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最新时代楷模张连印同志事迹学习心得 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学习心得(精选6篇)

最新时代楷模张连印同志事迹学习心得 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学习心得(精选6篇)

时间:2023-09-29 03:50:11 作者:XY字客 最新时代楷模张连印同志事迹学习心得 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学习心得(精选6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时代楷模张连印同志事迹学习心得篇一

清晨,天刚蒙蒙亮。

一位身着旧迷彩服的老人,头戴草帽,肩扛铁锹,已在山头劳作。

慢慢地,东方泛起一片鱼肚白,霞光映衬着老人的背影,也照亮了他身后的那片林场。风吹枝叶,沙沙作响,就像是一排排、一列列在整齐报数的士兵。

这里,是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共和国少将张连印位于山西大同左云县张家场村的林场,也是他退休后的新“战场”。

18年来,张连印扎根荒滩、默默奉献,绿化荒山1.8万余亩,植树205万余株,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绿化将军”。

老将军开辟第二“战场”

76岁的张连印看起来和普通的农村老人没啥区别,身材消瘦,双手粗糙,脸色黑红。他的家就在张家场村旁的荒滩前——一排红顶瓦房,进门一个简陋的客厅,红砖铺地,两张破旧的沙发,一张简易折叠桌充当茶几。卧室一张火炕,一个衣柜,还有一张书桌,仅此而已。

如果说与普通农民家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客厅墙上挂着的那几幅书法作品。其中一幅这样写道:“将军征战岂止在疆场,绿化家乡仍堪显神威”。

还记得2003年5月的那天,张连印退休了,面对军旗,他敬了最后一个军礼。

从列兵、班长、排长……一直到副军长、省军区副司令员,张连印长期奋战在带兵打仗第一线,曾亲自指挥多次实战演习,被评为全军优秀指挥员。

退休后,家人劝张连印出去旅旅游、读读书、品品茶,享享清福。也有人冲着他的将军头衔,开出高薪聘请他当公司顾问,甚至堵在家门口软磨硬泡,请他出山,但他都不为所动。

其实,张连印心中早就有了打算。

张连印的童年很不幸——家在雁门关外、长城脚下,风沙极大。民谣唱道“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晚上堵门风。”而他4岁时父亲病故,6岁时母亲改嫁,他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成人。后来,又是乡亲们敲锣打鼓将他送到了部队。在部队,张连印没有辜负乡亲们的期望,立功、提干,被毛主席接见……从普通一兵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

“植树造林,绿化家乡”,这八个字,张连印已经思索了很久很久。现在,他终于要开始行动了。

听说张连印要带着老伴儿回家乡种树,亲朋好友都来劝他。可他却坚定地说:“我是靠乡亲们的救济才长大的,参军后是党把我一步步培养起来的,我回来是回报乡亲们的恩情、回报党的恩情,绝不是心血来潮!”

村两委会议上,张连印郑重表态,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生态建设成果全部无偿交还集体!

植树造林绝不当逃兵

2004年,是张连印种树的第一个年头。植树季节,张连印风风火火地带人上了山。节气不等人,白天栽上树,晚上张连印老两口就在月光下浇水。

本以为万无一失,就等着见绿了,可到了秋天,张连印傻眼了,春天栽种的10000棵树苗没活几棵。他又紧急补种了6000棵树苗,依然近乎“全军覆没”。看着树苗荒在地里,老将军哭得像个孩子。

有人劝他,“村里种了几十年树,都没活几棵,你就别再费心思了”。

张连印撂下狠话,“林地就是战场,让我撒手不干,等于让我当逃兵”!

平复好心情,他把枯死的树苗连根挖起,反复研究,虚心向苗木专家请教。渐渐地,他摸到了在沙化土地上种树的门道。第二年,他的树苗成活率就达到85%以上!

那年五一假期,大女儿张晓梅回村探望。一进村,看到一群身穿迷彩服、手握铁锹的村民迎面走来。

刚要走过去,就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晓梅,你怎么来了?”她急忙寻着声音转身,只见队伍中两位老人,头发吹得蓬乱,脸又黑又红,正是张连印老两口。看着变了模样的爹娘,她的眼泪扑簌簌地掉了出来。

村民们也被张连印与民同心、同甘共苦的情怀深深感染,打心眼里佩服他、信任他。村两委班子开展党建活动,邀请他参加;搞发展规划,征求他的意见;村民家里有点事儿,都请他出面主持。种树资金短缺时,3位村民贷款30万元借给他,连借条都没让他打。

随着张连印事迹的传开,很多单位经常邀请他授课。尽管植树之余难得有休息时间,但他仍然有求必应。他觉得,这是一个传播绿色发展理念的绝佳机会。

可每当人家给他课时费时,他总是断然拒绝。他说:“我讲课是应该的,不要你们一分钱。真想做些啥的话,那就帮我栽上点儿树吧。”

这些年来,张连印为周边乡村、学校和部队无偿提供树苗30余万株。在他的无私付出和影响下,绿化荒山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左云县,曾是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区。现在,这里风沙没了,山也绿了。

这绿色有张连印的功劳——在他的带动下,左云县林木覆盖率由2003年的38.6%上升到45.03%,增长了6.43个百分点!

时代楷模张连印同志事迹学习心得篇二

“党组织把我从一名士兵培养成为干部,我要回家为乡亲们做点实事”

张连印始终难以忘怀,当年乡亲们给他胸前戴上大红花、扶他上马参军时的嘱咐:到了部队要争气,听党话、好好干。40年军旅生涯,张连印清晰地认识到,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听到张连印要回乡,当地许多企业高薪聘请他,张连印都不为所动:“我是一个孤儿,吃百家饭长大,是乡亲们送我去参军,党组织把我从一名士兵培养成为干部,我要回家为乡亲们做点实事。”

要回来植树,身边还有不少人劝阻。老伴王秀兰滚着泪珠子对他说:“我不反对你回报乡亲们,但这么大岁数,种树身体吃不消,捐点钱,照样能成事。”

“我知道种树又苦又累,但没人吃这个苦,乡亲们的日子咋会甜?”张连印想起遍地荒滩,看着眼前的黄沙漫卷,自己不可能不管。

以前,张连印的儿子张晓斌一直不明白,父亲回乡成为地道的农民,到底图个啥?

为此,张晓斌和爱人专门去了一趟张连印的林场,看到当年的荒山土岭、飞沙走石,如今变得遍野青翠、鸟语花香,想到父亲为种树作出的努力,眼泪直打转。

张连印在树林里给儿子张晓斌上了一课:“人这一辈子要经受的考验很多,我们是共产党员,一定要把为人民服务、为党奋斗终身的诺言践行好。”

2015年4月,张晓斌选择以自主择业的方式退出现役,打起背包回到家乡,陪父亲一起种树,每天早出晚归,白天顶着烈日风沙,运苗、栽种、浇水,晚上陪伴父母拉家常。望着满目苍翠的树林,张晓斌越来越理解父亲的选择。

劳动节这天,祖孙三代在山上整整干了一天。把最后一棵树栽下时,已是夕阳西下时分。指着远处的排排松林,张连印说:“劳动创造奇迹。”孙子兴奋地说:“爷爷,将来我也想像您一样,种很多很多树!”

时代楷模张连印同志事迹学习心得篇三

采访张连印,有一个困难,他的乡音很重。

“当兵40年,姐夫会说普通话,只是回村时间长了,口音又‘回来’了。”张连印的妹夫王凤翔说。

不只是口音,从村民中分辨出这位将军,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人往上走好走,往下走难走。”不少村民纳闷,“平安叔”(张连印小名“平安”)离开村子40年,当上了将军,为啥退休回村,那么快就变回了农民样?顿顿吃土豆和莜面,年年参加社火跟着一起扭秧歌,常常和村里的老汉蹲在墙根晒太阳聊天,看到谁在挖土豆就下地去搭把手,怎么看都不像个“当过官”的人。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将军当年爱沙盘推演、擅带兵备战,如今“战场”换了,“仗”还是为了人民而打,心里装的还是父老乡亲。

2011年6月,张连印被诊断出肺癌。手术后,他化疗5个月。2012年农历正月十五,张连印急着赶回张家场村,为的是和以往一样,跟乡亲们一起参加社火。“村里的荒山荒岭还得接着种树,村民们还要靠在基地工作养家,当初对乡亲们的承诺还没完全兑现,我不能倒下,我必须和他们在一起。”

种树的第二年,张连印在山坡上刚种下的几万株新苗,几乎被上山吃草的羊啃光了。有人让他找羊倌要赔偿,有人建议他在山上设栅栏、洒农药。张连印说:“辛辛苦苦种了半天,苗被羊啃了,我心里也不好受。但我是个农民的儿子,知道乡亲们养几只羊不容易。”他不但没要赔偿,还给他们送去胶鞋、雨衣,逢年过节都去看望他们。

“人家一个将军,宁可遭罪也要种树,还不是为了咱们村越来越好?”渐渐地,村里人被张连印打动,自觉护绿的人越来越多。羊倌们放羊时都格外小心,不让羊再啃了树苗。

村里的贫困户魏随社,没有固定收入。张连印主动邀请他一起种树,每天同吃同劳动。几年下来,魏随社性格开朗了,日子也慢慢过好了。

脱贫攻坚最吃紧的关键时期,张连印一边种树增绿,一边想方设法带动乡亲们增收,优先吸纳贫困村民在基地务工,帮助26人年人均增收6000元。他还免费为种植户提供幼苗、开展技术培训,鼓励大家自建苗圃,拓宽致富渠道。

山是故乡翠,月是故乡明。这些年,每逢中秋,张连印都要给村里的高龄老人和困难村民送去慰问金和月饼,一年都没落下。村民们也把他当亲人,村两委班子开展党建活动邀请他参加,搞发展规划征求他的意见。谁家有个磕磕碰碰,常常请他出面调解。

如今的左云,车在林中走,人在画中游。望着漫山遍野绿油油的林木,张连印笑着说:“我现在带的‘兵’比以前多。我和他们一起站岗,一起守护家园。”

他的“兵”,就是树。18年了,这是将军和他的“士兵”无悔的坚守、深沉的爱。

时代楷模张连印同志事迹学习心得篇四

“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的最后一个战场”

“入伍那天,我骑着高头大马,胸戴大红花,乡亲们敲锣打鼓地欢送我。”虽然已时隔58年,但张连印仍难以忘怀,他还记得当初代表新兵立下的誓言:“你们给我戴红花,我把决心来表达,到了部队听党话,党叫干啥就干啥!”

到军营后,张连印勤学苦练争第一,团结协作讲奉献,服从组织听党话。入伍第二年,他就入了党,第三年就提了干。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副师长、师长、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40年服役期间,张连印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2003年5月,张连印退休了,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村。“看到家家户户从原先的土坯房搬进了砖瓦房,过上了好日子,我打心眼里高兴。”张连印4岁时遭遇家庭重大变故,从小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父老乡亲的恩情和对家乡的眷恋,深入他的骨髓,难以割舍。当他面对一片接一片光秃秃的荒山时,心里五味杂陈:虽然乡亲们的生活富了,但风沙弥漫的状况尚未改观,“我必须做点什么”。张连印决定植树造林,治理风沙,绿化荒山,为乡亲们做点实事。

于是,张连印和老伴儿毅然放弃石家庄优越舒适的生活,返回张家场村,开始谋划“后半生事业”。经过反复考察研究,张连印决定承包村后的3000亩荒山。虽然是为了绿化家乡,但他的这一决定仍然在村里引起不小争议:“人家这么大的领导,怎么可能自己在这儿种树呢?退休了没事儿干,来这儿弄块地玩玩。”面对众人的质疑,张连印没有生气也没有解释,签合同时,他当场表态:“作为一个退休老兵,我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的最后一个战场。我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张连印当年立下的“军令状”,至今仍被传为佳话。

张连印带兵是一把好手,种树也不甘落后,他总是身先士卒,带头苦干。张连印每天早上5点钟就从炕上爬起来,抱着树苗和植树工人一起上山摸爬滚打。午饭都在山上解决,有时因为天气寒冷,开水泡面不一会儿就变成了凉面。“当初听说将军回来种树需要人手,但也不知能干多长时间,就先过来试试看,没想到跟着将军一干就干了18年。”最初跟着张连印种树的农民田四旺说。

时代楷模张连印同志事迹学习心得篇五

“和树苗待在一起,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就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18年来,张连印和乡亲们共植树造林1.8万余亩、205万余株,在荒废的河滩上建成了300多亩的苗木繁育基地,育有樟子松、侧柏、新疆胡杨等20个品种,使左云县林木覆盖率由2003年的38.6%上升到现在的45.03%。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张连印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一次又一次病魔的艰辛历程。

2004年春天,到了植树季节,张连印风风火火地带着人上了山,栽种了1万棵树苗。谁知到了当年秋天,没几棵成活。张连印又紧急补种了6000棵树苗,依然近乎“全军覆没”。面对如此局面,执行过无数次急难险重任务的张连印哭得像个孩子。但他没有放弃,当众撂下一句话:“当兵的什么时候在困难面前打过‘退堂鼓’。”

为了搞清楚失败原因,张连印把枯死的树苗连根挖起,反复研究,终于找到了症结,原来是沙化地不易保持水分。怎么办?他跑大同、上北京、赴沈阳,虚心向苗木专家请教,购买了几十本有关书籍、订阅了10多种林业期刊,如饥似渴地学习种植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他摸到了在沙化土地上种树的门道,总结出了苗圃预栽、母土种植的“张氏育苗法”。2005年4月,张连印又带着植树队伍干了起来,他如同照顾自己孩子一样精心呵护每一株树苗,使树苗成活率达85%以上。

要改变荒山面貌,不仅要种树、种活树,还要科学治理水土。2009年,张连印在水利部门帮助下新建了一座储水能力5000立方米的浆砌石池塘。随着植树面积的扩大,储水池已远远不够用了。怎么办?打井!那段时间,张连印每天扎在山沟沟里,和专业技术人员一起研究打井点位。一眼、两眼、三眼……张连印不仅打了8眼机井,还修建了3500米的u型防渗渠,铺设了3000米的节水灌溉管道。看着水顺着水管流进树林,张连印由衷地高兴,他又克服了一个大困难。

这些年,张连印的身板压弯了,皮肤晒黑了,但他却觉得快乐而满足。2011年,植树造林的第8个年头,张连印在参加体检时,查出疑似肺癌症状。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拿着片子,独自一人来到北京解放军总医院,被确诊为肺癌中期。“我不能倒下”,这是张连印当时唯一的信念。同年7月,他接受手术治疗和化疗。其间,张连印做了两件事,一是想方设法把这些年因为种树借的钱都还了;第二个就是让子女把种树事业坚持下去。

2012年,张连印的病情大有好转,就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回到了张家场那个他魂牵梦绕的“战场”。“咱不知道还能活多长时间,但只要我活着,就要种树。”

命运总是在考验着这个老人,2014年,张连印又被诊断出肺癌骨转移,但他仍没有畏惧退缩,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即回到张家场村,他说:“与其让我住到医院里,不如让我回到村子里,和树苗待在一起,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就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病魔总是不断折磨我们的身体,但也让我们变得更坚强。作为军人,战争年代轻伤不下火线,和平年代更应该不怕困难,挑战自我。”正因为有这样的心胸,奇迹在张连印身上发生了——离确诊癌症已经过去11年了,他的肺癌已经钙化,骨转移也没有进一步扩散。现在的张连印,精力旺盛,走路比年轻人还快。在他的带动下,左云县各界人士纷纷投身生态建设,共同创造了荒山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如今的左云县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时代楷模张连印同志事迹学习心得篇六

一名戎马半生的退休将军,本可以颐养天年,但张连印却选择了退而不休,回到自然环境很差、生活依旧贫困的故乡,不辞辛苦地植树造林。这种崇高风范,实在令人敬佩、感动。

支撑张连印做出选择并付诸行动的,究竟是什么?是一名党员干部的责任,是一位钢铁军人的忠诚,是赤子乡情,更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使命感,是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

"再不能让乡亲们过喝风吃沙的日子啦!"从这句朴素的话语里,我们不难体会到张连印那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忧患意识。为了改变故乡的面貌,他不惜投入巨资、四处化缘,不惜起早贪黑、拜师学艺,不怕挫折、矢志不渝……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优良的军人作风,和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执著追求。在自己绿化荒山之余,他坚持抽出时间宣传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已经从自发改善生态环境走向了强化社会生态文明观念的自觉。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建设生态文明,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要求我们每个人都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切实投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中。

人生不可复制,精神却能共鸣。每一名同志都要自觉向张连印同志学习。学习他从我做起、力所能及地改善生态环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习他几年如一日绿化荒山的顽强意志和坚韧品格,学习他为改善生态环境无私奉献、不求任何回报的公益精神,学习他不遗余力地带动和影响他人的社会责任感。

治山难,治水难,治污更难,但人人参与就不难,坚持不懈就不难。只要每个单位、每个家庭都投身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我们的家园就一定会更美好。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