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最新佛说金刚经论结缘 金刚经第三品心得体会(精选8篇)

最新佛说金刚经论结缘 金刚经第三品心得体会(精选8篇)

时间:2023-10-09 05:00:03 作者:笔砚 最新佛说金刚经论结缘 金刚经第三品心得体会(精选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佛说金刚经论结缘篇一

佛教经典《金刚经》是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涵盖了对于人生及存在等重要问题的探讨。《金刚经》第三品中,佛陀告诉我们,所有的存在都是虚幻的,而我们的心灵才是真正存在的,只有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才能获得真实幸福的体验。今天,我想分享一下我的第三品心得体会。

第二段:存在即虚幻

《金刚经》告诉我们,一切存在都是虚幻的,这意味着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而是受到了我们自身概念与影响的包围。我们常常只能看到表象和外在现象,而忽略了内在的本质。因此,佛陀提醒我们,应该多关注我们自己的心灵,认识到内在的存在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第三段:心灵是永恒的

佛教认为,一切存在均有起止,而心灵是永恒的。我们时常在追求物质上的快乐,却忽略了内在的真正价值。佛陀告诉我们,心灵是无止境的,只有通过思想的探索和反思,我们才能认识到身体的外在仅是昙花一现的虚幻。

第四段:修行至少要有三个阶段

佛陀同时提到,修炼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在第一阶段,我们应该去除自己的执着与偏见,认识到自己的内心是有限而广阔的;在第二阶段,我们应该学会放弃所有的附着和迷恋,感受我们心灵的深厚;在第三阶段,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万物源于心灵,从而得到真正的智慧。

第五段:结尾

总之,我们应该经常关注自己的内心,认识到外在的一切都是虚幻的,而我们自身的心灵才是真正永恒的存在。经过修行的三个阶段,我们可以获得真正的智慧,超越所有的表象和幻象,实现内心与外在的平衡。三缘起,万法皆空,我们,可以真正的得到解脱。

佛说金刚经论结缘篇二

在生活中,我们都希望变得更加坚强,以面对生命的变幻和挑战。金刚经是一部开启心灵的宝典,也是一个关于修行的道行指南。在我接触金刚经后,深入学习,逐渐了解到生命的真谛与自我内在的力量。入门读经时,我开始触摸到心柔情弱的困境,翻开经卷时,我闻到了生命中的味道,深入人心,寻找真正的自己。

二、平衡心境,回归本心

金刚经中心流的思想,强调一种庄严而神秘的境界,即万物同性、相依相关和本具自性的观念。它让我深刻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为了顺从生命的规律而不断养成和扩大,心态要求平衡,回归本心。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过多的悲喜情绪过于追求,避免欲望与贪婪带来的干扰,以最初的心态感受、体味生命。在情感和思想上达到了平衡,我得到了深度和清晰度的境界,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解脱。

三、抛开执着,修得圆满

金刚经中提出的“无我境界”概念,在我看来相当妙趣。这个概念是说,我们并没有真正的个体和身份,只存在于整个宇宙共同的无限空间。这个概念带给我们带来了重要启示,即摆脱了自我和执着对于我们的约束和束缚。一切的一切,皆是天成,都不同于我的需求、积累和延续。逐渐抛开执着,我收获了人生困扰的解脱,舒展了精神的空间,最终修得了圆满之境。

四、返璞归真,获得自由

金刚经中透露出一种关于返璞归真的气愤,人们往往对于自然、对于宇宙会保持着异化和分割。然而,这个过程过于单向和偏见,遮蔽了人类走向真正的自由。利用金刚经的思想,需要我们走自己的道路,摆脱束缚和偏见,获得自由和解脱。这种解脱是一种心灵的独立,人类回归到本该有的状态,即自由、静思、探究。这是一种叫做返璞归真的境界,也是命运中的至高处境。

五、心灵共鸣,归于大道

金刚经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不以传道,而是注重心灵的共鸣。在把握精神空间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捕捉与人的共鸣,去发现创新。这样,我们就能与宇宙相互呼应,搭建彼此的桥梁,走向真正的境界。通过金刚经的领悟,我开始体会到宇宙和自己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需要逐渐建立在心灵的共鸣之时。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寻求到自己的心灵共鸣之后,及时朝向自己的方向,实现灵秀之途的好处。

佛说金刚经论结缘篇三

星云大师是中国佛教界的一位知名人士,他曾经广泛宣扬佛法,传授禅修方法,影响了很多人的生命。其中,他研究金刚经的心得颇有建树。金刚经以简洁、深刻的语言,诠释了佛教的核心思想,也给我们指引了一条走向解脱之路的方向。在星云大师的诠释下,金刚经更是变得生动而有易于理解的特点,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修行具有重大意义。于是,本文将为您分享星云大师的金刚经心得体会。

第二段:要义讲解

星云大师认为,金刚经的核心思想是“空、色、受、想、行、识皆空”。这六个字,是佛陀为了帮助人们消除执著,达到涅槃的目的,所讲的针砭时弊的真理。我们常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七情六欲来认识自己和世界的,但其实这六根七情六欲实际上都是生起于心中的,而心中所记载的一切根源都是造诸法空。只有认识到这个基本事实,才能真正抛开万物,解脱苦海。星云大师特别强调,如果一位学佛者能够真正理解“空”的意义,就能够真正生成智慧,走向解脱之路。

第三段:禅修方法

星云大师认为,禅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佛经中不容易理解和领悟的智慧。禅修要理解的并不是严苛的道德规范和劝慰,而是为了拓宽和澄清我们的心智,使我们的抱负和渴望能够被认识并明白。禅修的核心是让我们的心平静下来,心静则思考清晰,思想清晰,我们才会愈加接近佛教的殊胜境界。禅修是我们安排和规范日常生活的有力方法,帮助我们心安和谐,认识到无常和离苦得乐的更高级成就。只有通过禅修的方法,才能更好地领会和践行佛陀的智慧。

第四段:价值观感受

星云大师的金刚经心得让我们深受启发,认识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生命中其实最值得重视的是智慧,要将智慧作为人生的主题和追求,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富贵与美好。在星云大师的指引下,我们认识到贪瞋痴执是离真理最远的因素,也知道人生的真正自由和有意义的方向。相比起其他利益和领土、威望相比,得到智慧和解脱的果实更为珍贵。随着星云大师的金刚经心得的指点,我们可以更加坚定心智,迈向卓越的生命,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第五段:总结

总的来说,星云大师的金刚经心得是对我们生活的一个宝贵的依靠。习得了他的教导,我们可以走向真理、智慧的路上,找寻真正的快乐和内心的平静。于是,我们就能够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富贵和美好,发现更高的境界并迈向更优秀的人生。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可以找到自己内心的真谛,认识到人生最深处的真正价值。这个道路虽然崎岖,但是我们从中真正认识了生活的真意义,也就可以减轻人生的痛苦,并且保持对它更深刻的理解。

佛说金刚经论结缘篇四

《金刚经》全文没有出现一个“空”字,但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下面是《金刚经》主要内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1、全经纲领:

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觉为终极,而大乘的菩萨不仅要自觉,更要“觉他”,故其终极目标定位在和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的广大境界。根据佛教的哲学基础缘起论,凡因条件关系而形成的事物,都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实体(自性)。因此,要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我”、“众生”、“佛”之间的人为分别。故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但不要执著于“我”在帮助众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业。

2、观照实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是世界的真实,事物的本来面目。人在认识中念念不离对象,却以为心的主观构想即等同客观实际,但其实已经背离了事物的真实。以般若观照实相,即对此名相采取不住、不执、不取的如实态度。故《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切法相,甚至连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对实相的近似表达,皆非实相本身。《金刚经》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堪称一经之精髓。

3、实践宗要: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执,才能把握实相。所以,在实践中应以空灵自在的心态应对一切法。《金刚经》中以布施为例,讨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伏其心”。布施有三要件(三轮):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财物。一般人心中存在这三种人为的分别,施一钱物,即作一钱物功德想,于是施恩图报,算计冥冥中所积累的功德。但实际上,应以“三轮”体空的精神去布施。禅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本来无一物”,就是《金刚经》离相无住、性空无所得的道理。

4、中道方法:

性空与幻有的辩证统一。“空”,是破除一切名相执著所呈现的真实,并非人们所误解的虚无。般若思想不外说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确处理出世的真理与世间的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说一切法都没有实在的自性,故无相、无住,才能把握真谛。“幻有”,是凭借条件关系而暂时存在的现象,故在空的基础上随缘生起一切法,这就是俗谛。如何把握真俗二谛的关系,《金刚经》是这样说的:“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佛所说的.般若等佛法,是出于广度众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层面的权且施设,并非实相般若本身,众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门,到彻底觉悟佛法时,则一切名相皆可舍弃。

《金刚经》说的是彻底解放心灵奴役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由于该经文字艰涩、思想深奥,一般人很难全面透彻地理解其本来含义和价值指向。因此,历史上佛教各派祖师多为此作注讲解,流传最为普及的就是禅宗惠能的《六祖坛经》。

拓展阅读:金刚经功德利益

一:金刚经中佛于其城中,次第乞已,佛教导我们对一切众生要平等慈悲,不管贫富贵贱都同样看待,令他们离苦得乐。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一切人爱护和恭敬的功德利益。

二:金刚经中佛令无量众生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而不执着已经度脱无量众生得证圣果之功。佛教导我们有广大胸怀,以及不居高功。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积蓄无量阴德的功德利益。

三:金刚经中佛说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佛教导我们做一切好事之后,不要执着它的果报,其福报会扩大无数倍。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扩大功德的功德利益。

四:金刚经中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教导我们世界上一切都不常住,转眼成空。不要念念计较,要康惠大众。并且要借假修真,得证法身。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常住永乐的功德利益。

五:金刚经中佛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教导我们利益一切众生的善法,我们加以学习,但心尚且不应该贪着我修学了善法,何况去做不如法之事。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正信的功德利益。

六:金刚经中佛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佛教导我们一切法门都没有定法,只要能利益众生就行,所以要灵活运用。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灵活聪明的功德利益。

七:金刚经中佛说,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其福德甚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当然,无量财宝送与贫苦而救苦救难,福德甚多,这是因。于此经中能够受持、体解一切法空、更能够为他人说广度众生,当然以是圣贤境界,这是果。佛教导我们,为他人宣言本经和正法的功德无量。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福德的功德利益。

八:金刚经中佛赞叹须菩提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佛教导我们与事无诤,与人无诤,从自性流露功德,不向外边攀缘。从浅而讲,即是不与人攀比,唯求不断提高自我的能力。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自得多福的功德利益。

九:金刚经中佛说菩萨庄严佛土,但不执着住在庄严佛土的功德,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教导我们要创造人间净土,行动更应该去创造美好环境,使大家都得益,而内心不邀功。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我们处所环境庄严的功德利益。

十:金刚经中说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佛教导我们对于正法要生信心,要如法修行清净不染,就能得证法身实相,那就是得到最大的功德。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第一希有的功德利益。

十一:金刚经中持经功德分,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佛教导我们要经常印发、受持、读诵、为人解说,不要间断。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家业,都是得成不可思议功德。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无法计数的功德利益。

十二:金刚经中佛说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佛教导我们修学本经和正法的人,如果被人欺负侮辱,我们本来前世造的罪业,应该堕落恶道,由于被人欺负侮辱的原因,前世所造的罪业,即刻消灭,并且很快就成佛。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能净业障的功德利益。

十三:金刚经中佛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教导我们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使我们悟道,因为正面和反面教材,都有教育意义和彻悟人生。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得证一切种智的功德利益。

十四:金刚经中佛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佛教导我们世间变迁,不要执着眼前烦恼,自得心安。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身心安宁的功德利益。

十五:金刚经中佛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因为各人的因缘不同,只要能得福慧、成佛道就好,不管何种法门。佛教导我们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成佛。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速得成佛的功德利益。

十六:金刚经中佛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教导我们只有断烦恼,长修戒定慧才是正道,不要向外攀缘,才能得见自性如来。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清净法身的功德利益。

十七:金刚经中佛说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佛教导我们要学会忍耐、忍辱、忍苦的力量,因为一切法得成于忍。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无生法忍的功德利益。

十八:金刚经中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教导我们应该知道世间有为之法的无常,我们要发菩提心,把佛菩萨教给我们的道理,传给人们,使他们都能获得利益。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最圆满福德的功德利益。

佛说金刚经论结缘篇五

星云大师是中国佛教界的一位杰出人物,他对佛陀的金刚经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下面我将简述我通过阅读星云大师关于金刚经的心得体会,对于佛法和人生有了新的认知和启发。

第一段:修行的动因

在许多人的修行心路历程中,最初的动因都是因为承受不了人生的压力,导致求助于佛法的修行方法。星云大师在阅读金刚经时也有类似的感受:佛陀所讲述的“坐禅三昧”是超越人类思维能力的境界,而人们日常生活所面临的问题和苦恼,正是因为没有超越自己的思维和感性经验。因此,修行之前必须沉下心来思考,仔细反思自己的人生之路和目的,找到真正的心灵居所,才能真正的摆脱世俗之苦。

第二段:舍饭修行的境界

舍饭修行是佛陀所提倡的一种行善方式,是通过将自己的食物,资产等物质财富和内心善良的情感分享给有需要的人群,去达到修行的目的。星云大师在金刚经中认为,舍饭修行是达成心灵与世界的和谐的途径之一,舍饭的人在修行过程中要将自己的心灵与生活融入到整体中去,从而达到美学、道德、情感、文化等方面的协调,形成真正的和谐社会。

第三段:空性和非常道

佛陀所讲述的空悟,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在这种认知上来看世界,不再被各种生命、事物和情感束缚,可以摆脱个人的人生观,奋发于无限生命的宇宙观里。而非常道是指非事物,非功德,非生死,从根本上认识人的身心本质和人生起源,通过能解脱一切事物的非常道,成就真正的自由。

第四段:佛法的阴阳

佛法也有着阴阳的理论,佛道的阴是指人类的欲望,是最大的敌人。佛道的阳是指人心中道德的理念,是通过觉悟和行善,一步一步达到救度和智慧的道路。在佛陀的教诲中,要通过阴之内的阳,化解阴之外的阴。

第五段:修行的方法

星云大师在金刚经的阅读中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明心静虑”,就是通过静心思考,观察外界和自我,寻找真理和突破思维的限制,达到平静和自由。例如,在座禅冥想时,要深层次地了解和思考自身的无常,深刻认识自身的面貌和极限,在思考中,使自己消除个人恐惧和压力,从而走向生命的平和与喜悦之道。

总之,通过阅读星云大师的金刚经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深入地认知佛法及其修行方法,了解如何掌握和平衡内外心灵的力量以寻找人生的真正意义。最终,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所呈现出来的和谐与进步,是我们通过读经和思考的唯一目标。

佛说金刚经论结缘篇六

三义庙纪念桃园三结义,原位于成都提督街,康熙初年建,,因城建需要,整体迁建于武侯祠内,建筑构件、匾联等均采用原物。

现三义庙由拜殿、大殿和两廊组成。大殿内塑有刘、关、张的泥塑像。如果说武侯祠原塑像造型更多参考历史的话,三义庙塑像造型则主要表现了文学与民俗。

大殿正中、刘备塑像前,悬挂着一方“神圣同臻”大匾,上款为“道光乙巳年艾月吉旦”,下款为“靴鞋行众姓弟子立”。刘备幼年丧父,家境清贫,曾经“贩履”。《三国志·先主传》说: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三国演义》中,袁术曾大骂刘备为“织席编履之夫”,曹操骂刘备为“卖履小儿”。对此,诸葛亮还曾专门进行过驳斥,说:“昔高祖皇帝,起身乃泗上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履,又何足为辱乎?”我国古籍中有关“贩履”、有名有姓的,就数刘备最早,他又富有影响。明清时期,民间行会兴起,如木工尊鲁班为祖师爷一样,制鞋、修鞋、贩鞋等一切与鞋有关的行业,都尊刘备为祖师爷。清代成都靴鞋业行会每年到武侯祠或三义庙开会,拜祭刘备,协调关系,洽谈生意、制订条款,调解纠纷等。据有关资料,当时成都靴鞋业行会的主要据点在成都南门一带。时至今日,成都武侯区制鞋业发达,“西部鞋都”崛起,与此传统不无影响。

关羽是我国古代忠义的最高典范,元明时期被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尊为财神。海外华人神龛上,几乎都供奉了关羽神像;关帝庙则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聚居地。张飞,明清时期被屠宰行业尊为祖师爷。

拜殿内东西两侧各有一大四小五通石刻画像,据明崇祯本《三国水浒全传》插图刻成。

佛说金刚经论结缘篇七

人死不能复活这是古今中外一致的公论,也是有生必有死的定律,任何人不能否认或推翻的。基督、天主两教的圣经上虽说信上帝的有死而复活的可能,但从耶稣降生以来,除耶稣外(据该教如此说),曾否有死而复活的事例,恕笔者见闻浅薄,不能奉告。

笔者不是因为奉佛,而捧佛教的场,替佛教吹嘘,信佛教的的确有很多死而复活的实证。这里因为是谈信佛而读金刚经的感应,不便旁引,在此言此,我们就来谈谈读经的感应罢!

湖北的公安(在沉陵县南)有一位学佛很有心得的小姐,谈起这位小姐,真是了不起,她姓王名叫从贵,她信佛的基本因素,固然是由于过去的培植,但也有她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她有一个传统的佛教家庭。所以她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以后,就受著佛化的沐染,眼所见,耳所闻,无非是经声佛像。在这种家庭里使她本来就纯洁的心灵上更增加了一份沉静和光明。

在唐朝时代,佛教的禅宗特盛,而禅宗所据以明心见性的经典是金刚经。例如六祖在采樵时听人诵金刚经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忽有所感而舍俗出家。后来五祖为他讲经(金刚经)传法再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忽然大悟。所以在唐代无论在家出家,或男或女,莫不以读金刚经为恒课。王小姐生在这个时代,和这个家庭里,当然也不会例外。

她自幼跟父母学会了金刚经后,就每天持诵,从不间断。她在读诵之外,还研究金刚经上所讲的空理,并发誓永不嫁人,愿意跟慈爱的父母在家清修一辈子。父母有这样一个有志一同的好女儿,真是乐上心眼,从此更加疼爱。

俗语说:‘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谁知这个可爱的女儿,忽然暴毙,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她的父母心痛欲绝。当然王从贵的父母都是深通佛理,明因识果的,对于王从贵的突然暴死,知道必有前因,不过父母疼爱儿女,是人之常情罢了。

大概因为浅葬的关系吧,父母正在墓前怆然凭吊之际,突然听到一种像病人呻吟的声音,‘奇怪!这声音从那里来的?’王从贵父母不约而同的自问著。

这声音不但是王从贵的父母听到,跟随来的家人也都听到,一个一个的脸上都有一种诧愕的表情。

王从贵的父母聚精会神的细察声音的来源,在详密的搜寻下,他发觉声音是从墓里发出的。‘怎么!难道我的女儿复活了吗?’王从贵的父亲带著惊疑的神情转过去对站在旁边的太太说。‘那也有可能的。’他不加犹豫的答。

凄清的呻吟似乎越来越紧,使王从贵的父母感到非常地紧张,毫不考虑地立即派人取铲掘墓,墓盖揭开后,证明呻吟声的确是来自他(她)们的爱女所睡的墓廓里。这时王从贵虽已死三日,但面貌如生,鼻间尚有些微气息。这一发现,使她的父母和家人无不喜形于色,于是由她的父母命人把她抬回家去。在父母细心地调护下,她不久就完全复原了。

据王从贵亲自告诉她的父母说:“她被几个像役吏似的差人带到冥官那里,冥官很客气的'对她说:‘你的寿数本来已到,因为你持经虔敬,功德殊胜,寿限增延,你还是回到你慈爱的父母那里去罢!’于是我就回来了。”

拓展阅读:帝王推崇《金刚经》

《金刚经》也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罗什首次携此经进入内地,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前后秦皇帝的发兵邀请。第一个汉文本的诞生也是在后秦皇帝姚兴的“甚见优宠”,甚至直接参与下译出的。

南朝梁时,昭明太子对《金刚经》进行研究,科判为三十二分,从而出现了至今仍然十分盛行的三十二分本。当时江南有大居士名傅翕,自号“善慧大士”,人称“傅大士”,信佛极为虔诚,精通三教典籍。因其孤傲清高,群臣很是不满,但虔信佛教的梁武帝却力排众议,遣使迎入宫内,请其讲《金刚经》。但大士刚一升座,便挥案一拍,随即下座,梁武帝愕然。宝志和尚告其大士讲经已毕,后来再请讲,大士索板升座,歌四十九颂便去。梁武帝遂题大士此颂于荆州寺四层阁上。《金刚经颂》历史上名气极大,惜后世多有假托附会之处,傅大士原旨颇有湮没。

太宗对《金刚经》也十分欣赏。据《慈恩传》记载,唐太宗曾专门就《金刚经》译文的完备与否询问过玄奘。玄奘回答说,鸠摩罗什译本就标题看缺少“能断”二字;就内容来看缺少“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服其心”三个问题的第二个问题;在两个颂中缺少后一颂;在说明一切有为法性空假有的九喻中缺少三喻。针对这种情况,太宗让玄奘根据带回的梵本重新翻译。玄奘译成后,直接呈奉太宗,太宗立即将新译本发布全国。

唐玄宗为推行三教并重政策,在各教中选出一部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亲自注释后颂布全国,其于儒教选的是《孝经》,于道教选的是《老子》,于佛教选的就是《金刚经》。他在注序中对《金刚经》的般若义理大加称扬,赞其“皆众妙门,可不美欤!”认为注释此经即可起到“弘奖风教”之作用。该注完成后,立即受到广大僧众的热烈欢迎,连连提出“表请”、“表贺”,文武百官在都城举行隆重的接经仪式,佛寺里也“设斋庆赞”。与此同时,又颁赐天下各馆,精写入藏,以图永恒。现已在北京房山石经中发现了昔日的玄宗释文。这是距京师千里之外的幽州百姓于注经后的七八年内刻就的,由此足见玄宗注释在当时影响之大和流传之广。那时长安青龙寺有一高僧名道氲,深通内外经论,玄宗朝应进士科,一举擢第。出家后奉玄宗敕撰《御注金刚经宣演》3卷,根据玄宗注义而敷宣其意,绎演其文。因假帝威,此作格外盛行,人称“青龙疏”,前往寺内听讲者常有数千人之多,一时间风靡神州。

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下诏令禅宗太师宗泐、如玘为《金刚经》及《楞伽》、《心经》三经作注,颁行天下。

明成祖朱棣的《金刚经集注》更为有名,古今盛传不衰。在书中他高度评价《金刚经》说:“是经也,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之玄微,论不空之空,见无相之相,指明虚妄,即梦幻泡影而可知;推极根源,与我人众寿而可见。诚诸佛传心之秘,大乘阐道之宗;而群生明心见性之机括也。”如来所说此经,“大开方便,俾解粘而释缚,咸涤垢以离尘,出生死途,登菩提岸,转痴迷为智慧,去昏暗即光明”。所以,“是经之功德广矣,大矣。”

文档为doc格式

佛说金刚经论结缘篇八

金刚经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金刚经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金刚经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金刚经第四品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金刚经第五品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第七品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金刚经第八品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金刚经第九品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金刚经第十一品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金刚经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金刚经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金刚经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金刚经第十五品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金刚经第十六品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金刚经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金刚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