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育>最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优质5篇)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优质5篇)

时间:2023-10-01 07:01:20 作者:LZ文人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优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篇一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一个积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解读的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从而与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最终实现对文本建设性的体验,实现课文文本的终极价值。通过对中学语文教学目的的观照,这就喻示着中学语文课本的文本的终极价值具有多层取向。从生存教育的层面来看,文本的解读要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拓展,以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的语文能力的实际和可能要求。从终身教育的层面来看,文本的解读要为学生后继学习奠好基石,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获得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说,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继发展以及终身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撑和动力前源。从人生教育的层面来看,文本中的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还是文化本身。所以,语文文本的解读应发挥“人文化成”的教育功能,自我的文化熏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人生品位和生活情趣,发展个性,建塑健全的人格。

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在这里,这种差别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也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从教育和学习的双向性和主体性来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处理,无疑更具影响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对学生之间差异的处理也是都师与学生之间差异的体现。文本解读的价值是在于解读的过程,即对此文本的解读过程中的培养学生解读他文本的潜在可能,而非对文本的机械意义的解构或完成。所以,教师的解读作用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而非让自己解读的结果替代学生的解读过程,否则只能造成一种全新意义上的“殖民文化”。但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存在着三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其一是教师解读的泛政治化倾向。课文作为静态的文本,作为受观照的客体,对它的阐释会因解读主体的不同而有千差万别的结论。无疑,中学语文教育中要无时无刻地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而且这些都是必需的,但是如果把每篇文本都贴上政治的标签,贴上政治的防伪标志,无疑将是教育的黑洞。《项链》主人公路瓦栽夫人的形象意义是什么?很多教师认为是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其实虚荣心是人类的共性,不为哪个阶级所独有。她的虚荣心己超越了她所在的阶级,为什么纺要说成是小资产阶级的呢?孙犁的黄鹂为什么要染上战争的硝烟?《沁园春长沙》里的万里红叶却成了革命火种的象征,勃勃的生机也成了人民受压迫的反喻。这种解读的严重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在今后自己的阅读和写作中沉湎于一种宏伟而神圣的群性话语体系,而把第一次母语习得的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语言系统隐藏起来,千方百计地扮演一名哪怕是蹩脚的时代代言人或年轻英雄。他们看到秋风扫落叶就会想到雷锋,看到一条黄牛汉流汗流浃背地劳作就会想到人民的公仆。这样的话语使本来神圣的主题蒙上了一层抹不去的尘埃,广袤的大地只剩下一支突兀的旗杆。

其二是文本解读的泛概念化。所谓泛概念化,就是用一种模式去观照文本,更多地从背景、创作意图等等,从思想上去规范文本,从一种神圣而伟大的情操去操作。解读诗歌要看有没有象征,有象征要看什么意象象征美好的事物,什么意象象征丑恶的社会现象;解读散文要靠近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解读小说要发现赞美了什么,鞭挞了什么。《荷塘月色》要加上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绿》表现的生命活力要解成对对蓬勃革命活动的赞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学文本的这种解读方式在文本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强大的解释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概念化,它把学生与文本隔开,它取代了文本,取代了活生生的人的体验,消解了审美主体的再创造的过程,在我们这个精神已经极度的贫乏的社会里发挥着使其更为匮乏的作用。

其三是文本解读的泛标本化。标本是供解剖的观照物。其中,器官的功能取代了机体的活力,局部的锐化消解了整体的丰富,个别的单调性肢解了完整的立体感。在解读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以机械化、程式化操作极其残忍地肢解美文,倾力于支离破碎的知识点,割裂了浑然天成的审美境界。诸如时代背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等等,此知识点,彼知识点,最终将横溢着内在韵律、滋味和文势的审美境界宰割成示范学生的死气沉沉的“标本”。这种知识型教育框架,把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人及其能力这项崇高的教育使命异化和窄化为传授知识,以扩张“知识容器”的存储能量,使原本内涵丰厚、品位高雅的母语教学沦为以复制知识为目的的流水型作业。

这样的文本解读方式,是意识形态话语的体现,是教师自我权力话语的展现,在潜意识里始终是唯我独尊。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不能突破原来功利性的教育理念的拘囿。语文工具论拔了乱但还没有返正,又加上教学方法的技术论、操作论,教育理念落后,必然导致解读的简单化误区。诚然,识字是读写的基础,是体验的基础,是表达的基础,但如果仅把基石当作终极目标,抱着砖头当大厦,那么整个教育将变得赤裸。语文不仅仅单指平面静态的语言文字,更包括由这些平面和静态的材料所组合成的主体,动态、生生不息的言语流程。文字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不受个人意志的支配,而话语则是个人意志的体现,包含了表达主体深具个性气质和精彩的独特选择,更具主观表现性质,而且伴随着话语过程的深入展开,不断派生出新的语境,而新的语境又不断赋于词语特定的个性甚至新的生命。因此文本的如果仅仅解释成文字的释义和表达的训练,未免失之。

而且,文本还有对广义文化的负载功能。国语不是训诂之学,而是川流不息的生命。母语教育的人文性要比伟统的思想性更具宽广的外延,要比狭隘的思想品德更具有超越性和开放性。它以对个体的生存形态、生命意识为最终的价值关怀。中学文本的基本内容是文学作品或准文学作品,而文学即人学,立体、丰富而又深刻地反映了人的精神世界和超越某一具体的现实生活,因而对它的解读直接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包括情感、气质、个性、追求等尽是品质的发展。同时,母语文本的审美价值,即对深蕴着美感的作品的涵咏、口味、和全身心的融入之中,自然而然地培养着个体对语文美、艺术美、自然美和全性人情的欣赏能力,久之必将收到怡养性情、健全人格、优化生命质量的功效。因此,如果不能抛却传统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文本解读的多层功效,势必造成文本解读的误区,并越陷越深。

其二,没有树立文本解读的学生主体观。学生在母语习得中是带着已有的丰富多彩的个体经验进行自我的文解读的,带着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认知的,并由此而形成了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差异性。我们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解读过程,尊重他们自己的价值关怀,尊重他们自己的情感、个性、人格发展的过程。但有的教师却把学生当作可扩充的容器,当作受教育的被动的对象,忽略了学生个体之间的解读的差异,忽略了因经验的不同而造成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差异,硬性地用自己从参考书上得来的只言片语作为权威去规范学生的体验和结论,硬性地把学生的作为解读主体的个体体验从心灵上抹去。长此以往,教师解读话语便成了课堂教学的权力意志的最直接的统治者。

其三是缺乏本文解读的多种理论和方法,缺乏必要的艺术思维方式。文艺理论和美学都告诉我共,对某一文本的观照绝不只有一种解读方式,不同的解读理论和解读方式会有截然不同的体验和结论,或者同一结论可以用不同的理论和方式去体验,去解读。如果仅用传统的单一的固执的理论去解读内蕴丰厚的文学作吕,势必造成解读的概念化,片面化,单调性,造成意蕴的多层流失,更无论去给学生的解读“导航”。《米洛斯的维纳斯》,她确实需要断臂,但对为什么非断臂不可的问题,如仅用传统的理论去解,恐怕难以讲清,而这又是一个必须讲清的问题。即使知道断臂是给欣赏者留下空白,留下更多的再创作的空间,但为什么是这样恐怕需要接受美学来解读,但我们也可以用精神分析理论得到同样的结论。所以,解读的个人体验也就在于此。从现实发展来看,随着社会的进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间,以及它们和文学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将会加快增大。让所有的人都接受和运用单一的文本解读及方法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更多更广的理念和方法去解读。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的美具有飘忽、朦胧的特点,她决定了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教师只有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艺术思维方式才能进入艺术,也只有空灵蕴藉的语言才能传达作品的审美蕴涵。由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是不能用纯粹客观的词语来描绘的,教师就往往要通过模糊的具有诗意的弹性语言进行富于情趣的美感描述,激起学生去欣赏玩味的兴趣。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只是艺术王国的一个“导游”,文学的美景主要靠学生自己去领略。教师采用形象比喻和意境描述的方法,就能够有效地传达教师意识和作家意识相遇、相认、相融合时的初始经验,同时也容易诱发学生的想象,对文本的审美意味产生创造性的理解。如果教师不具备这种思维方式,单纯地追求结论,把结论当作解读的唯一,从而取代解读主体的体验过程,那就会把语文教学领入僵化的荒原。

[中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误区初探(教师中心稿)]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篇二

浅谈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教师中心稿)

语文教学要用“美”来吸引学生,其宗旨就是在教学中实施美育。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在我国语文教育传统上,美育思想源远流长,从孔子的“诗教”主张到蔡元培的美育方针,都对美育思想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那么,什么是美育呢?美育,即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它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教育;是陶冶性情、净化情感、美化生活的教育。当今的审美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一代新人的审美感受、审美鉴赏、审美创造的能力。在《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从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出发,提出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的美育任务。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呢?下面就这个问题浅谈一下笔者的几点拙见。

一、美“读”:感受直觉的美

美读是感知语文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它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把文中的人、事、情、物跃然纸上,让学生感受到直觉的美,感受语言的魅力。所谓的美读就是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吟诵课文,读者如文中人物,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在美读过程中去与作者沟通、对话,去体味百态人生,去品读点滴生活,在与作者的对话中感受文章,感知情性,获得理解的提升。比如学习《背影》时,初看时,学生很难把握作者在平实的语言中那种真挚的情感,特别是初中的学生没有这种亲身的经历,从小就一直在父母身边长大,对父母的情感还不能完全理解,或者理解不够深刻,就不能体会那种父亲对儿子无私的爱和儿子对父亲崇敬的爱。要求教师在示范朗读时注意语气的平缓和深沉,在平实的语言中读出爱意。这样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慢慢地体会父子之间那种难以割舍的真情。再比如读李清照后期作品《声声慢》,由于李清照特殊的经历,作品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对个人对国家的一种哀怨之情,在教读时,让学生在了解背景基础上把握节奏和声调,在反复朗读中去体会作者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沧桑之语。美读时,要注意要用普通话,读音要抑扬顿挫,语调要有变化,要随着文章的感情跌宕起伏,如此朗读,自然会领受文章的美感。

二、美“感”:抓住情感的美

美感美感,情感是关键。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把美育称作“情育”,可见情感对美育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受,再通过自身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肯定或否定的审美评价,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自己在对文章人物的审视和评价中得到性情上的陶冶,真正认识真善美假恶丑,净化自己的心灵。比如在学习《故乡》时,让学生去比较儿时的故乡和现时的故乡,儿时的闰土和现时的闰土,让他们在比较中体会两种不同的情感:对故乡似舍难舍,似分未分;对故乡人似近非近,似亲非亲,认识它们背后的原因,在情感认识中去认识文章的内涵和意蕴,从而达到深刻挖掘文章中心的.目的。再比如《岳阳楼记》,在学习时,让学生领会悲喜两重天的情感,悲境中的去国怀乡,忧馋畏讥;喜境中的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在对情感把握中,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这些情感的体验来源于教师的“外”情移植和作品“内”情的感化。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要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使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这些情感”。在文学审美教育中,教师体验的情感来源于对作品所蕴含的情感的体验。这种体验越深,传达时就越能引发学生更深刻的美感。在美“感”过程中,要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把握作者的每一滴情感以及情感的变化历程,做到心中有情,笔下有意。

三、美“形”:把握形象的美

俄国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美是在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在抽象的思想”。美和形象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形象就谈不上美与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文章的艺术或情境形象,通过对艺术或情境形象的分析来提升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从而提升审美境界。比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要注意分析文章几个重点人物的形象,从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几个情节中去认识菲利普夫妇的唯利是图、自私冷酷的性格特点,从“我”的那一声“先生”的称呼中领会未泯的良知和一颗善良的心,从而领会资本主义的人情冷暖,把握作者笔下流动的“美”,无论人物是功利的还是非功利的,都能教会学生生活的真实,真实就是一种美。再比如《春》,通过作者对春形象的描绘,让学生即使不在春天里也能感受春浓郁的气息,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沐面而来,领会花的烂漫,草的生机,风的温和,雨的细爽连绵。让春的形象再现眼前,展现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春,又一次回到了身边,这就是形象的魅力。好的作家总是让形象在读者眼前不停徘徊,通过把握形象来把握美,让读者也尝试在生活来捕捉美。对形象美的把握越具体,就越能发现文章的“美”,作者的“美”,也使自己的审美能力得到大大提升,为自己创造美奠定基础。

四、美“悟”:体会愉悦的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这种愉悦感是一种舒畅透彻的感受,是一种呼吸新鲜自由空气的感受。这种欲罢不能,欲说还休的感受只能在对文章透彻领悟基础上才能显现出来。它不夹杂任何的功利,它是“在审美的王国中,人类摆脱关系网的一切束缚,把人从一切物质和精神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它是文章解读的最高境界,它可以让你“三月不知肉滋味”,也让你产生“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叹。如教读王维《使至塞上》,其中的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果只是让学生去直观体验,这还远远不够,头脑中光有形象,缺乏理性的思考,就很难达到感悟的境界。相反,如果让学生自己去品味每一字,感悟每一个字所带来的意象,然后去体会它“一字不能少,一字不能多”,如《红楼梦》中香菱所言“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字,竟再也找不出两个字来。”带着这种感悟去阅读,从而使阅读进入一个崭新的层面。在长期的积累中,学生已有的中国文学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心态就会对阅读产生影响,在文学笔下,“梧桐的多情,丁香的忧愁;白杨的洒脱,杨柳的缠绵;牡丹的富贵,荷花的脱俗;凤凰的高贵,杜鹃的悲凉”,这些情感和心态自会与文章融合一起,产生新的意境。当学生完成了这种感悟过程后,他们所得到的收获是空前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人的力量和可能性是不可穷尽的。一个学生可能在一整年里都没有把某种东西弄懂弄会,可是终于有那么一天,他懂了,会了。这种‘恍然大悟’的内在精神力量,是在学生的意识里逐渐积累起来的,而且我们做教师的人,是在用自己的信心帮助它的积累。”

语文教学为美育开辟了“英雄用武之地”,美育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情趣。今天,我们的时代需要美,我们的生活需要美,我们的心灵需要美,我们的教学需要美,所以我们的任务就是要陶冶美的心灵,酿造美的甘泉,播下美的种子。如果语文教学没有一条美育的清泉,就不能绽开学生心中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美丽之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篇三

[作者]沈亚萍

[内容]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并通过阅读范文,分析内容,说写训练等各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阅读范文中充分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课文内容则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阅读范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1.激发美的情趣

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比如教学说明文《核舟记》,在充分梳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反复吟读,恰如一个聪明博识的导游,把学生带到一件新奇的珍品面前,将其部件的精细,机关的巧妙及前后关联一一化解展示于众,而学生种种巧语妙思随导游手指足引次第而来,将木舟诸多妙处逐一接受。一篇平实无华的文言说明文就这样把学生引入了意趣盎然情景之中,而教师的朗读就是由此岸到达彼岸的“木舟”。实践证明:朗读课文是激发情趣的关键。通过朗读,课文中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的开掘。

2.树立美的意识

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教师要分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功夫,花气力。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如前者是导径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杖。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体味出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中特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发现美,感受美。

3.增强美的感受

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只有真正体会到课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中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使其从作品中吸取营养,产生爱心,升发美感。比如课文《春》,教师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了坚韧的青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璀璨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景。再如《回忆我的母亲》,教师通过平和温情的朗读,使学生从平实的叙述,诚恳的报答,深情的思念之中感受到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美好形象。

二、在课文分析中正确鉴赏美

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如苏州园林的优美,松树风格的崇高,小桔灯的朴实等等。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抓住美的语言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而这种朦胧隽永的情绪都是通过对荷塘及月色的描写传达来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韵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当教师讲析到这段文字时,一幅光彩相间,淡雅朦胧,明暗相宜的月色荷塘显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语言的中介使他们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了活跃的想象,升发出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2.抓住美的形象

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她外貌温柔美丽,心地慈爱,爱孩子,关心孩子的甘苦,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是一位老师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

再如《背影》中的父子情,《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子情,《七根火柴》中的战友情,《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均是通过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这些都是课文审美鉴赏的关键。抓住人物形象,并深刻体验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情感,细心揣摩,反复品味,必能使学生作出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从而使审美鉴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3.抓住美的意境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课文《荷塘月色》的重点就是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想象出在清幽,寂静的夜里那流水一般的月光,月光下那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淡雅。然后在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意境。于是作品的艺术美唤起了学生心中生活美的回忆,从而加强了对《荷塘月色》作者创设的意境的理解。

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的分析点拨,学生读着这雄伟的诗句,仿佛看到了历史上的无数英雄豪杰,为中华民族的兴盛和发展英勇奋斗的雄姿。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不仅会感受到诗人描写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奇景色,还浮现出一条历史人物的丰满画廊,也进一步鉴赏到词句的意境美。

三、在说写训练中创造美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决不能光用教师的范读和讲析去代替学生的朗读和理解,用教师的鉴赏代替学生的鉴赏。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俗话说,言为心声。说话文明,举止礼貌,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的素质水平。因此,训练的第一步骤是“说”,要加强对学生的表情朗读,创造性复述,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指导,做到音质悦耳,诵咏清晰,韵律和谐,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第二步骤是“写”,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训练,以说促写,以读促写。在讲读课后,安排同类体裁、题材的训练,引导在语言表述、结构安排、主题表达方面对范文从模仿入手,进而达到独创的层次。

如学完《我的老师》这篇课文后,即布置同题作文,要求学生按照范文仿写。同学们饱蘸情感的笔触,描述了全国劳模,特级教师李庚南严父慈母般的形象,赞美了她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关怀备至的高尚情怀,表达了学生对李老师的一片挚爱之情。

再如《最后一课》中的主人公小弗郎士得知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思想感情的急剧变化,他回答问题时的复杂心理活动以及决心学好自己祖国语言的誓言等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法国人民在即将失去自己祖国时的悲痛心情。当强烈的艺术效果深深地感染每个学生时,随即提供两篇材料作文,要求学生依材料作文时侧重于心理描写来表达和刻划人物形象。从实践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的习作都有独创之处。中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教育,又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把美育工作做得更实更好。

收稿日期:―09―21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篇四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提到:“施行素质教育,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问题:第一解决基础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还是面向全体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第二解决基础教育是进行片面的教育,还是全面发展教育问题。第三要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机械发展还是生动活泼地发展。”《纲要》和《讲话》为中、小学语文课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指明了改革方向和奋斗目标。中、小学语文教育是提高整体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发展上述整体素质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因此,搞好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提高整体民族文化素质和教育素质的世纪大事。

一、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小学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即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大厦的基础之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重要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门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语文课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加强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由此可见,在各门学科中,中、小学语文课尤须重视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构造好坚实的`科学文化的基矗。

二、强化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

应该肯定,我们中、小学语文课的教育教学,无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或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不少可靠的成绩。但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至高无尚”,使基础教育仍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目前,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班、重点学生的塔尖久攻不下。这些学校只是供少数“英才”,大款和特权阶层用“高分”,几万之重金,手中权力去择校而设。学校在升学率指挥棒左右下,全力以赴为升学考试组织安排教学、教师、资金和奖金。凡是与应试无关的其它活动则一律禁止,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三年的课讲二年。每天撂在学生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数也数不尽,做也做不完的模拟考试题,这些题不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融汇贯通,消化吸收,而是指令性地按着现成答案去死记硬背。即使有的学生背会满脑子答案,暂时赢得了高分,考上了上一级学校,而实际上,他们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非但没有提高相反却在整体素质上下降了,滑坡了。为了弥补这一根基的不足,在这些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之后,学校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去采取补救措施。如果不这样补救,势必影响其它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如高考升入我校的大专学生,不得不重新开设听力课、说读课、书法课等来补救中、小学时期语文课因应试教育而留下的听说读写素质先天不足,否则毕业后不能胜任教师工作。这些进一步告诉我们:在所有各门课程中,加强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它是决定整体素质教育提高的基矗。

三、强化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的两个途径

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应从哪里入手?我的看法主要有两点:

第一、从教的角度看必须把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放在首位。道理极其明白:在语文教与学的矛盾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只有把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都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带动与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湖南省某市一个中学,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经验中,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是:学校与教师签定了转化差生的责任制,转化要承包到人,其中某班有位许×学生,入学时他的学习成绩、听说读写素质、学习习惯、行为规范都比较差。在教师转化差生的集中攻势下,经过两年,他的成绩跃居为全班第一,并在全校1000多“名同学中参加“十佳”竞循…。这个奇迹的出现,用该校校长话来讲,就是:“教育好差生,是教师最大的德行,是教师最高水平的体现。”可见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采用高素质的教育行为,才会把原来的“差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优秀学生。

第二,从学的角度看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线,通过主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教师施以语文素质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为达此目的,必须抓好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1.遵循语文课工具性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在掌握与运用语言文学上狠下功夫。掌握与运用语文工具的唯一途径就是反复深入地进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着眼点,决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通过掌握工具来提高自身的语文教育素质。这就要必须摆脱“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答案”、“考啥学啥,不考不学”的左右,多进行应用性整体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驾驭语言文学的工具,强化自身语文素质。

2.在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单项训练基础上,注意抓好学生的语文能力综合训练,使语文教学始终沿着“合--分--合”的路线有序化地进行。“分”是为了化整为零,便于分散难点;“合”是为了归零为整,使语文训练产生综合效应,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教育素质的根本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篇五

针对学生普遍喜欢上音乐、美术和体育课这种现象提出中学语文教学也需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的问题,接着从中学语文教学中关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特点;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途径等角度来尝试论述中语教学中“美”的教育问题.

作者:陈柳文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第39中学,545002刊名:现代语文(文学研究)英文刊名:modernchinese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美的特征
相关范文推荐
  • 10-01 校园消防安全工作建议书 校园消防安全工作计划(汇总8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
  • 10-01 最新寝室手机被收检讨书 寝室玩手机检讨书(汇总9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
  • 10-01 2023年小区房屋出租协议书(汇总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
  • 10-01 2023年个人与公司借条 个人与公司的借款合同(汇总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
  • 10-01 最新附期限合同的法律特征 附期限借款合同(优质8篇)
    合同内容应包括劳动双方的基本信息、工作内容与职责、工作时间与休假、薪酬与福利、劳动保护与安全等方面的内容。拟定合同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我就给大家
  • 10-01 银行借款合同书样本(实用5篇)
    在人们越来越相信法律的社会中,合同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它可以保护民事法律关系。那么合同书的格式,你掌握了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合同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
  • 10-01 最新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倡议书(实用7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
  • 10-01 最新小学语文四年级巨人的花园教案(大全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
  • 10-01 最新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倡议书 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建议书(实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
  • 10-01 公司对公司借款协议(大全6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