正确认识、正确对待了。比如,我能成为老爸老有所养的依靠,比如,我通过努力每天都在超越昨天的自己,比如,我因为有了在农村的生活经历而更加珍惜生活,比如,当我看到身体有缺陷的生命。

阿德勒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正确认识自卑,用适当的方式超越自卑。每每找到一处自卑的根源,你就会有一次超越。

当你为自己的不优秀而自卑时,你就会开始有了努力的斗志。在努力的过程中,你首先会把让你产生自卑的人或事当做你的奋斗目标,在追求这个目标蜕变的过程中,必然经历无限痛苦与折磨,就像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老鹰。它一生的年龄可达七十岁。当老鹰活到四十岁时,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啄变得又长又弯,羽毛长得又浓又厚,它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

历经一个十分痛苦的蜕变过程——一百五十天漫长的磨炼。如果老鹰不进行蜕变,只是一味自卑,不超越自我,不超越自卑,就不会有后来神鹰一般的三十年岁月!鸟类都能如此,伟大的人类应该更勇敢!“人生就像激流,不遇着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波浪!”只有经历蜕变,才能展现更优秀的自己。

自卑可以有,超越自卑必须有!能够超越自卑的你,会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最初知道《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是因为一篇公众号文章,文章作者在文中推荐大家去看。当时我看到这个书名,特别好奇,对于一个深知自己有自卑情结的人需要如何超越呢?于是,我翻开了这厚厚的200多页。

整体看下来,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本书的内容不复杂,但是思想还是到了一定的高度,认真读下来,心胸会变得豁然开朗起来,不会再纠结于一点不放。这于我的确是有帮助的。

但要说超越,我也说不上来。因为整本书并没有什么体系可言,它包含了很多方面,比较松散。我在读每一个方面的时候会将书中的理论往自己或身边的人身上套,似乎如书中所说,似乎又不完全是这样。

书中还列举了很多被惯坏的孩子的例子,我也想到了亲戚家不愿读书不愿出门的孩子。父母的娇惯和放纵,学校老师的忽视,使得孩子的社会兴趣和合作精神极度缺乏,从而变得不那么正常。当然,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并不仅仅只有这些,阿德勒还列举了青春期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由于年代久远,阿德勒的一些思想与现代的思想必定存在差异,但是把这本书当成现代某些鸡汤文的集锦是万万不可取的。就拿他提出的男女在婚姻中需合作,互助互爱的观点来说,这在现代也是不过时的。

其实总体看来,阿德勒是想把自卑当作一个核心,然后用设法去补偿,但书中提到自卑的地方并不多,对一些个体的分析也不是那么严谨。不过整本书的思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很多观点都具有启发性,方法论也总是积极向上的,应当算得上是一本好书。

接触到的大多数朋友都说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在翻看了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后,我才发现心理学的另外一面,它也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自卑与超越》一书中,阿德勒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

阿德勒说,当一个人面对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自卑,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的情绪。

书中作者提到童年对人的影响,如果童年时期常常被父母忽略,得不到应有的爱与关心,长大后会很内向,很自卑,想要避免这种情况父母必须做出改变,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心,并鼓励他,增强他的自信心。

相反,过于宠爱孩子则会让孩子依赖父母,以自我为中心,当然别说与其他人合作了,离开了父母,当他发现自己并不是所有人的中心,他便会接受不了,产生自卑心理,不愿再与别人交往,在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他们没有合作意识,所以很难获得很大的成就。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这就决定了每个人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的存在,消除自卑最好的方法,便是建立优越感,优越感来源于自卑,建立优越感便能培养自己超越自卑的能力。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在理想的情况下,我们能通过这种自卑心态的驱使改造环境、改善自己,从而获得安全感、建立优越感,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为了摆脱自卑而选择错误的方式和错误的目标,最后,自卑就会演变成为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心理学类书籍在教会大家不断认知自己的同时,也在不断鼓励大家改善自己。

自卑与超越,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角逐,是一次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一个自己向自己学习的过程,更是另外一种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生。

在《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的最开始讲到的是生命的意义,在社会情感这一小节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只有当一个人的生命被其他人认为是举足轻重的时候,他才有可能被称为“天才”。在这样的生命中所传达出的意义总是告诉人们:“生命,就意味着做出贡献”......但凡能够处理好人生问题的人,其所做所为无不传达着这样一个信号,即他们仿佛已经透彻地、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懂得最根本的东西在于对他人的关注以及集体协作。他们所做的任何一件事看起来都符合人类的群居本性,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努力寻找不损害他人的方式来加以解决。

我非常认同这样的观点,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帮助他人不求回报会让自己快乐,其实付出了一定是会有收获的,不管是同事的一句谢谢,或是一个微笑,都是对我们自己的一次肯定,而其他人的肯定会增加我们自己的自信心,减少我们的自卑感。在我们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努力寻求不损害他人的方式来加以解决,而不是以损人利己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学校这个相对简单、纯净的环境里,老师天天和纯真无邪的学生在一起,我们的人际关系本身就简单了很多,我们必须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我们是自己行为的主宰,如果有什么需要除旧布新的,那也只有我们自己能够完成,无需他人。

《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每个人因为对其现实地位的不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交和爱情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合作。

家庭对人类的影响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而父亲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教师应该对儿童有真正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结合作之中获得满足,更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奉献的意义是广泛的,在职业之中,我们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单位的生存发展奉献力量;在社交之中,我们与同学、朋友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集体奉献力量;在家庭之中,我们与妻子、父母、孩子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家庭奉献力量;这牺牲换取的是大家的团结合作,从而产生更加巨大的力量。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阿德勒一生著作丰富,而此书著成于阿德勒思想最成熟的1932年,书中包括了阿德勒最主要的思想。

我们一直是以自己赋予现实的意义来感受现实,我们所感受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现实被我们所赋予的意义,或者说是我们的感受是我们自己对现实的解释。因此,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说:每个人感受到的意义多多少少总是不完全的,甚至是不正确的,因为“意义”是一个充满了谬误的领域。属于私人的意义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意义只有在和他人交往时才有存在的可能。只对某个人意味着某些事情的东西实在是毫无意义的。

对于个体的人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以归纳于职业、社会和性这三个主要问题之下。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所作出的反应,都清楚地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

生活的意义在于为团体贡献力量,在于对别人发生兴趣以及互助合作。

每件记忆都是值得纪念之物。

预见运动的方向是心灵最重要的功用。所有心理上的错误,都是选择动作方向时的错误。

心理学的领域是:探讨个人各种表情中的意义,找寻了解其目标的方法,并以之和别人的目标互相比较。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人对他身体印象的态度,我们现在可以开始讨论人类心灵之间的巨大差异是如何造成的。个体心理学一个更进一步的定义:它是对合作之缺陷的了解。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考虑的是灵魂本身,是统一的心灵。我们研究的是个人赋予世界和他们自身的意义,他们的目标,他们努力的方向,以及他们对生活问题的处理方式。迄至目前,我们所拥有的了解心理差异的最好方法,就是观察其合作能力的高低。

我们说过,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间,个人正忙着构造他心灵的整体性,并在他的心灵和肉体间建立起关系。他利用由遗传得来的材料和从环境中获得的印象,并将它们修正,以配合他对优越感的追求。在第五年结束时,他的人格已经成形。他赋予生活的意义、他追求的目标、他趋近目标的方式、他的情绪倾向等等,也都已经固定。以后它们虽然也可能改变,但在改变它们之前,他必须先从儿童期固定成形时所犯的错误中解脱出来。正如他以前所有的表现都和他对生活的解释互相配合一样,现在他的新表现也会和他的新解释密合无间。生活的意义是在生命开始时的四五年间确定的。

在举止间处处故意要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人,我们不得不怀疑:在他背后是否有需要他做出特殊努力才能消除的自卑感存在。自卑感表现的方式有千万种,也许我能够用三个孩子初次被带到动物园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当他们站在狮子笼前面时,一个孩子躲在他母亲的背后,全身发抖地说道:“我要回家。”第二个孩子站在原地,脸色苍白地用抖动的声音说道:“我一点都不怕。”第三个目不转睛地盯着狮子,并问他的妈妈:“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事实上,这三个孩子都已经感到自己所处的劣势,但是每个人却都按照他自己的生活样式,用自己的方法表现出他的感觉。

没有人能长期地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即便一个人已经气馁了,即便他不再认为脚踏实地的努力能够改进他的处境,他仍然无法忍受他的自卑感,他仍然会努力设法要摆脱它们,只是他所采用的方法却不能对他有所助益。他的目标仍然是“凌驾于困难之上”,可是他却不再设法克服障碍,反倒用一种优越感来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同时,他的自卑感会愈积愈多,因为造成自卑的情境仍然一成未变,问题也依旧存在。他所采取的每一步都会逐渐将他导入自欺之中,而他的'各种问题也会以日渐增大的压力逼迫着他。如果我们只看他的动作,而不设法予以了解,我们会以为他是漫无目标的。他给我们的印象里,并没有要改进其环境的计划。我们所看到的是:他虽然像其他人一样地全心全力要使自己觉得顺当,可是却放弃了改变客观环境的希望,他所有的举动都带有此种色彩。如果他觉得软弱,他会跑到能使他觉得强壮的环境里去。他不是把自己锻炼得更强壮、更有适应能力,而是训练自己,让自己在自己的眼中显得更强壮。他欺骗自己的努力只能获得部分的成功。如果他觉得无法应付这类盘旋不去的问题,他可能会变成独裁的暴君,以此来重新肯定自己的重要性。他可以用这种方式来麻醉自己,但是他的自卑感仍然原封未动。它们依旧是旧有情境所引起的旧有的自卑感,它们会变成他精神生活中长久潜伏的暗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便能称之为“自卑情结”。

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情绪。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愤怒、眼泪和道歉一样,都可能是自卑情绪的表现。由于自卑感总是会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却不在于解决问题。争取优越感的动作总是朝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或避开不谈。个人限制了他的活动范围,苦心孤诣地要避免失败,而不是追求成功。他在困难面前会表现出犹疑、彷徨,甚至是退却的举动。这种态度可以在对公共场所怀有恐惧症的个案中很清楚地看出来。这种病征表现出一种信念:“我不能走得太远。我必须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活中充满了危险,我必须避免面对它们。”

发现眼泪是驾驭别人最佳武器的孩子,会变成爱哭的娃娃,而爱哭的娃娃又很容易变成患有忧郁症的成人。眼泪和抱怨——这些方法我称之为“水性的力量”(waterpower)——是破坏合作并将他人贬为奴仆的有效武器。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们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

个人的整个目标也是如此:它的内涵不会在一种表现中表露净尽,但是我们能从它的各种表现中认出它的庐山真面目。有个在家里非常听话,可是却显得相当愚笨的男孩子,他在学校总是落于人后,在家中也显得平庸无奇。他有一个大他两岁的哥哥,但是他哥哥的生活样式却和他迥然不同。他哥哥又聪明又活跃,可是生性鲁莽,不断惹麻烦。有一天,人家听到这个弟弟对他的哥哥说道:“我宁可笨一点,也不愿意像你那么粗鲁!”假如我们能够了解他的目标是在避免麻烦,那么他的愚蠢实在是非常明智之举。由于他的愚蠢,别人对他的要求也比较少,如果他犯了错误,他也不会因此受到责备。从他的目标看来,他不是愚笨,他是在装傻。

没有学会如何了解儿童的人,是不可能了解成人的。

除非实情被认为富有危险性,否则谎言便毫无意义。

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性。

他们所犯的唯一错误是他们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

在所有的心灵现象中,最能显露其中秘密的,是个人的记忆。记忆绝不会和生活的样式背道而驰。只要他的生活样式发生了改变,他的记忆也会随之改变。他会记住不同的事情,否则他便会对他记得的事件给予不同的解释。记忆的正确与否是没有多大关系的,它们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们代表了个人的判断:“早在儿童时代,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了。”或:“在儿童时代,我便已经发现世界是这个样子了。各种记忆中最富有启发性的,是他开始述说故事的方式,以及他能够记起的最早事件。

我们大多数人应付生活的方式。我们得到一种印象后,总是喜欢用它来解释其他事情。我们经常发现:当一个人讨厌某件事物,而要找出这种厌恶的理由时,他通常会从他的经验中挑选出某些东西来作为解释。

当我们听到懒散的孩子时,我们总可以找到有某个人习惯于帮他收拾东西。当我们听到怕黑暗和怕孤单的孩子时,我们总可以找到某一个经常在注意他、抚慰他的人。

每个自杀案件都是一种谴责。

假如下雨了,你该怎么办?你只能打把雨伞或坐出租车,想要和雨反抗或压过它都是没有用的。

据我所知,解释梦的理论只有两种是容易为人了解而且也合乎科学的。这两种声称要了解梦并解释梦的学派,是心理分析的弗洛伊德学派和个体心理学派。在这两者之中,可能只有个体心理学者才敢说他们的解释是完全合乎常识的。

梦的目标是它所留下来的感觉。梦的工作就是应付我们面临的难题,并提供解决之道。每一个梦都是自我陶醉和自我催眠,它的全部目的就是引起一种让我们准备应付某种问题的心境。在其中,我们会看到和个人日常生活完全相同的人格。此外,我们还会看到他在心灵的工作中,仿佛正准备着他将在白天运用的各种感觉。

很少有人没有做过由高处摔下的梦。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它表示这个人的心灵保守并担心遭受失败,而不是全心全力要克服困难。

当然,有些危险是真实的,但是把一个人弄得胆小如鼠,是不能帮助他应付危险的。

决定孩子行为的,并不是他的经验,而是他从经验中获得的结论。

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不再关心着要找出害怕的原因,而是要分辨出它的目的。

在不美满的婚姻下长大的儿童,除非他们最初的印象被纠正过来,否则他们对婚姻会持有悲观的看法。即使是在成年之后,他们也会觉得婚姻注定是不幸的。

没有人喜欢受批评,但是假如一个人把逃避批评作为生活的中心点,那他跟社会的各种关系都会受到干扰。

在金钱方面,我们应该特别强调,即使父亲是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它仍然是家庭共有的。父亲绝不应表现得好像他在施舍,其他人则在收受。在理想的婚姻中,由男主人提供家庭的经济来源只不过是家庭成员间分工合作的结果而已。有许多父亲利用他们的经济地位作为统治家政的方法。在家庭中不应有统治者,应设法避免每一个能造成不平等感觉的机会。每一位父亲都应该了解,我们的文化过分强调了男性的优越地位,结果他的妻子在和他结婚之后,便深怕自己会受到贬抑而被置于低下的地位。他不能只因为他的妻子是女性,不会像他一样赚钱养家,便以为妻子不如自己。无论妻子对支持家庭的经济来源是否出过一臂之力,如果家庭生活是真正和谐的,那么由谁赚钱养家或谁来承担做家务,都不应成为问题。

不能以友善的方式进行的教育便是错误的教育。

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之中,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让他们知道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单位,在家庭之外还有许多值得信赖的人类和朋友。

争执是无法使人心悦诚服的。

大部分的儿童在班上不同的各学期间,大致会保持相同的名次。他们总是名列第一,或排在中间,或居于人后。这显示出他们为自己订下的限制,他们的乐观程度,以及他们的活动范围。

孩子会了解自己器官功能作用的程度,他会依照他对自己能力的判断来限制自己的发展。

现在,有许多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也认为性格中有遗传成分的信念只能称为迷信而已。在每种不平凡的能力后面,我们所看到的,并不是异乎寻常的遗传,而是长期的兴趣和训练。

还有些孩子一向不愿意登上领袖的位置,他们总是希望找一个领袖来跟随,这个领袖就是肯收留他作为下属的儿童或成人。这并不是一种良好的倾向,假如我们能降低这种卑顺倾向的话,我一定会觉得非常高兴。如果我们不能消除它,这种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将不能居于领袖的地位,依照他们的意愿,他们会选择小职员的职位,从事一些每一件事情都已经被人预先安排好的例行工作。

忧郁症患者还有以自杀作为报复手段的倾向,因此医生第一件要注意的事,就是避免给他们自杀的借口。我自己解除这种紧张的方法是向他们建议治疗中最重要的规则:“不要做你不喜欢做的任何事情。”这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我相信它牵涉到整个问题的基础。

我们对于一个“人”的所有要求,以及我们能够给他的最高荣誉,就是他必须身为良好的工作者,所有其他人的朋友,和爱情与婚姻中的真正伴侣。一言以蔽之,他必须证明他是人类的一个良好的同伴。

“爱情,以及其结果的婚姻,都是对异性的伴侣最亲密的奉献,它表现在心心相印、身体的吸引,以及生儿育女的共同愿望中。我们很容易看出,爱情和婚姻都是合作的一面,这种合作不仅是为了两个人的幸福,而且也是为了人类的利益。”应把爱情和婚姻当做是一种社会工作,当做和天堂一样是错误的,把结婚当做是恋爱史诗的终结也是错误的。

没有人能够心平气和地忍受卑下的地位。伴侣们必须是平等的,人们只有在平等的时候才能找出克服共同困难的方法。

我们在考虑一个人是否适合于结婚时,经常都是看他是不是曾经在正常的家庭中受过训练,以及看他对待父母、兄弟姐妹的态度。最重要的因素是他在何处得到他对爱情和婚姻的准备的。当然,我们知道,决定一个人的并不是他的环境,而是他对环境的估计。他的估计是很有用的。很可能他在父母的家中经历过非常不愉快的家庭生活,但这也会刺激他设法使自己的家庭生活更为美满。他可能努力让自己为结婚做好准备。我们不能只因为一个人有过不幸的家庭生活,便判断他可能会失败而拒绝他。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花了三天时间看完了阿德勒《自卑与超越》。这是一本简单易读的心理学书籍,刚开始读的时候,是被标题吸引,想看看是一本怎样的励志书籍,不知道会不会晦涩难懂自己读不完,读起来易懂轻松,还有很多案例,让我一直有趣味读下去。

书中说一个人的性格在六岁前就形成,家庭中父母兄弟姐妹对于个体性格特征影响的重要性。书中强调合作性的重要性,一个人具有合作的能力,就能爱护别人,关心别人同样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才具有生活的意义。书中讲到一些人具有性格缺陷:外貌特征具有缺陷被忽视的人和外貌优秀被溺爱的人。两者都是在成长过程中忽视或者过度关心而失去合作能力,无法与社会沟通生活的人。

摘抄书中印象深刻的句子如下:

所有真正生命意义的真正标志:可以与他人分享,且得到绝大多数人认可。但凡人们认为具有“生命意义”的人或事,都具有此共性。

经验并非成功或者失败之母,我们的生活经验对我们没有太大用处,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赋予经验的认知和意义。

只有渴望将自己融入社会整体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孩子,才能成功学会如何补偿自己的缺憾。只是想逃避困难的人,必然会落后于他人。

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意识到他要面对一个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无所适从。

只有夫妻二人都将对方的幸福看得比自己的幸福更重要的时候时,双方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合作,才会给予对方真正的爱。

生命的意义在于乐于关注他人,渴望成为社会大家庭一员,梦想着为人类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及感悟

书里提到大部分女孩子在青春期时期就对自身的女性身份感到自卑,由于对自己身份的由衷不满,进而展现对男性的由衷敬佩。

她们会用很多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男性的这种仰慕:有时她们会表现出对男性的厌恶和逃避;有时,虽然她们喜欢男性,却会在男性面前表现的异常羞涩,甚至连话都说不出来。她们无法面对有男性参与的集会,遇到这种情况时也会非常尴尬。当她们年纪增大时,虽然也会口头表达出想结婚的意思,但却迟迟没有任何行动,她们不和异性接触,也不去交异性朋友。

看到这一段给我非常大的感触,因为这些特征,在我青春时期的各个阶段都有体现,但我却从未想过自己是否是对自身女性身份的厌恶。

我自认为是一个新时代的独立女性,从小就有独立的性别平等意识。但当我真正开始反思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我在很多问题上,都表现出过对“自身女性身份的厌恶”。

比如,在我小的时候会认为女孩子必须得成绩好,否则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比如,以前我会认为,在异性相处方面一定要男生主动才行,虽然这个想法早就被我摒弃掉了,但当真实和异性相处时,我还是希望他们是主动的,上前的,在感情方面,我还是希望他们是热情主动,并且是他喜欢我是先于我喜欢他的。我还是很难承认主动喜欢男生的事实。

但我一边又觉得这样不好,但一边又做不到,就陷入了一种非常变扭的模式,我也从未探究过这类想法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我不知道,这些我从未怀疑过,我只觉得自己很变扭,并且一直处在这种别扭当中。

所以当我遇见异性,和异性相处,想要进入一段感情的时候,我也会开始纠结,既希望对方热情主动但却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敢对对方的喜欢,甚至不敢相信自己被人喜欢过。

这么一想,或许用对性别身份的自卑解释起来更相符一点,既然找到了这么一点,那么原本纠结和之后的烦恼,就更容易知道该如何用更好的心态去面对,重拾对性别的自信以及对自身的自信,用更好的方式去解决类似的情况。挺好的,一条探索自己的方向。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最初知道《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是因为一篇公众号文章,文章作者在文中推荐大家去看。当时我看到这个书名,特别好奇,对于一个深知自己有自卑情结的人需要如何超越呢?于是,我翻开了这厚厚的200多页。

整体看下来,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本书的内容不复杂,但是思想还是到了一定的高度,认真读下来,心胸会变得豁然开朗起来,不会再纠结于一点不放。这于我的确是有帮助的。

但要说超越,我也说不上来。因为整本书并没有什么体系可言,它包含了很多方面,比较松散。我在读每一个方面的时候会将书中的理论往自己或身边的人身上套,似乎如书中所说,似乎又不完全是这样。

书中还列举了很多被惯坏的孩子的例子,我也想到了亲戚家不愿读书不愿出门的孩子。父母的娇惯和放纵,学校老师的忽视,使得孩子的社会兴趣和合作精神极度缺乏,从而变得不那么正常。当然,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并不仅仅只有这些,阿德勒还列举了青春期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由于年代久远,阿德勒的一些思想与现代的思想必定存在差异,但是把这本书当成现代某些鸡汤文的集锦是万万不可取的。就拿他提出的男女在婚姻中需合作,互助互爱的观点来说,这在现代也是不过时的。

其实总体看来,阿德勒是想把自卑当作一个核心,然后用设法去补偿,但书中提到自卑的地方并不多,对一些个体的分析也不是那么严谨。不过整本书的思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很多观点都具有启发性,方*也总是积极向上的,应当算得上是一本好书。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对于《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而在我读的过程中,重点思考了本书的第三章——自卑感与优越感。以下是我的一些理解。

理解自卑感追求正确的优越感: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在个人心理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潜意识中都存在自卑感。每个人解决其自卑感的方式影响他的行为模式。许多精神病理现象的发生与对自卑感处理不当有关。

同时,为了理解自卑感的表达形式,阿德勒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三个小朋友,都是第一次到动物园去,他们站在狮虎山前,被狮子的威严吓坏了。一个小朋友躲在妈妈的背后说”我要回家。“另外一个小朋友脸色苍白全身发抖,但他站在原地仰着头说:”我一点都不害怕。“第三位小朋友恶狠狠地蹬着狮子,问妈妈说:”我能向它吐口唾沫吗?”这三个小朋友的.行为其实都是自卑感的表现,只是形式不同。

自卑感的表达形式千万种,如果我们一直保持着勇气,便可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进环境——来使我们脱离这种感觉。没有人能长期感受自卑之感,他一定会使自己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假使一个人已经气馁了,假使他不再认为脚踏实地的努力能改进他的情景,他仍无法忍受他的自卑感,他仍然会努力设法要摆脱他们,只是他所采用的方法却是不能使他有所进益。他的目标仍然是“凌驾于困难之上”,可是他却不在设法克服障碍,反倒是一种优越感来自我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同时,自卑感愈多,而自卑的情境一成未变,问题也依旧存在。他所采取的每一部都会逐渐将他导入自欺之中。

一个人如果能够有效地补偿自卑,便可以使自己的心理及人格健全发展。如果补偿失败,便会使人丧失信心和勇气,意志消沉、沮丧、压抑,甚至自暴自弃,形成“自卑情结”。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存在。

我很认同阿德勒对自卑感形成的看法,孩童时期是一个关键的阶段,儿童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通过一切实际行动来补足自己的自卑感,不论是模仿大人,还是独立创造,在儿童时期就有了自己应对自卑的一套机制克服自卑,这种处世态度和方式决定和影响着每个人日后的成长方向。怎样面对自卑,怎样形成好的处理自卑的方式,是一个人成长阶段重要的经历。

我认为,在一个人自出生就与社会建立起了一种联系,在自己的心里就有对社会的认识和感知,另一方面,他会对自己有了认识,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自卑感或“自卑情结”,重要的是,在这个成长经历的过程中,父母,家人,老师,同学等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父母正确的引导会让一个人对自我有更积极的认识,帮助教导孩子有更好的与外界联系的方式,在父母的正确教育下会形成正确的应对自卑的方式。另外,老师,同学等周围的人与父母一样,在不同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方式,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就会产生消极的自卑情绪,甚至更不利于发展的影响。

自卑感在儿童身上是普遍存在的,这是一个事实,怎样面对这个现实,怎样处理好这个问题,除了自身因素外,家长老师等角色的引导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另外,我认为自卑感是有两面性的,有其利也有其弊,有利的一方面是,这种自卑情绪会起到激励的作用,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发现自身的不足,这时由身体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能促使人奋发图强,力求振作,寻求合作,从而超越自卑,补偿弱点。然而,若是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好的引导,这种自卑情绪就会成为摧毁一个人的原因,没有找到正确的应对方式致使自己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不足,是自卑没有正确的出路。

自卑究竟是好是坏,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是不是有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消解它,利用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因素,生活环境的影响。每个人不同的自卑感,不同“追求优越”的天性,不同的补偿方式,造就我们每个人独特的人格特性,也决定了每个人的不同生活风格,这些个性化奠定了有可能超越现实的独特性与创造性的基石,也即是接受人类传递的社会文化的同时,并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这就是人与人间差异的原因。人们的自卑感(有意或无意)不断的补偿,而又不断的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努力,自卑不息,超越不断,终其一生,这也就是人类生存的意义,人生价值的所在,消除自卑追求卓越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人们上进和追求卓越的根本内在的需求和原因。

其实我说的这些只是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中所讲的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大家要是有兴趣的话,可以到网上搜一下,也可以去图书馆借,我觉得,真的对自己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能有好大的帮助,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自己,到底为什么会这么做,为什么会这样,怎么样抓住根本,去改正自己,避免做傻事 。

我现在感觉,对每一个人来说,没有所谓的错事,因为对每一个人的意义来说,他所做的事都是对的,只不过那件傻事,是从一个错误的意义中产生,而改正那个意义,才是正途。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阿德勒的这本《自卑与超越》着力描写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对其本人性格、心理所产生的影响。阿德勒认为,在每个人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间,个人生活的典型样式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孩子在最开始的几年时间与父母接触最多,故其对孩子的影响极其重要,很多人成年后表现出来的诸多心理问题,寻本溯源,都能在原生家庭中找到缘由。

阿德勒认为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对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情绪。而自卑感总会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那么拥有自卑情绪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获取优越感。包括问题少年、罪犯者、酗酒者等都是如此。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有以下几点:

1、原生家庭环境对孩子的重要性依旧没有引起现在社会的重视,很多孩子都是家庭矛盾的牺牲者,单亲、被虐待、被遗弃等儿童不得不为大人们随心所欲的行为而买单。中国人讲风水、讲因果,我觉得一个和谐的家庭就是好风水,这种家庭出身的孩子心理健康,能够较快融入社会,相反,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家庭中出身的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问题,他的行为古怪,性格偏执,对生活丧失兴趣,很难融进社会。

2、大部分孩子智力差距不明显,但成年之后出现越来越大的能力差距,根本原因是在儿童时期的教育引导上。我可惜的是很多孩子明明可以成为国家栋梁,却因为孩提时父母或者任何人一句随意说出的话而彻底改变了命运。

3、解决心理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与他人合作获得认同感,但前提是有正确的引导。

4、孩子是敏感的,是脆弱的,是希望得到更多关注的,所以愿天下的父母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一句鼓励的话远远胜过零食和玩具。

5、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建立心理顾问或者心理课堂,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比任何文化课都重要,希望所有教师都能得到正规的心理培训,懂得如何查找问题,对症下药,这样问题少年就不会再出现,《少年的你》的故事也不会再次上演。

6、建议正在为人父母、做人师长的人读一读这本书,受益良多。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最初知道《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是因为一篇公众号xx,xx作者在文中推荐大家去看。当时我看到这个书名,特别好奇,对于一个深知自己有自卑情结的人需要如何超越呢?于是,我翻开了这厚厚的200多页。

整体看下来,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本书的内容不复杂,但是思想还是到了一定的高度,认真读下来,心胸会变得豁然开朗起来,不会再纠结于一点不放。这于我的确是有帮助的。

但要说超越,我也说不上来。因为整本书并没有什么体系可言,它包含了很多方面,比较松散。我在读每一个方面的时候会将书中的理论往自己或身边的人身上套,似乎如书中所说,似乎又不完全是这样。

书中还列举了很多被惯坏的孩子的例子,我也想到了亲戚家不愿读书不愿出门的孩子。父母的`娇惯和放纵,学校老师的忽视,使得孩子的社会兴趣和合作精神极度缺乏,从而变得不那么正常。当然,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并不仅仅只有这些,阿德勒还列举了青春期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由于年代久远,阿德勒的一些思想与现代的思想必定存在差异,但是把这本书当成现代某些鸡汤文的集锦是万万不可取的。就拿他提出的男女在婚姻中需合作,互助互爱的观点来说,这在现代也是不过时的。

其实总体看来,阿德勒是想把自卑当作一个核心,然后用设法去补偿,但书中提到自卑的地方并不多,对一些个体的分析也不是那么严谨。不过整本书的思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很多观点都具有启发性,方法论也总是积极向上的,应当算得上是一本好书。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很久之前就想读这本书,但怕太专业,迟迟没能翻来。走读派却偏偏在国庆大假期间,开了这本书的压力读书班,对于我这种一到周末和假期就完不成阅读任务的人来说,着实有些为难。老毛说,试试?经过一番思想斗争,还是交了30元的押金,开始新一轮的读书之旅。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的代表作,作者阿勒泰,他和弗洛伊德、荣格并成为心理学三巨头。大学时选修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选修课,以为学了以后会给人解解梦,可当时也听得云山雾绕,理解不了到底讲的什么,只记得授课老师患有腿疾,在轮椅上讲授这门课。

后来慢慢了解到心理学也分了几种流派,想着有机会可以深入了解一些,于是听书时听到了《自卑与超越》,就在搞活动时囤了这本书。

最近几年,总有一些观点,把人成年后的不当行为归咎于童年时期的某个问题,而且让人感觉这些问题是不可逆的。阿勒泰倒也赞成部分观点,但他更赞同的是,可以通过分析产生自卑的原因,通过训练,实现自我超越。

第一章里,告诉我们,人生的真谛在于奉献与合作。只有抱有开放态度的人生,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与人合作,实现自我价值。第二章则告诉我们,要帮助和教育人,就要对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在这个环境下,对人生进行选择时的思想和做法进行解读。虽然这本书是大约一百年前所著,但合作共赢、服务社会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受用。

很庆幸能够在这个时间读这本书。开学时,孩子的班主任老师给家长开出的书单中就有《自卑与超越》,今天读的.两章,更让我感到生命初期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恰巧也是今年,因为一些事,让我回想起自己的少年时代,开始考虑优越感和自卑感这两个看似相对的概念。自卑有多种表现形式,感到自卑的人,也会以各种形式呈现出来,有害怕,有紧张,也有些许高傲和冷漠。只有认识到自身自卑感深处原因的人,才能正视自己的自卑,以及因为自卑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而早期记忆更是会陪伴我们一生的记忆,从书中的各种案例中,提醒我作为一个母亲,该用怎样的态度和心境去对待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他们表现出的各种情绪反应,而作为最亲近的人,我的方式方法或许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育人育己,共同成长!

《自卑与超越》的读书心得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很多人,因为自身的缺陷发愤图强,最终超越了原本比他更加有优势的正常人。比如,富兰克林·罗斯福,患有小儿麻痹症,他却通过奋斗成为了美国总统。再比如,尼采,身体羸弱,无法拿剑,却成为了名流千古的哲学家。这样的例子,古往今来,数不胜数。

然而,很多人却难以摆脱自卑的阴影。自卑,在不同人身上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有的人感到忧郁,有的人却变得非常嚣张跋扈,有的人表现得冷漠木讷……面对自卑,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拥有自卑情结。却深受其害。

个体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面对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出现的情绪就是自卑情绪。它和人类追求优越感的目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为了弥补内心深处的自卑而拼命努力,朝着追寻优越感的道路上前进。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就是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的巅峰之作。作者阿德勒曾经也是一位先天性不足的孩子,他从小患有驼背,5岁那年得了一场几乎送命的疾病,从此下了要当一位医生的决心。他不断克服儿童时对死亡的恐惧,发表了很多有关自卑感及补偿的论文。最终成为了和佛洛依德并驾齐驱的心理学大师。

这本书,围绕了人生的三大事实:职业、社会和婚姻。探讨了如何才能引导自卑感向着正确的方向,超越自我,从而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取得成就。阿德勒的观点,不仅适用于父母和子女之间,也涵盖师生关系。对教育领域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一、自卑感和优越感。

“自卑情结”是个体心理学的重大发现之一。事实上,自卑感是人类社会地位增进的重要原因。在原始社会,相比人类,其它动物更加强壮且适合独自生活。人类却因此更加懂得了团体合作,创造出了各种工具,弥补了躯体的柔弱。

追求优越感的目标是人类的本能。很多人也因为在早期有各种各样的自卑经历而变得在某一方面更加努力。比如,对疾病或死亡有恐惧的孩子长大后会想当医生;还有一些人因为视力缺陷而更加努力的弥补,反而成了画家或诗人。

优越感的目标指引着人们发展的方向,然而,每个人的优越感目标都是个人独有的,它取决于个人赋予生活的意义。

二、赋予生活的意义。

每个人赋予生活的意义都是不同的,阿德勒认为,通常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间,人就会确定自己生活的意义。如果他/她能很好的融入集体,他就会展现出积极的一面,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他们的想法只是不如别人,而没有其他目标,他们就不会有真正的进步。以下3种情况,最容易将错误的意义赋予生活:

1.器官缺陷。

器官缺陷是不可逆转的事实,这样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受到心灵的创伤,甚至会因为同伴的怜悯、排斥或逃避,加深其自卑感。

2.娇宠。

娇宠的孩子由于身边人的长期服侍而逐渐丧失了独立性,他不知道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获得成功。面临困难,他只会祈求别人的帮助,也习惯了不劳而获。如果哪一天,身边人没有围着他转圈,他就会肆意报复。

3、忽视。

由于长期被忽视,他们感到社会的冷漠,不相信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对任何事情都很冷漠。往往会在婚姻等方面也遭遇阻碍。他们敌对社会,往往是孤儿、穷人家或多子女家庭的孩子。

如果不耐心引导,使他们的状态得到改变,这3类人很容易成长成罪犯。阿德勒通过观察每件犯罪案件发现,几乎所有罪犯都是缺乏社会兴趣而又没学会合作之道的人,由于持有错误的生活意义,而走上了犯罪的歧途。

在生活的意义上,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生的三大事实:职业、社会和婚姻。这就意味着,人,离不开社会,只有合作,才能使人有更大的机会克服困难。

三、家庭的影响。

在家庭中,母亲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和母亲发生关联的,不仅仅只有孩子,还有她的丈夫和整个社会。作为母亲,必须对这3者给予相等的注意。如果仅仅关注孩子,势必会培养出娇宠的孩子,难以成大器。

培养孩子的集体感很重要。母亲应当把孩子的兴趣扩展到他的父亲,然后再引导孩子融入集体社会。

作为父亲,不应当将自己作为全力的核心。而应当平等地对待家人。如果父亲能以良好的方式对待职业、友情和爱情,那么他的孩子势必会在潜移默化中习得。

在多子女家庭中,对待孩子,父母应当一视同仁。在家庭中,优异的父母也应当有所收敛,并对寻常的孩子做出鼓励。如果家庭中,某位成员成就显赫会给其他成员带来压力。任何人都不甘心于屈居于他人之下。这样,容易使不出彩的孩子朝着没任何意义的错误方向努力。

在多子女家庭中,长子和幼子应当格外关注,对待孩子不专宠,不忽视,让他们习得协作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性,阿德勒认为不需要向孩子介绍太多他们所不知道的。这样会更加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而且懂得了超过年龄的性知识,也会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在未来的婚姻中也更加容易受伤害。

四、学校的影响。

在学校中,阿德勒也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他甚至认为,对于父母缺失的家庭来说,要加强教师对孩子合作的引导甚至可以减少犯罪现象。

对于不同的孩子,教师应当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要先弄清楚孩子的兴趣是什么,是比较善于聆听,还是对视觉更加感兴趣?对视觉感兴趣的孩子,他们更善于用眼睛观察,就应当采取视听结合的教学。

对于智力测试,作者认为是不可取的。他不认为遗传决定孩子的能力和兴趣。他认为,在每种不平凡的能力后面,都有着长期的兴趣和不寻常的努力。

有些家族之所以全出类似的专业人才,也是因为他们更早接受了类似的训练。比如莫扎特,就在很小的时候接触了音乐。

在这点上,作者也以自身的经验讲述了他从班上的“数学低能儿”,最终因为一次成功的经验,转变数学的兴趣,最终成为数学佼佼者的故事。

就像之前所说的,每个人对自卑反应不同。在学校,每个孩子的个性也不同,教师应当区分孩子的个性,然后通过顾问会议逐一对其进行指导。书中也提出了指导的方法。

五、职业。

谈到职业,阿德勒认为,要想赋予人正确的生活意义,对待职业的态度也是至关重要的。对待职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兴趣点。所以,早一点问孩子希望从事的职业是非常必要的。这样,他们会进行思考,从而找到他所认为的生活中最有价值的事情。

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通过不同的玩耍方式,实则是在锻炼不同的职业。比如,当老师的孩子喜欢扮演老师上课,有艺术爱好的孩子可能开始尝试在娃娃帽子上绣花。

这个时候,鼓励孩子很重要,他们接受了正确的引导,会更加有兴趣做好他们的职业工作。而不适当的引导,比如,看到孩子拿针绣花慌忙阻止,可能会磨灭了孩子的兴趣,从而不再去做类似的事情。

即使对待孩子的职业游戏,我们也应当合理引导,引导孩子正确的职业目标。而不是别有它意,比如,单纯希望腰缠万贯,支配别人这样,对社会毫无无意义的浮躁目标。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人或多或少地都有自卑情结。因为世上没有完人,与他人相比,都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弱点和不足。有自卑情结并不可怕,关键是一个人如何看待它。有的人知道自己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会理性地树立切合实际的目标,信心百倍的努力奋斗,想法设法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克服不足,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不断地完善自我,取得人生的更大辉煌。有的人却杞人忧天,自认倒霉,沉浸在对环境、对社会、对他人的抱怨中,封闭隔离自己,最后萎靡不振,走向灰暗的人生结局。

当我们面对自卑时,该如何超越呢?该书作者奥地利的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人是社会的人,既然是社会的人,那就必须放到社会中去解决这些问题。给这种自卑赋予现实意义,并且把这种意义,建立在对他人有价值,对社会发展进步有益处中。在付诸行动中加强与他人合作配合,为了这个意义共同努力奋斗。这样,你才能超越自身的自卑情结,使得你的人生才有价值和意义。

作者总结了制约人生的三大问题:第一,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就必须适应地球环境,在地球的适应中生存。第二,我们与他人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中,我们必须学会与他人相处。第三,人类有两种性别,男女关系的和谐发展是人类延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所以,一个人如果可以将其人生意义定义为为他人和社会谋取利益,那他做任何事情都会先考虑他人。对他人对社会就不会冷漠,会更加感兴趣。这样,对职业、社会和婚姻中遇到的问题都会很好地处理好。并能够克服自卑,超越自我,战胜各种精神疾病,使人生光彩夺目。

当下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仅凭一个人单打独斗很难胜任一项工作的完成。这就需要团队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处处为他人着想,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完成任务,实现自身的价值。

在婚姻家庭中也是如此。男女之间要地位平等,相互忠诚、相互信赖,要有责任感。要让对方感觉到自己是最有价值的,是被需要的,是最好的伴侣和朋友。这种感觉,需要你要实际行动去证明。如果一个人只考虑自己如何获得幸福和快乐,而不愿意受约束于婚姻,更不愿意去为对方考虑。这样的婚姻终将会葬送在自己手中。

我们感知到的事物从来不是事物本身的样子,都是用我们的认知经验和标准,经过大脑思维的过滤处理后作出的一种解释,它不是一种客观事实,而是我们的一种主观判断。而这种主观判断都是人们赋予一定的现实意义来感受出来的。其实我们的感受是我们自己对现实的一种解释。我们感知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们主观解释后的世界。因此,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比事物本身更重要。要想使自己活得快乐,就要永远用快乐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不管世界和他人如何对待你。因为我们无法改变我们所处的社会和环境,也无法改变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和评价,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对该事件的看法。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体会

最近看到了《自卑与超越》的中间部分,是讲关于自卑者的心理以及如何援助,反观现在遇到的几个特殊儿童以及自卑儿童的现状,我发现非常具有指导意义。

在与这样有较为严重的自卑情绪的儿童接触中我们会发现他们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1、社会感觉能力较低。常常不能很好的感觉到别人想表达的意思,比如听讲困难,注意力不集中,迟钝等。

2、合作能力较低。在群体中与同伴合作会出现问题。比如,很少融入同伴合作,或者在小组合作任务中不知道该如何完成,甚至会走神,很容易游离于小组与任务之外。

3、常常对他人的行为非常敏感。

我们往往很想把他们从对先天缺陷的阴霾里捞出来,想用学习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想给他们补课,但是我们发现,补课无用。他们根本不把注意力放在这里。有时候,我们吓吓他们,他们便动一动,不管他们便不动,我们很奇怪他们的注意力与精力都放在哪里,去吃喝玩乐?可是哪一个方面他们可能都不是班里最突出的学生。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自卑与超越读完有快半年了。一直计划写一篇读后感,但是一直也没有下笔。今天感谢马校长定的“正面管教学校讲师课程”的报名要求,让自己定下心来把读后感写下来。

网上看过很多人的评价,我发现评价并不高,与我自己对这本书的评价严重不符。我细想了原因,人生处在不同的阶段,读这本书能get到的知识点可能会完全不同。当今社会太过于浮躁,阿德勒在开篇提到人生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更美好,奉献与合作是人生的真谛,可能是让很多人觉得不合胃口的原因之一吧。

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自卑和超越》这本书的。

接下来,阿德勒用了很多的心理分析案例,论证了这一论题:正确的人生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更美好;合作与奉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备要素。

接下来,阿德勒开始向我们讲述,家庭、学校在一个人的发展中扮演者何等重要的角色。

为人父母,分别应该给予孩子哪些方面的合作机会。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书中阿德勒认为的母亲角色,与现代社会女性解放的的思想不太契合,但是我觉得这本身并没有问题。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母亲操持家务并不代表地位卑微,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

很多的全职母亲对于经营家庭做的不好,原因不在于她们自身,而在于她们没有受到该有的训练,她们对于成为全职妈妈会面临什么,完全没有概念,没人提供知识的普及,更没有提供科学的训练。

对于学校,阿德勒还是从办学的目的入手,很快就揭开了各种办学乱象的面纱。

接着阿德勒描述了他认为的理想的办学目标: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为人类的发展争取共同利益的伙伴。

以这一目标为导向,阿德勒开始梳理教师的角色,师生关系的处理,如何培养孩子的合作与奉献精神。

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能,因材施教,发掘潜能,教师将能收获教学带来的巨大的乐趣。

不恰当的评价与负面标签可能会对孩子的发展设限。

接着阿德勒对青春期这一人生重要时期进行的分析。

这一时期不应是父母逐渐退席的时候。

早期养育的不当留下的性格缺陷,有待于在青春期逐步发现并进行修补。

关于择业、社交和建立家庭,阿德勒也给出了建议。关于宗教,阿德勒的理解也很有启示。

因此,我认为,《自卑与超越》是为人父母必读的一本书。

培养孩子是长期的过程。

没有目标,我们就会在这条路上迷失自己。

而我们自己的迷失可能还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孩子可会在他人生的初期就走错了路。

前几年开始流行的一句话: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我觉得需要重新省视。

这句话有很大的迷惑性,很多人把结果与目标混起来了,包括我自己。

于是,我们在过程中,逐渐丧失了目标,迷失了方向。

通过读《自卑与超越》,我重新找回了:目标永远是最重要的。

有了目标,才能制定方案,逐步实施,阶段性回顾,调整方案。

结果与目标有差距是正常的,接受现在的结果,对标目标,调整方案,继续前行。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好久没有静心读书了,当《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跳入我的眼,竟感到有一种莫名的力量涌起。阿德勒通俗地从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写起,尊重个体心理学观点,向读者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

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有些自卑能被我正确认识、正确对待了。比如,我能成为老爸老有所养的依靠;比如,我通过努力每天都在超越昨天的自己,比如,我因为有了在农村的生活经历而更加珍惜生活,比如,当我看到身体有缺陷的生命。阿德勒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正确认识自卑,用适当的方式超越自卑。每每找到一处自卑的根源,你就会有一次超越。

当你为自己的不优秀而自卑时,你就会开始有了努力的斗志。在努力的过程中,你首先会把让你产生自卑的人或事当做你的奋斗目标,在追求这个目标蜕变的过程中,必然经历无限痛苦与折磨,就像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老鹰。它一生的年龄可达七十岁。当老鹰活到四十岁时,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啄变得又长又弯,羽毛长得又浓又厚,它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

历经一个十分痛苦的蜕变过程——一百五十天漫长的磨炼。如果老鹰不进行蜕变,只是一味自卑,不超越自我,不超越自卑,就不会有后来神鹰一般的三十年岁月!鸟类都能如此,伟大的人类应该更勇敢!“人生就像激流,不遇着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波浪!”只有经历蜕变,才能展现更优秀的自己。

自卑可以有,超越自卑必须有!能够超越自卑的你,会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相关范文推荐
  • 12-23 教师外出听课心得体会感悟(汇总20篇)
    通过写教师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无限的潜能,只要我们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教育,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 12-23 财务部员工工作总结(实用15篇)
    财务工作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财务活动进行总结和概括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份经过精心撰写的财务工作总结范文
  • 12-23 大一军训迟到检讨书大全(18篇)
    通过写检讨书,我们可以对过去的错误或疏漏进行深刻反思,避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经典的检讨书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参考
  • 12-23 消费贷款承诺书(通用14篇)
    范文范本是在学习和写作过程中,为了方便参考或者借鉴而收集的一种样本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丰富自己的写作技巧。我想我们需要一些范文范本来作为参考吧。范
  • 12-23 自我鉴定毕业生登记表字少大全(21篇)
    毕业生们即将踏上人生的新征程,迎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家可以读一读以下这些毕业生的总结,或许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启示。回顾学四年,我通过良师的指导和自己刻苦学习,已
  • 12-23 面试时的自我介绍例子(热门21篇)
    自我介绍需要简洁明了地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职业或学生身份等基本信息,同时还可加入一些个人特点和兴趣爱好的描述。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自我介绍示范,希望能为大家提供
  • 12-23 机构管理方案(实用15篇)
    计划书不仅可以用于自我管理,还可以向上级领导和合作伙伴展示我们的思维和执行能力。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提供几份优秀的计划书范文,希望对大家的编写有所启发。
  • 12-23 成长的美丽初中大全(15篇)
    作文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学术上的提高,还在于个人的自我表达和人际交往中的应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仅供参考。这些范文选取的是各个领域的杰出作品,内容
  • 12-23 初中俗世奇人读后感(优秀12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是否与作品中传递的思想相契合,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随后是一些小编精选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
  • 12-23 儿童感恩节演讲稿(实用12篇)
    感恩是一种美德,它能够让我们更加懂得感激和体谅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感恩是一种让人内心得到释放和满足的情感,它能够让我们更加幸福和快乐。我们该如何表达对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