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最新读迟暮有感 读迟子建散文读后感(实用5篇)

最新读迟暮有感 读迟子建散文读后感(实用5篇)

时间:2023-10-09 11:42:08 作者:念青松 最新读迟暮有感 读迟子建散文读后感(实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迟暮有感篇一

刚从书店里出来就急匆匆地去了火车站。我知道该怎么打发在火车上无聊的一个晚上,那就是看书!

开始读《迟子建散文》中的两个故事《哑巴与春天》《农具的眼睛》,就有心有灵犀的感觉。同样是北方人,同样热爱文学,又同样善于观察。这种亲切让我不由自主的一篇一篇的读下去。一个故事都不漏掉。这本书主要写了迟子建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有趣的事物、现象,所给她的启发以及感受。

如《一直惊天动地的虫子》这篇叙事小散文写的事是:作者观察一只正在爬佛龛去寻找香味的虫子,经过无数次的挫折,虽然没能实现愿望,但却做了很多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冒险坚持。在文中写道:“在单调而贫瘠的白色天光下,这闪烁的黑色就是光明!”我突然感觉到一只虫子也能如此伟大!连人类都很难做到的事,虫子能做到。上天对每个生命都赐予着不同的但无穷的力量。

在我去二舅家时看到一篇文章《紫气中的烟火》。二舅家在沈阳,这文章写的就是作者去沈阳游览故宫的感受。当时她去故宫是雨天。前几天,我也去了故宫,虽不是雨天但也阴沉沉的,所以我看到的景象与文中的描写有几分相像。但我没有看到文中说的烟囱里冒出来的紫烟。去完故宫后才看到了这篇文章,才知道关于故宫和皇太极还有妃子们的故事,才感到紫烟的意境。

还有一篇让我记忆犹新的文章——《北方的盐》。文章用很多修辞手法如: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文中提到了咸菜缸。看到这,我想起四岁时在姥姥家和六岁的表姐在漆黑的储藏室里偷吃咸菜,最后闹咳簌病的傻事。想起童年的无知和天真,真觉得好笑。()文章的开头写了雪和盐的关系。“天上人间”的两种不同的东西也是一对孪生姐妹,那盐和雪的这种亲切让我感觉到两者对人类是同样的重要,不分高低、贵贱、虚实等不同的特点。最后提到了泪水,说“北方人的泪水比南方人的'泪水更咸。”说明北方人对盐的热爱更多一些。盐和我们真是如文所说的情同手足。

高尔基说:“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畜牲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书籍。”这本《迟子建散文》就让我找到并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也让我更热爱散文类书籍了。

读迟暮有感篇二

“老天把最美的那条银河,送到人间天堂了。”这是作家迟子建身处北方,对杭州开春景的感慨。这句话来自自序,当然,正因为她身处北方,开篇便让我有了一种寒冷的感受。

对于长住南方的我而言,也对她所描绘的冬景有了向往之情。不出所料的是,在后面的正文了,大体是写北国风光。不过令我稍稍惊奇的是,第一篇散文竟写了乌镇,当然,无非是写江南美景。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文中,提及到了摆渡人,我本以为是男子,哪知竟是女儿家,乌镇人也亲切地称呼她们“船娘”,因为“西栅是一个宁静的港湾,是个听浆声的地方,由性情多温婉的女子做‘掌门人’再妥帖不过了”。这也让我看到了作者那性情多温婉的一面。

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我看到了如今的鲁镇,看到了鲁镇世俗的白天,却有看到了鲁镇独特美妙的黑夜。仿佛是黑夜让喝酒着的孔乙己、惆怅的吕纬、咿咿呀呀着的老旦在作者酒后幻想中出现了。作者好似从白天的不满中脱离了出来,不过“闰土”的出现,让作者悲伤万分,他是一个卖唱的六岁小孩,“他唱的第一首歌是《三个老婆》,歌词写的很庸俗不堪”,这也让我看到了那个被沉重生活压迫得几近麻木的闰土。幸好在读完描写绍兴广场旁的老街的文字后倒是让人心情好了许多:屋檐上的'荒草、窗棂上所弥漫的蒙昧天光、院子里的桂花树、天井中放置的杂物,这或许就是那个鲁迅笔下的鲁镇吧。其实我从小到大,看的遍数最的书就是《鲁迅选集》,小时候读这本书,什么都看不懂,尤其看《狂人日记》的时候,觉得一下又吃那个人,一下又吃这个人,太绕了,大了以后读的话觉得《故事新编》挺有趣的,《奔月》里吃腻了乌鸦炸酱面的嫦娥、《出关》里骑着青牛的老子、《铸剑》里大金鼎的人头……在作者看来,这些也是鲁迅浪漫的一面,或许对于鲁迅,我们更注意了他作品的现实和评判的精神,而忘了他内心深处的浪漫主义情怀!

地处中国最北的漠河北极村,既然是最北,自然有“最”景。满天的大雪,冬天的鱼讯也来临了,正如我在电视看到的那样,人们从冰眼中获得许许多多的鱼。不过,在写这段场景的时候,作者更想体现的是她在人们回家后,站在冰面上只有狗和雪花相伴的孤独。在我看来这是美好的人文生话,本该是热闹的,怎么如此凄凉?再读下去,才明白作者为何如此着重写“伤怀之美”。何为“伤怀之美”,那是人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几次珍贵片段,能成为人永久回忆的美。作者在日本温泉圣地一人在寒风中沐浴,她感受到了“伤怀之美”;看到了俄罗斯天空中红白相间,她领略了“伤怀之美”。然而城市混沌的烟云,人与人的争吵、背信弃义……“那种人、情、景相融为一体的伤怀之美似乎逃之夭夭了”。

如果给哈尔滨贴上标签的话,你会写什么?冰雪、教堂、步行街、啤酒、列巴红肠。我还是挺向往哈尔滨人的生活的,尤其在读完作者笔下的哈尔滨后,这种向往之情就愈发强烈了。晶莹剔透的冰墙、飞旋的光束、摇曳的五彩光影,乘着雪爬犁飞驰、在雪地和着音乐节拍、喝上烧酒白肉畅叙友情……一切一切是那么的美好,果真如作者所云:“这样的美,恰如飞雪,满目灿烂,永不凋零!”

对于雪,我有一种莫名的喜爱,或许是物以稀为贵吧。记得每次下雪,不管有多大,都会跑家门淋雪,有时兴奋起来,竟张开嘴去尝尝这雪的滋味,不过随着年龄大了,也不会去做这样的事,但是看到下雪,还是很开心的。当我看到电视上出现了堆雪人的镜头是,总是让我十分羡慕,或许对于北方人而言,下雪天,堆雪人是很理所当然的,但是我处的地方,在我记忆里,只下过几次大雪,尤其这几年,基本没下雪。但也不能讲南方不好,毕竟有诗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我的世界下雪了》是我其中最喜欢的散文之一,写的是关于故乡的风景。沿着堤坝走,我看到了蜿蜒的山峦,看到了茂密的柳树丛和好大的青杨,看到了一块又一块的庄稼和农人的身影,还看到了河水哗哗地流着,身姿好如一位腰肢纤细、身材修长的白衣少女。所有寻常的事物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是那么的不凡,如入仙境一般,让人沉醉其中。而对于撩人的月色,作者更加偏爱,“月光透过窗棂漫进屋子,将床照得泛出暖融融的白光,沐浴着月光的我就有在云中漫步的曼妙的感觉”。这也让我想到东坡先生说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如今谁会去做“闲人”呢?自然,对我而言,我不是“闲人”,作为一名学生,每天忙碌的学习,早就让我对风光美景疏远了,我也无可奈何,但是,虽看不到,也可以读到啊,古者云:“书中自有黄金屋。”虽说黄金屋得不到,那些人文景观也是可以有的。

读这本书,大概用了十天左右,并没有完整的读完这本书,但是让我对作者迟子建女士充满了敬意,读她的文章,给了我许多的正能量,为何如今人们变得越来越迷茫,或许正是缺乏了这种正能量。在这个网络小说充斥人的眼球的时代,“抖音”“快手”等一系列庸俗的软件作用下,我们对于知识、文化越来越陌生,但也有像迟子建这样的优秀作家出现,来给予我们温暖。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也包括我)能像迟子建女士一般对这个世界充满善意,在匆忙的人生旅途上,放慢脚步来。

读迟暮有感篇三

《迟子建散文集》是前不久爸爸推荐给我的。

以前上学时曾经听说过她,就连扉页的照片也似曾相识一般,感觉无比亲切。迟的蜕变几乎有点传奇,十分像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但又不完全是,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具备了白天鹅所有素质的丑小鸭。当有一天,她借着东风飞起来的时候,没有人怀疑她的能力。

她是在比我少女时生活的北方小城还要北、还要小的地方走出来的一位优秀作家,她生活的地方有个美丽的名字叫北极村。对于北极村的了解,大多原于最初的想像,就像没见过海的人对大海的想像,没见过玉龙雪山而对雪山的想像那样,我没有去过北极村,但那里的一切,似乎还好好的保存在儿时最初的记忆中。

那里应该一年中有大半时间处在冰雪期的,那里的冬天应该有一望无际的皑皑白雪,那里的夏天应该有连绵不断的苍翠的原始森林,那里就是中国北陲的一个小村庄,寂寞而遥远。小村庄只有百十户人家,靠种地、猎鱼和伐木生活,家家有院,户户相连。清晨,开始劳作,饭口时,又见炊烟。小村的人民就过着这种平静而满足的生活。迟就是在这个村子里度完自己的童年和少女时光。

八十年代初期,迟考取了大兴安岭师范学校,从北极村中走了出来。在大兴安岭地区,师范院校位于首府。所以,她的家庭应该是北极村里极让人羡慕的。那个学校就在离我家不太远的地方,那所学校若干年之后成为我最好的朋友宁的母校,所以,对于迟子建,我有隔外的'亲切和钦佩。她师范毕业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后一直在黑龙江作协工作,至今以为黑龙江作协的副会长。

所以,前文中之所以称她为传奇,就是因为她后来的成就。她不但读了研究生,进入黑龙江作协,而且长居哈尔滨,因工作无数次出访他国,成为推动黑土地文化交流的工作者。迟先后出版了几百万字的作品,并多次获奖。作品无法一一细数,但她的倾心之作《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了茅盾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茅盾文学奖,这是她奉献给生活在北方的那群游猎民族最好的礼物。也是第一部反应额尔古纳河原住民生活习性和民族文化的小说。

我始终认为,一个心怀故乡,脚踏黑土,望眼亲情的人,无论有怎么样的文学造诣,她所写出来的文字都是饱满的,她所歌唱的都是动听的,她所抒发的都是最自然、最亲切、最朴实无华的。读迟的散文,从她的文字中,体会更多的是一种北方人那种质朴的感情,对于黑土的热爱,对于苍茫雪原的落日,对于远山近水的呼唤,对于风土人情的理解,对于生活之中的平淡与真善,都是那么的接近于真实。我喜欢这种文字,没有矫情,没有暧昧,一切都娓娓动听。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读迟暮有感篇四

虽然大量的小说如《额尔古纳河右岸》、《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越过云层的晴朗》、《北极村童话》等作品,给迟子建带来了诸多美誉,但是,当我读完《迟子建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那种温馨、恬静,还有里尔克式的“还乡”,都放射一出穿透时空的光辉,带着精神的圣洁照亮了我的心田。迟子建的散文毫不逊色于她的小说,它同样让我们感受到立体、丰厚、富有生命实感的审美品格。

无论小说还是散文,迟子建的创作都执著于一个主题——诗意和温情。作家一次次带着初生牛犊的勇气,用她那只充满灵性的笔拨一开阴霾,在生活的边界和存在的缝隙中,捕捉着温情而诗意的光亮。她的散文很大一部分是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和对人间亲情的眷恋。《灯祭》、《我的世界下雪了》、《伐木小调》、《两个人的电一影》、《龙眼与伞》、《年画和蟋蟀》等作品,推开了我们那扇早已被世俗尘封的记忆之门,让我们在山间林谷的茅屋中聆听夜晚的溪水潺一潺,在月光如水的倒影中品味清幽的夜色,在暮色的余晖中感受亲情的温暖。这些曾经离我们近在咫尺的温馨,如今却如童话般遥不可及。迟子建正是在这些大自然无处不在的生命灵性中构建着人生的意义,追寻灵魂的安顿、精神的寓所和情感的寄托。

迟子建的文字并不总是徘徊在记忆的长廊中,对于现实她也始终未曾忘怀。那些叙述游览各地见闻的游记,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自然风光、民情风俗,而且往往在不经意的瞬间道出了生命的箴言。她对形而上的构建,并不是故弄玄虚地刻意去增添厚重,也不是自我才情的浅薄卖弄。这使她的散文明显有别于小资做派,大气豁达,在柔肠中透出坚一硬的质感。她以文学的方式将个人的经验融化到大千世界之中,超越了冰冷的道德判断,让我们在光明和温暖中获得了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重新理解和认识。

迟子建散文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面对命运不屈的顽强,她带着一种温暖的鼓舞人心的力量,在光明与黑暗的无间之隙寻找灵魂的安居之所。在一只向着高处的佛龛不断攀登又不断失败的虫子的`身上,作家感受到了“上天对我不薄,让我在一瞬间看到了最壮丽的诗史”。在故乡失眠的长夜中,大自然抚一慰了她失去爱人的痛苦,“我感谢这个失眠的长夜,它给予了我看风景的勇气……而那颗明亮的启明星,是上帝摆在我们头顶的黑夜尽头的最后一盏灯。即使它最后熄灭了,也是熄灭在光明中。”在与母亲旅游的途中,她体会到“其实风雨也是上苍赐予我们的甘霖,它可以升华苦难、化解悲伤,教人以慈悲心对待尘世的荣辱。人生哪有一路的晴朗?波折起伏,最能修习心性;动荡颠簸,才会大彻大悟。”的确,生活总是以残缺的形式表现出与理想状态的距离。正是从这些不尽如人意的乖违中,作家以温情的笔触,让我们在晦暗之中读出了对人性的悲悯和对神性的渴望,以及那种永远以不屈的勇气构筑起的希望和信念。

我想,迟子建笔下的温情和诗意,并不意味着温情主义的浅薄和局限,它恰恰表现了作家的责任感和写作伦理。在我们这个时代,温情和关爱这些闪烁着诗意光芒的东西,比批判和针砭更能够给予人们挣脱阴郁的希望。苏童说,迟子建关注人性温暖的主题如此强大,直至成为一种叙述的信仰。我认为,正是在人性温暖的理想支撑下,迟子建让我们看到了比陽光还要灿烂的精神的光辉。

读迟暮有感篇五

美丽的小山村——北极村养育了一位了不起的女性作家迟子建。她温婉朴实的文字打动了千万读者。迟子建的散文,虽然写的是她从小到大的种种小故事,却处处有美有爱。

桩桩件件,充满了浓郁的人间亲情。

在她许多篇文章中,我可以大概了解她的生活状况——丈夫在几年前去世了。丈夫在世时他们的感情很深,失去爱人后迟子建痛心疾首,十分怀念他。我也曾看过她专门悼念世君的文章——《春天最深切的怀念》,她用文字表达出内心的疼痛与历险。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伤心、悲哀,以及她对丈夫世君的怀念。迟子建在丈夫去世后经历了”最残酷、黑暗、绝情“的日子。那日子尽管悲痛,但她是坚强的。为此,她有了对生命无常的深切感悟和对亲人刻骨铭心的怀念。

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第一辑中的第五篇——《伤怀之美》。作者对家乡漠河北极村漫天大雪、对美丽的北海道露天温泉的描写让我感觉似乎从未见过真正的雪。作者不畏严寒去泡露天温泉的勇气让我佩服。她虽然经历了寒风和雪花的仙境般的美——远处的山坡上错落有致地生长着松树的柏树,三股泉水,另一边却结有冰柱,三个季节的景色融合在一起,犹如人间仙境一般美丽。那雪花更是灿烂而华美。

这不禁令我思考,生活不也是这样吗?惟有经历了风雨的考验,严寒的鞭打,才能到达唯美的仙境,停下来欣赏”世外桃源“的.景色。所以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学习中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应该坚持下去。也许这一步挺过去了,就到了成功的彼岸。

可是,在重重压力下,种种坎坷前”挺过去“谈何容易?就像现在,步入初三年级的我们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还要面对一场接着一场的考试,堆积成山的的作业,繁多的学科……一定有许多同学因为这种种原因自己失去了信心,导致在最关键时放弃。那么,这时候我们就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制订一个严密的学习计划并认真执行,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告诉自己”我能行……“坚持下去,就一定能看见美好的明天!

人生的真谛也许就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伤怀之美中,像那夜空中的星,光点虽小却一直坚持且明白无误地指示幸福所在。

《迟子建散文集》的读后感9

手捧这本墨香涌动的《迟子建散文》。他的散文多是描写,描写这世间百态,每一件事尽是普通的事,可以想到的事。被他写出来,却别有一番滋味。也许正是因为这只是普通的事,这本书才有着浓厚的味道。

《最是苍凉起风情》是一篇我无意间翻到的文章。吸引我的的确是这题目。我并不理解这题目,风情与苍凉有何关系?于是看了起来。文中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观赏桑巴舞,在节奏强烈的舞蹈下,作者却昏昏欲睡;第二次在阿根廷观赏探戈,前几个年轻舞者同样无法提起作者一丝一毫的兴趣,然而之后上来一对老年舞者,作者却为之一振;第三次观赏墨西哥舞台剧依旧是无聊透顶。作者不禁思考,为什么唯有那老年舞者才另他欣喜呢?思来想去,即是阅历。就像一个人,活的足够久了,看过的、听过的、做过的都足够多了,自然会属于一个人的风情与味道。像文中描写老年舞者那般:别人是操纵着探戈表演,而他却是驾驭着探戈。这种因历练而得来的东西是骨子里生就出来的,是刻在一个人身上的,舞步不过是外化形式,是呈现出来的一种方式。真正的风情是经历了时光的打磨与雕琢的,像一个民族的文化需几百年乃至几千年的沉淀,一个国家需要经过磨难放得繁华。

《俄罗斯,泥泞中的春天》这篇文章不长,描述几幅来自俄罗斯的油画,描述另一个国家的历史反映在画家画作上的内容。文中也多次写到那些苏联解体时的画作,凝重、大气,用色彩掩饰愁苦的内心。而令作者印象最深的是《霍鲁伊镇的泥泞》。这幅画我未曾看过,却仅仅通过作者的描写感受到那身处泥泞,于泥泞中前行的感觉,那时苏联正解体,透过作者的描述,我似乎能想象到有一些残败的小镇,灰褐色的主调,透明却深沉的雨丝,肮脏的泥泞。但也正如《最是沧桑起风情》般,俄罗斯这个国家因为这样的泥泞,在经历了西伯利亚的严冬后,春天变得异常的壮美。

我不禁想起我身处的这个国家。中国,五千年历史很长,中国,他曾君临天下,享尽荣华富贵;他曾遍体鳞伤,满目疮痍;他始终用骨节分明的手掌紧扣这片土地,他说的,是至死不渝的回答。

我用“他”,不像人们所认为的祖国母亲的“她”,是因为我认为,这个国家是一位有着黑色长发,大红龙袍的男子,他始终保护着我们,我们也保护着他。

相关范文推荐